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道德的原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15:26 新民周刊
现代科学家竟然会重新捡起孔孟的“破烂”,他们公然宣称,类似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也就是伦理程序,蕴藏 在人体细胞当中,并通过基因遗传代代相传下来。 撰稿/严 锋 前些天,看到北京电视台7频道记者暗访用烂纸板箱做肉包子馅的黑店的报道。后来这又被揭露是假新闻,但是没有 人会为此而松一口气,因为假肉包馅和假假肉包馅同样令人胆寒,性质一样恶劣,在它们背后的,是中国社会目前极为严峻的 道德危机。对此,任何一个稍有道德的人都不会视而不见。 何为道德,为何道德,道德何为,千百年来,哲学家有哲学家的讲法,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讲法,伦理学家有伦理学家 的讲法。最新的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个格外古老、特别人文的话题。 《新发现》杂志2007年8月号报道:科学家通过语言或图像的方式对志愿者进行有关道德的测试,并借助核磁共 振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进行观察,发现九个大脑区域的活动同道德有关,特别是后扣带皮层、额中回和颞上沟。脑部存在病变的 患者与常人相比,其对同情、羞耻、犯罪感等“社会性”情感的敏感性通常较低,而这些患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并未受到损害。 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会对他人的痛苦感到厌恶,完全是人体自然机制作用的结果。 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还发现,大脑中与痛苦和愤怒等情感有关的区域对于公平意识的产生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在一个名为“最后通牒”的有关公平意识的测试中,当志愿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被抑制之后,他们当中欣然接受不公平 分配的人数大大增加,恰恰说明大脑这一区域的活动能使人拒绝不公平的安排。 别说人了,连我们的近亲卷尾猴同样也不愿接受不公平的交易。研究人员首先让卷尾猴用一把石子换取一个黄瓜,然 后向一部分卷尾猴提出不公平的交易:这些卷尾猴用石子换来的不再是黄瓜,而是更加美味的葡萄。目睹这一情况的其他卷尾 猴当即拒绝用石子换黄瓜,情愿吃不到黄瓜也不愿感到自己被欺骗。 对于这些实验的结果,科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同情、怜悯、公平意识……这些非常“人性”的因素,都 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发展出来的。比如,能够对他人的恐惧感同身受,也就能更好地对同类的攻击行为 作出预判,这样的个体存活几率更高,当然也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道德先于文化,先于语言,先于思想,甚至先于人类。一句话,道德是 先天的。 这真是石破天惊,但其实又是老生常谈。石破天惊,因为现代人经过“启蒙”,已经习惯认为道德是后天习得的,是 教育的结果,是社会加在人身上的一种要求和约束。这条思路走到极端,就是反道德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道德是束缚乃 至扼杀个人自由的绞索,彻底弃之可也。类似的思路,我们见得还少吗? 但是在现代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却更喜欢唠叨“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腐朽滥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这颗心是超越时代和种族的,是道德的种子。这样的说法,在“五四”之后会被骂到头臭(想想倒霉的梁实秋),在“ 文革”中更会被视为反动的人性论而扫进垃圾堆。大批判的余波所及,今人仍习惯性地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同人性为虚妄与 臆想,而所谓的“后现代”也是吊诡地与此思路殊途同归,雪上加霜。 想不到吧,现代科学家竟然会重新捡起孔孟的“破烂”,他们公然宣称,类似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也就是伦理 程序,蕴藏在人体细胞当中,并通过基因遗传代代相传下来。再如,孔子认为道德的核心之一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也就是设身处地替他人作想,这曾是我们文化崇尚仁爱、同情和宽恕的伟大传统。今天,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这样做的 生物根源,他们发现婴儿能对他人的痛苦作出不适的反应(也许婴儿的这种道德本能竟然通过后天的教养丧失了呢——“性相 近,习相远”——这个念头令我不寒而栗),并称之为“情感感染”机制,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利自身发展 的行为。 道德是先天的,我早就这样偷偷地想过,只不过认为那是不科学的。现在,终于连科学家也这么讲了,我实在很高兴 。科学并非无情物。当年周作人就曾认真地对废名说,“科学其实也很道德”。-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