新闻中国七月论坛:现代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11:10 中国新闻周刊
新闻中国七月论坛:现代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中国新闻周刊》秦朗

  主题:新闻中国月度论坛

  ——七月论坛“现代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时间:2007年7月4日上午

  地点:中国新闻社

  秦朗:

  我是《中国新闻周刊》的秦朗,感谢大家参加我们和新浪网举办的新闻中国月度论坛,今天我们讨论现代社会的沟通与和谐,由于堵车,今天的沟通有些受制于交通,也是很有意味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题目里有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希望在这里能得到比较好的交流和探讨。现在请孙立平教授、苏琦先生主持今天上午的论坛。

  孙立平: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现代社会的沟通与和谐”,这个问题对于有的朋友来说不是一个新的问题,现在的手机已经“全球通”了、QQ、MSN、短信、手机报纸等…………这些新的沟通方式,我深有体会。我们原来讲的代沟还都是说人们的思想、价值有什么不同,到现在就会感觉到沟通的手段都跟不上了。

  我现在和我的学生们之间的沟通已经非常不一样了,他们每个人都挂在QQ上,但是我就不行。而且他们给我装了之后也还是很不习惯。所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探讨的问题。我一直在想这些新的沟通手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首先一个问题和现在社会的特点有关系。就拿春节拜年来说,现在几乎短信拜年成了一个最重要方式,或者说互相能够拜年中从量上来说可能是占据了第一位。为什么要短信拜年?短信拜年和现代的社会生活、现代人的特征其实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现代人的特征之一是既有沟通的需求,同时又不愿意承担沟通的成本。一家几个人坐在这里过春节,需要和外界有一定的沟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几乎都是从身体到心灵非常疲惫的人,这种沟通你想要打个电话拜年的话得罗嗦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有用、没用的要扯半天。但是短信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能够使沟通发生,另一方面短信根本就不是写的,就是转的,一下子就过去了。所以你承担的成本很低,而且从经济上来说也更划算。

  所以说各种不同形式沟通方式的出现实际上为不同的群体,甚至是不同的阶层,对于沟通方式有的更多的选择。现在学生打手机,更爱发短信,第一,这远比其他沟通方式更为方便的方式。第二,为不同的分化社会提供了一种多元选择。

  同时,这种沟通的手段还有一个特点使得人们和信息的关系改变了。过去人们更多是信息被动接受者,但是现在每个人可能都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信息的制造者。从沟通手段的变化可以判断这个社会在变化,同时沟通手段本身也在促进这个变化、改变着这个社会。

  这样就会涉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其实社会就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的,社会这个词本身就是群居的意思。你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沟通是构成了社会群体的方式。新的沟通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

  现在我关注了至少有七八年的时间了,回龙观网站。现在号称是亚洲最大的,但是又是一个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小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但是我觉得这个社区非常有意思,当时

房价是两千六,在北京肯定是一个低档房了。但是回龙观的人很少说住在回龙观觉得不体面,他们经常称自己是“观”里人,回“观”了,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自豪感。汽车上也印回龙观的标志,他不觉得我是生活在荒郊野外经济适用房里的人,而是说他有一种很强的自豪感在里面。我就琢磨这种自豪感来自于什么地方?事实上和他们通过沟通营造了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社区直接相关,是怎么凝聚的呢?就是通过沟通。

  现代社会的沟通方式打破了很多过去人们交往的障碍,克服了原来交往中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东西。经常会看到这个星期六我们准备在哪个饭馆腐败一次,说我们家有三口人,大家报名,一共需要十个人,他说我们家老婆出差了,就我一个人。这十个陌生人坐在一块儿吃了一顿饭。有的说咱们星期天腐败一次,到哪个地方去旅游,我们家里有一个车,车上两个人,还可以再搭两个。有人报名说我没有车,报名就去了。这样十几个人三五辆车又集体去腐败一次、旅游一次。这当中生成的是什么呢?是人们之间的联系、关系。而这种联系、这种关系事实上就是社会的基础。

