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之城:长沙打造文化产业之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4:37 《决策》杂志

  策划人语

  城市中国,城市是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文明的乐园?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当大部分城市纷纷选择前者时,长沙坚定的转向后者。

  在长沙,得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乐正成为从市民生活中长出来的城市气质,就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当长沙享受着文化产业带来的快乐之时,也在更高的层面上考量着文化产业———在守护住自己城市特色的同时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去拓展自己的一切可能。

  这是长沙的生存方式,我们概括为“乐活”。作为一个舶来词,“乐活”具有快乐生活、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等多重含义,其中每一重都在长沙闪耀。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城市生存方式,长沙才值得我们去触摸,去阅读。而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第三波投射的影子。

  长沙:玩着,成长着

  -本刊记者 徐浩程

  如果说2006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部分改变着长沙的话,那么在2006年以后,从文化产业中萌芽的创意将可能改变整个长沙的发展方向。

  2007年7月初,长沙市政府郑重宣布其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2.7亿元,同比增长15.7%,无疑,中部第三座“两千亿城市”正在生成。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期盼与欣喜的到来。但在长沙,这份成长的喜悦却被另一场更大的狂欢所淹没。2007年7月,“快乐男声”终极PK在长沙上演,且不论随之沸腾的长沙城,仅决赛当天同步发行的一张音乐专辑《13》就在长沙几乎被抢断。

  这就是长沙,一座迅速成长的城市,不过更是一座快乐的城市。

  快乐之都

  “长沙是一座快乐之都。”在途径武汉前往长沙采访时,一位湖北省委的官员如此告诉《决策》。

  在长沙,快乐是从市民生活中长出来的城市气质,就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即使在物质不太充裕的上世纪70年代,仍没人能阻止长沙市的姑娘们在吃过晚饭后,一起排排坐在街道边,玩着“我们都是木头人,不准讲话,不准笑,不准动”的社会反讽娱乐。

  “长沙是个什么节日都能过的城市,是个什么人都可以问候一下的地方。长沙人就是爱热闹,喜欢找乐。”长沙市文化局文化市场处处长海秋媛告诉《决策》,“你要是在长沙街边遇到扎堆的人,多半不是出了车祸而是有玩杂耍的;如果人流忽然向某个方向涌去,也不是因为那儿有人打架,而是来了一群艺人。”

  但真正让长沙成为“快乐之都”的还是其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长沙,文化产业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快乐的生活。自从2001年9月长沙率先推出《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来,长沙已经形成了媒体传播、文化娱乐、卡通动漫、文化旅游等七大文化支柱产业。其中最能体现这座城市快乐的本质、并给这座城市带来快乐的莫过于媒体传播中的“电视湘军”。

  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翔告诉《决策》:“长沙许多传媒节目在做出来之后都会到街上随机邀请几位市民去先看。先看看他们的反映,如果他们看笑了,那么这个节目多半就成功了,如果他们都没有笑,那这个节目就还得改。”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湖南广播电视集团下属的湖南卫视。从“快乐大本营”到“越策越开心”、“变形记”,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短短数年间,湖南卫视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快乐。而在2005年“超级女声”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湖南卫视更是直接提出了“快乐中国”的定位语。

  “我们能迅速崛起的首要原因,就是我们敏锐地抓住了一个重大的先机,及时地为国人提供了一种名叫‘快乐’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做到‘先天下之乐而乐’。”湖南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魏文彬告诉《决策》。

  在魏文彬看来,饥寒交迫、风雨飘摇的时代,我们更多地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殷实富足、快乐和谐的时代,我们便应当“先天下之乐而乐”,及时为人们提供能够带来快乐的东西,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被改变的城市

  长沙人会玩,但不影响它追求更高梦想。当长沙享受着文化产业带来的快乐之时,也在更高的层面上考量着文化产业。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与长沙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悠久的历史就是红色的革命,绝无经济。即便有,也是农业。“从传统意义上讲,长沙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长沙并不是‘农业强市’。”从这句出自长沙市统计局相关资料中的话可以看出,过去长沙的城市定位与突围方向均在农业上。

