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现场后如何突破进入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14:44 新浪嘉宾访谈

  第一时间你抵达现场以后如何突破,进入现场,一般有几种方式,第一个是亮明身份。在省会以下的城市,可能受限相对少一些,你出示了记者证以后就可以进入现场。在一次萍乡大爆炸的现场,当时发生了20多人死亡的鞭炮爆炸案,我持记者证就通过了设控的警戒线,进入现场。但是一般来说现在受的限制比较多,所以也要采取一些另外的方式,比如化妆,可能以消防人员、宣传干事的身份,也有可能以120的救火人员的身份,但是注意一点,不能触犯底线。还有就是利用熟人,比如说保卫人员,以及报料人,这时候报料人他们可能就在现场,可能他们熟悉地形。还有一个希望得到帮助的弱势群体,包括灾难、事故遇难者的家属。

京华时报记者利用保卫人员的探照灯所拍摄的大安山矿难照片

  突发新闻采访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获准进入,要么被阻挡。如果说你被阻挡在外面的话,你怎么办?很重要的一点,你不要收起相机,你尽可能瞅准时机按下快门,这样尽可能不利转为有利。这是一张大安山矿难的照片,当时在现场记者全部被安置在警戒线以外,而且当时现场光没有,一片漆黑,只有阻拦的人。我们现在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光源,它这个光源是哪里来的?这是保卫人员在设置了警戒线以后,阻止记者进入现场采访,把大探照灯对着记者相机的镜头,他们也知道摄影镜头冲光的话你这张照片就拍不成,,记者这个时候就借势蹲下来,蹲下来以后用了闪光灯把前景暴亮,后面阻挡记者拍摄的探照灯光线正好就成为被利用的光源,成为一个好的背景光。

  如果你进入了现场的话,要尽可能避免冲突,有时候可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你可能先给予一些理解,可能你才能换得更多的理解。

  前几天有一个采访,是警民的一个冲突,当时进入现场以后发现这个冲突过程中比较激烈,记者就没有先拍照,把他们拉开,并且劝解警察冷静一些。因为你站在他的立场上,或者说你站在他的角度上思考,毕竟他也不想把矛盾扩大,所以在后面的拍摄中他只问了一下你是哪个单位的,说《京华时报》的,那你拍摄的时候低调一点就可以了,整个采访因为得到默许非常顺利。在很多现场的时候,有时候他可能要求你离开,说给你发通稿。对于文字或许通稿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在现场的摄影记者,你不拍照就离开,这就是你的失职。

京华时报记者拍摄的八达岭高速车祸照片

  突发新闻包括获取信息、抵达现场、进入现场以及避免冲突、拍摄救援,再关注一些细节,这些诸多因素,我以一个实例来解读突发新闻它的要素构成。我们以北京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造成24人死亡的八达岭车祸为例,从这个角度阐述关于突发新闻的应对我觉得可能比较有借鉴性,因为在我们众多成功的突发新闻的报道中,这是一个存在不足的实例。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有漏洞的实例,可能他更具有启示的普遍性,或者说能让大家记忆得更为深刻。

  当时我们获得线索的只有十来个字,从线索来源来说它比较单一,就是“八达岭高速两车追尾,翻下路面”,这是当时的线索。但因为报线人无法获得更为详细的情况,导致了我们安排采访的时候对新闻重大性判断不足,就是说没有想到会是24人死亡这么重大的一个车祸,所以在人员的调配方面当晚只派了一个摄影记者,实际上我们应该多渠道的获取这个线索,从而互相印证。

  赶往现场迟缓,赶往现场是突发事件最为重要的,就是如果你第一时间能够赶到现场的话,很多的细节,很多的情景你是可以还原的。在这里,出租车司机对道路不熟悉,赶往现场绕路,耽误了一个多小时,这一个多小时从采访到发稿都受到影响,因为当时事发是晚上,将近深夜的时候,最后这个稿子截稿大概到了凌晨2点多钟。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斯坦利-福曼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在他手上有两个法宝,第一个是无线监听器,另一个就是城市地图。他说无线电(包括交通讯息)可以为你提供第一手资讯,城市地图可以让你最快的时候抵达现场,

  另外在器材准备方面不足。因为当时对这个事件得到的信息不全,以为是一个普通车祸,所以当时派了一个实习记者。这位记者采访的能力应该还是很强,拍摄技术、采访能力都不错,但是因为现场环境和地理条件,非专业器材弊端就显现了,因为他当时拿的是小数码,包括没有长焦镜头和大闪光灯,这些都受到了影响。

  另外在发稿上面,一般来说赶往现场应该配备笔记本和两套网卡,在城市里面可以用联通的,在相对环境比较恶劣一点的地方可能用移动的。无线传输设备对于突发新闻,应该是常规必备的,因为没有携带这个设备过去,记者在现场发稿增加了困难,寻找发稿通道他又无法顾及现场的这些情况变化。所以大型突发事件一般配备的话,最少两到三个摄影记者,甚至更多,成立一个摄影报道组赶往现场,有些可能还要现场设置图片编辑,在现场选择编辑照片,这样在流程上面会缩短你的发稿时间。

  与警察的相处,当然在这个采访中记者跟警察的相处还是处理得比较好,赶到现场以后警察列举了一些理由阻止记者拍照。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救援,或者说其他的工作不受干扰,包括现场痕迹。但是如果记者跟他们冲突或者就此走开的话,你都没法完成报社交代的任务。

  摄影和文字记者策略地和警察相处,按照警察的要求离开了警察驻守的地方,选择稍微远,但是更高的一个角度,当然最后还是进入到最深层的现场。这是当时拍摄的一些现场照片,他利用了一些现场的光源。

  关注现场的救援,在一个突发新闻现场,关注现场的救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营救人员和有没有生还者。现场的整体情况,摄影记者和图文编辑沟通以后,把重点放在救援的拍摄上,因为读者更愿意看到有人物的照片。灾难新闻正面做,当时也有这个思路,主要是担心报道受限制。在整个救援的过程中,因为大部分人员都遇难,可能解救主要是调运残骸,包括车体,人体,包括消防人员在冻结的河沟里面寻找遇难者的遗体。当然由于伤者已经离开现场,记者拍下了一些小木屋。第二天清晨增援的几路记者赶往现场,同时包括医院,这样的话,作为后续报道它就丰满起来。

  在拍摄的这些过程中你作为一个记者,你在现场可能我们还要探索一些原因,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车祸?在八达岭高速它主要是一个弯道,一个急弯道,大货追尾,大客造成的,所以记者拍下了长长的弯道,可能在视觉表现上面这些弯道并没有一个好的视觉语言,但是你要把它记录下来,包括这些破损的护栏,路面下面的汽车残骸,同时它也能够向读者交代这起事故的原因。

京华时报摄影记者在灾难现场捕捉到的细节

  抓住细节可能对在现场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个伤痛的体验,但是摄影记者应该还是寻找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救援者他们的痛心或者失望,包括在汽车残骸里面那些遇难者垂下的手,可能画面十分沉重,但是它警醒着人们善待生命,安全驾驶。

  当天晚上,记者周民是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度过并且完成这个采访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