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江浙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15:10 新世纪周刊

  -方栓喜何冬妮

  地方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盆地”效应。面临各地外来工蜂拥而入,哪个地区先行放开外来工享 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的门槛,就会使当地财政难堪重负

  今年6月,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带队,以“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公共服务体制建 设”为主题,对浙江杭州、义乌,江苏苏州、昆山、常熟等市社区和乡村进行了考察。

  专家们发现,江浙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起步早、水平高。以“藏富于民”著称的浙江,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供给走在全国的前列。

  浙江自1994年就已开始普及15年教育,目前小学毕业升学率达99.99%,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9 .72%和99.95%,高中入学率在90%以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6.6%。

  浙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6%,提前达到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

  现在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仍在探索之中,然而浙江自1992年就开始建立以农民、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养老保 险体系;1996年已实现最低救济制度的城乡覆盖;1998年开始建立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以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苏州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浙发达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与基本公共服务。

  

义乌市大陈镇大陈二村农民多数家庭都住
别墅
,村内学校、超市、娱乐城、医疗保健应有尽有。该村2006年实现 工业产值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35万元,村集体总资产3800多万元。

  在梦兰村,现在全村千亩良田均已变成工厂企业。全村90%的劳动力上班,人均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上,并且享受“ 五险合一”的城镇职工参保和农民失地参保双重保险。老年人享受农村

养老保险和村养老金制度双重待遇,还享有节日补贴。 2004年,梦兰村从多年积累的100多万净资产中提取70%量化到村民,每年享受股金分红。

  蒋巷村堪为我国农民集体迈入现代化的典范,2006年全村GDP达到11亿元,村民人均GDP持续超过200 00美元。该村建有“免费居住、统一取粮”的老年公寓,供60岁以上的老人终身无偿使用。老人每月能领取到200~5 00元不等的养老金,大部分老人被安排到社区的一些服务岗位上,每年还能收入1~2万元。

  专家认为,江浙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制初步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正走向制度上的统一;公共财政制度 正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开始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社区成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最有效率的载体。

  同时,考察中也发现江浙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外来工数量巨大,但很难有效地纳入本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仍比较模糊。

  环境保护成为最迫切、最难解决的公共需求。

  尽管如此,江浙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仍有启示。

  乡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相当重要。由于乡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有的村集体可支配收入逾千万,有的乡 镇财政可支配收入近亿元。无论是省、市县财政,还是乡镇财政,甚至村集体,都能够在农村社会事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乡村集体经济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次调研涉及了三个村庄,一个是以民营经济起家的大陈二村,另外 两个是以集体经济起家的梦兰村和蒋巷村,三者都实现了农民的高度富裕。

  社区发展和规范成为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基础环节。

  发达地区外来工问题的解决,中央统一政策很重要。

  应将水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并加以高度重视。江浙地区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下大力气 解决。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快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尤其是建立跨流域、跨行政区的水污染共同防治机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