  到后来回龙观进行维权时这样一个基础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在沟通中所形成的互联网上虚拟的关系网络就变成了现代社会当中一种新兴社会组织动员的网络。

  有这个沟通手段、没有这个沟通手段,有这个沟通手段先形成的虚拟网络和没有这种手段、没有这种虚拟网络,后来所采取的行动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沟通手段实际上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最近这几年时间里可以看出来,规模比较大的,像前几年的反 日 游行,实际内容也不真正是反 日 游行,我几个朋友曾经在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做过很系统的调查,这次反 日 游 行和历史上任何一次上街都不一样,至少有几个不同的特点。第一,上街游行的主体不一样,中国这几十年时间游行上街的主体一直是学生,但是这次不是。这次是小白领。说是反 日,但是主要的也不是反 日,也不是反政府,上街的人很多身上都是百八十万的按揭在身上压着,和这个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抓的一个,是上海高校引进的一个特殊人才,这个人学术造诣是非常好的。但是当时给了他30万房补,一看房子很贵,就说等跌两天再买吧。他想买的房涨了十万了,再等,他想买的房已经涨到二十万了,等到上街时已经涨到三十万了,所以他就郁闷,就上街砸玻璃,就被抓起来了。第二,上街是现实的经济原因,或者说由于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发泄需求。第三个就是这种上街的发行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短信,和以前的不一样了。特别是和城市中的拆迁等等类似维权事件相联系时都有新的联系手段,包括重庆的钉子户事件也是和新的沟通手段联系在一起的。

  前段在一些地方发生的打击报复,短信编成段子揭发贪污腐败,彭水诗案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这个沟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已经超出原来我们想象的程度,甚至是涉及到政治生活,甚至是比较宏观的一面。

  当新的沟通方式出现时会改变人们理解信息的方式,来理解沟通的方式,甚至会改变理解人的方式。而一个社会包括一些基本的制度、框架其实跟这个是有关系的。要不然如何理解信息、如何理解别人、如何理解沟通的方式,会改变一个社会,如何来规范这个社会、如何来治理这个社会。这个微观层面的变化其实和整个宏观层面有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

  包括很多E—mail也好、短信也好,要是学生给你发,一定会称呼您老师,但是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把称呼都已经省略掉了,因为就是针对你发的,你也知道他是谁。这种新的沟通方式可能更带有一种扁平的含义在里面。这些确实是发生在一种,即使是提供了便捷,有一次我感受特别深,我电脑上的一个东西坏了,这是学生帮我买的,说去修,还在保修期,保修单子找不着了,学生就忘记是哪个商店买的了。跟他一块儿买的人现在在加州,他马上就跟加州那边联系上了。他说我也忘了,跟咱们一块儿去的那个人在哈佛。仿佛记起来是几层中的一个什么店,后来真的把这个店就找着了。

  实际上信息的流动、传达、沟通又受到一个社会权利、社会结构甚至包括不同社会地位。包括这次黑砖窑的事件可能也会让我们去想另外一个问题,沟通如何才能有效。

  另一方面,我们怎么对待信息?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假如说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手段带来了不同的信息,我们怎么对待它?

  现在这个时代的信息和原来本质意义上不一样。匿名也好、夸张也好,或者是表达的随意性也好,无论如何我们要有一个处理这些的方式,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第二,不同的群体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包括网上是的舆论是民众中所有的舆论还是民众中一部分的舆论,要看两个方面。今天我们论坛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平衡。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解决社会中的信息或者是言论,这种均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使得过去很难发出声音的一部分人发出声音,借助于沟通的手段发生的社会力量对比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但是很多事情,在劳资双方协调间,假如劳方发展很快或者是资方发展很快。一些手段被这样的群体很好地使用,而另外一个群体很难使用时,是不是又有一个加速的作用?这要放在一个生态的角度,更多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处在社会分化开始定型但是还没有定型的社会,人们的圈子会有些差异,将来社会越来越定型之后,人们的圈子会越来越同质化,在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一个中和的趋势。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