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读书》的海外亲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17:38 南都周刊
读书的海外亲属 南都周刊特约撰稿 刘铮 美国 《纽约时报书评》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缩写NYBR)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书评刊物,以往董鼎山、冯亦代等老先生在《读书》上写文章绍介海外新书,恐怕就常仰赖 《纽约时报书评》 ——没读过原著,光凭人家写的书评,就能敷衍成文,也算是功夫罢。《纽约时报书评》 的长处是资讯快,紧跟热点,有点 《中华读书报》的意思。文学性书籍的评论倒还好,学术类著作的评论就非其所长了。应该说,它跟 《读书》 面向的读者群不甚相同。 《纽约书评》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缩写NYRB)在知识界影响大,不过许多人对它并非真的了解。首先,它一年出刊20期,周期比 《纽约时报书评》 长。其次,虽说它面向广大美国知识分子,但其编刊风格也显示出一定的偏好及偏见,比如,它留给哲学的篇幅本来就相当少,而对欧陆哲学,如德里达、齐泽克这类哲学家的著作,则是从来不予评论的;《纽约书评》 重视历史,分量最重的是美国史,其次是欧洲史。第三,《纽约书评》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核心撰稿团队,不像 《纽约时报书评》那样想找谁写就找谁写,没个准儿。第四,《纽约书评》 在政治上属于中间偏右,它的几位政治类核心撰稿人,如Timothy Garton Ash、Ian Buruma等,皆是如此。 《纽约书评》 与 《读书》 的主要差异在于,尽管它也刊登一些一般性的评论,但绝大部分文章还是针对刚出版的新书的,不像现在的 《读书》,似乎不怎么谈具体的新书,就算谈,也每每只当是作者自己发议论的由头。在形式方面,《纽约书评》 的文章篇幅都很长,能把新书评得比较透,《读书》 “短长书”栏目里那类短小的文字,在《纽约书评》 里是找不到的。 英国 吴尔夫、艾略特给 《泰晤士文学副刊》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缩写TLS)写稿的时候,它是文学界最显赫的评论刊物,如今,它已经有些沦落了。作者不甚齐整,关注点也不见新意,基本上成了一份纯书评杂志。 相比之下,《伦敦书评》 (London Review of Books,缩写LRB)要耐读些,它基本上就是一份“英国版 《纽约书评》 ”。 上面提到的这四种杂志,在装帧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皆为“报纸本”,开本大,纸质粗。这跟 《读书》 是不同的。 英美国家杂志数量庞大,专业的不提,像 《纽约客》(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 (Atlantic Monthly)这类著名的综合性文艺刊物里,每期必登一两篇书评,而英国的文化政治杂志《旁观者》(Spectator)则有半本的篇幅都登书评,再加上《哈德逊评论》(Hudson Review)、《威尔逊季刊》(Wilson Quarterly)之类的人文杂志也有大篇幅的书评,因此,上面四种专门的书评刊物尽管极有名,但并没有在读书界占据垄断性地位。而在中国,《博览群书》、《书城》、《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似乎仍无法撼动《读书》的龙头位置。 法国 法国的《读书》(Lire)跟中国的《读书》实际上完全不是一码事。法国的《读书》是面向最一般的读者的,上面每期都有即将问世的长篇小说的选段,中国知识分子气息极重的《读书》杂志怎么会登这类玩意儿呢?法国的《读书》策划的专题、访问的作家也都是流行性的,缺乏深度。总体上说,它是本平庸的杂志。 法国最好的书评类刊物或许是 《文学杂志》(Le magazine litteraire)罢。它的标志是每期一个专题大策划,比如“加缪专号”、“印度专号”、“精神分析专号”等,占去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篇幅,剩下的则是新书评论和作家访谈。 法国的《读书》和《文学杂志》都是用精美的画报纸印的,图片极丰富,跟中国的《读书》只有文字和漫画的素朴风格大相径庭。与中国的《读书》接近的倒是巴塔耶创办的《批评》(La critique)杂志,这份思想类杂志原来比《读书》厚一点,现在则比《读书》薄一点,文字艰深,思想尖锐。要论形式,两者接近;要论内涵,《读书》瞠乎其后。 法国与《泰晤士文学副刊》类型一致的杂志叫《文学半月刊》(La Quinzaine litteraire),也是“报纸本”,纯登新书书评。 德国 德国的书评杂志也不少,有两种非常接近的,一种叫《图书杂志》(Buchjournal),一种就叫《书》(Bucher),它们都跟法国的《读书》很像,面向大众,主攻小说。 深入一些的是《文学》(Literaturen)杂志,内容不仅限于文学,跟法国的《文学杂志》很像。这三种都是用精美的画报纸印的。看德法两国的文化刊物,最让人感慨的恐怕就是印得真漂亮。 欧美国家书评类刊物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文学给予极大的关注,最出风头的肯定是小说家,照片到处登,他们的模样老百姓都熟悉。中国的《读书》就不同了,沈昌文时代的《读书》对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还是相当重视的,到了汪晖时代,当代中国文学和当代外国文学这一翼几乎完全割舍了。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出版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文类杂志很多,综合性杂志更多,从《文艺春秋》到《新潮》,再到《文学界》,不管是综合性杂志,还是纯文学杂志,上面都有书评的位置。相比之下,专业的书评刊物似乎影响甚微,在知识界不成什么气候。读者较多的书评周刊是《周刊读书人》,而由讲谈社出资创办、兼有宣传自己出版物任务的杂志《本》也具一定知名度。但从影响大小和订户多寡的角度来讲,《周刊读书人》和《本》都没法与中国的《读书》相提并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