  不过,这一定位与方向在2000年前后拐了个弯。2000年前后,张云川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兼长沙市委书记。2001年,长沙市正式提出“以文立市”、“文化带动”的城市发展观念,并与“兴工强市”等一同并列为长沙发展的三大战略。自此,文化产业开始与工业一道改变着这座城市。

  “文化产业的发展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借助于经济发展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深圳;第二种模式是借助于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比如长沙;第三种模式是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行发展,比如苏州。对于长沙这样的城市来说,第二种模式更为适合。”朱翔说。

  “在长沙文化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2005年文化产业就已经占到了长沙GDP的9.7%,2006年大概超过了10%。而且文化产业还对整个长沙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长沙市政府副市长谢建辉告诉《决策》。

  2005年,“超女”的成功让长沙进账7亿多元,同时也给长沙做了一个活广告,提升了长沙的知名度与竞争力。而随着《恰同学少年》的热播,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湖南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更是迅速升温。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这里的门票收入仅8000元,而今年同期门票收入则超过了11万元,总计约有1万余名游客前往参观。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与工业的双轮驱动让长沙走上了一条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日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史无前例地改变着各个城市的面貌。而在这个进程中,几乎所有城市的选择都是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而忽略了其它因素,以至于出现了城市个性丧失、千城一面的结果。”朱翔告诉《决策》,“而长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关注到了工业还注意到了文化产业,让工业与文化产业形成城市化的双引擎。这就使得长沙这座城市最终得以守护住自己城市特色,并能在此基础上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去拓展自己的一切可能。”

  对此,谢建辉的阐释是,“长沙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使长沙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充满活力、创新、对外的影响力与诱惑力以及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当我们用文化创意来确定城市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远景,并实施最富有创造性的决策,不仅城市会变得更加亮丽、成熟、强健,而且更加人性化、智慧化、和谐化。”谢建辉告诉《决策》。

  正是这种“非典型”的发展路径,让长沙最终成长为“快乐之都”,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与杭州、成都等一样独具魅力城市,并带来快速成长的机遇。

  数年前,美国莫莱克斯集团主席弗瑞德(Fred)到长沙商谈投资项目,看重的正是长沙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当时,弗瑞德到长沙街头走了一圈,与行人交谈、与扫马路的清洁工人交谈,甚至还在一个剧院旁找了一个老太太跳了一支舞。”一位湖南省政府的官员告诉《决策》,“后来他还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以后就把家安在湘江边上了’。”

  一个基于创意的未来

  如果说2006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部分改变着长沙的话,那么在2006年以后,从文化产业中萌芽的创意将可能改变整个长沙的发展方向。

  2006年初,长沙市第二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长沙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创意长沙”开始成为继“文化长沙”、“山水洲城”之后长沙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从‘文化长沙’向‘创意长沙’的迈进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长沙文化产业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不断生长的创意。而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沙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正在升级为创意经济。”朱翔告诉《决策》,这其中“动漫湘军”是鲜明的代表。

  “不管把卡通动漫产业划分为哪一行业,它都属于一种创意经济。可以说,动画产业就是典型的创意经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告诉《决策》,正如长沙卡通动漫产业创造出来了的蓝猫、虹猫、蓝兔一样,在这个产业中,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词汇。

  尽管目前长沙创意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文娱休闲、卡通动漫等文化产业上,但是萌芽于文化的创意经济已经开始延伸到了其他行业。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除影视文化、休闲娱乐外,电信软件类的创意企业已占到了长沙创意企业总数的19.41%。

  同时,“创意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经济的新形式,不仅孕育着现代城市的思维模式,而且需要用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来运作和管理。这就必将给长沙市政府的工作理念与运作方式带来很大的转变。”谢建辉告诉《决策》。

  更为重要的是,创意经济直指的是超越工业城市的城市更高形态———创意城市。所以,“创意经济在长沙的发展不仅能改变长沙现有的城市经济与生活方式,而且还将改变长沙城市的发展状态,将长沙从工业型城市的发展阶段推向创意型城市。”谢建辉告诉《决策》。

  尽管在同济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诸大建看来,创意型城市是城市经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在长沙,目前发展创意型城市的条件尚不全部具备。但在《新周刊》评选的“中国创意城市榜”中,长沙仅位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四大城市之后,并在点评中说到“长沙的创意城市特色有着独特的地位”。-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