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彬与电视湘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4:37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电视湘军是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

  7月末的长沙,夏日炎炎,“快乐男声”总决赛的现场格外火热。

  湖南广电集团打造的“快乐男声”不仅又一次引领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风潮,还带来上亿元的收入。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电视湘军给中国传媒界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全新理念。电视湘军的崛起对于外界来说,就像谜一样。

  2006年,湖南广电集团总资产达86亿元,总收入20亿元,相比13年前分别增长了22倍和40倍。而且在仅有500万元的条件下,建起了面积2900亩、总投资达40亿元的金鹰影视文化城。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电视湘军是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

  在外界纷纷解读湖南广电高速成长之谜时,电视湘军的幕后领军人物,湖南广电局长、湖南广电集团董事长魏文彬逐渐走上前台。正是这个被湖南人称为“霸蛮”的改革者,十多年来,强力推动湖南广电的产业化改革,一手打造了电视湘军。

  梦想的起点

  1993年是改革最激情澎湃的年代,43岁的魏文彬从湖南电视台台长升任湖南广电厅厅长,成为当时湖南最年轻的厅长。

  怀着指点江山的激情与梦想的魏文彬,面对的却是湖南广电破旧的办公楼,和500万的“余钱剩米”。全厅近3000人,年收入却只有5000多万元。电台和电视台办公条件极差,大部分都是50年代的建筑,拥挤、破烂不堪。有线电视台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寄住在省气象局的过道里。有些单位为了给职工发奖金,还办起了餐馆和养殖场。

  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魏文彬找来了国内外同行业的一大堆资料,关起门来苦苦研究了三个月。1992年,美国纽约时报年收入达到19亿美元,它的旗下有17张子报和杂志,还有一个庞大的电视网络公司;德国贝塔斯曼跨媒体集团总资产310亿美元,营业收入83亿美元;

迪斯尼公司靠着米老鼠和唐老鸭,年收入100多亿美元,资产达到300多亿美元。这些数字给魏文彬带来了巨大的刺激与震撼,也让他看到了文化产品具有极其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文化产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部分文化产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商品的属性,不能产业化。但大部分娱乐、休闲等文化产品是提供社会消费的,有商品的属性,应该进行产业型开发。发达国家的媒体是按照产业规律来发展,而我们完全不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文化领域还没有顾及到。”冲破计划经济思想牢笼的魏文彬,眼前豁然开朗,他很快制定出“12341”的完整改革发展思路。一就是以宣传为中心;二是两个转变,体制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经营上向产业型转变;三是三件大事,上卫星、建中心、建网络;四是四大任务,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最后就是一个保证,即人才是保证。

  在魏文彬的这个严密系统中,最核心的就是产业化,建广电中心、上卫星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平台,而体制上和经营机制上的改革则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广电大产业。这个思路一直贯穿着湖南广电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变。这也是湖南广电产业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直到10年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才正式提出文化产业化。魏文彬成了最早吃螃蟹的改革者。超前的思想往往带来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是巨大的责难。在固有的观念中,广电传媒属于最敏感的意识形态范畴,是党的宣传事业,根本不是产品更谈不上产业。

  在一片质疑与批评声中,魏文彬并没有退缩。在他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实力的增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将会对文化消费具有极其广泛和全面的需求,这就是广电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化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是湖南文人特有的不畏个人官位、敢为天下先的顽强性格,共同支撑着魏文彬度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打造东方“好莱坞”

  在魏文彬的大产业计划中,打造现代传媒的产业发展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湖南广电厅原来计划在附近的黄土岭兴建占地90多亩的广电中心,但这显然承载不了魏文彬的梦想。在他的梦想中,是以美国好莱坞为参照,建成长沙的比华利山庄。就像全世界都因好莱坞而了解洛杉矶一样,二三十年后,因湖南广电而对长沙情有独钟。

  几乎在所有人看来,魏文彬的理想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魏文彬没有争论也没有犹豫,而是迅速行动。在长沙市东北角的郊区选址后,第一次就征地近700亩,紧接着又在附近征了1000余亩的商业用地。1700余亩地总价近1个亿,而开发这个诺大的产业区,需要投入几十个亿。此时,湖南广电的账上仅有区区500万元。

  魏文彬的这一大胆举动遭到了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但幸运的是,魏文彬说动了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取得了省委的支持。接下来,魏文彬面对的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而这个巨大的阴影从头至尾一直笼罩在金鹰城上方。

  “从建广电中心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进入了一种玩命的境界。”魏文彬告诉《决策》。为了得到银行的贷款,魏文彬找到时任建行总行行长王岐山。被魏文彬振兴中国广电事业的梦想所感动的王岐山,派出了一个专门的评估小组,经过评估,魏文彬顺利地得到了1亿元的巨额贷款。

  银行贷款和省里陆续划拨的几千万元启动资金,在广电中心的大工地上很快便用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文人出身的魏文彬也玩起了他并不熟悉的资本运作。建广电中心用了700亩地,剩下的1000亩通过滚动开发,不但可以引进资金,还可以实现土地增值,从中赚取差价。1995年,湖南广电先后引进了世界之窗和海底世界两个大项目,意向引资5亿元。虽然资金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但广电中心的建设,仍然随时都有资金链断裂之虞,而且已筹集到的资金对于庞大的金鹰城来说还远远不够。

  1997年,身负近10亿元债务的湖南广电,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此时魏文彬想到了上市融资,而上市也符合产业化发展的大方向。但在当时,上市本身就很困难,传媒股上市更是没有先例。正当魏文彬一筹莫展时,转机出现了。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同意进行传媒概念产业上市的试点,湖南广电上市又辗转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批示。湖南广电组建了“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把能剥离的几个小公司装进来,同时,把所属媒体的广告经营权收上来,成立一个广告总公司,然后把广告经营这一优质资源装进产业中心。通过包装,1998年底电广传媒作为中华传媒第一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湖南广电先后在股市募集资金26亿元,基本解决了一直困扰金鹰城建设的资金问题。如今,一个占地2900亩,集广播电视中心、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会展中心、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影视旅游娱乐景区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园区已基本建成。

  “从资本运作到广电传媒上市,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正是在巨大的压力和玩命的精神下,魏文彬用几百万元,撬动了近40亿的资本魔方,实现了湖南广电的超常规发展,在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史上创下奇迹,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难度与风险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放权”改革

  金鹰城的建设只是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硬件平台,湖南广电要实现大产业梦想,关键还在于软件。在湖南电视台干过10年的魏文彬深知,传统媒体落后的体制和机制不可能造就现代化的传媒产业。

  早在1991年,刚当上湖南电视台台长的魏文彬就开始着手进行机制改革。但以权力为纽带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打破原有的体制和利益格局,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导致改革进展缓慢。“我们几个老台有点尾大不掉、萎靡不振,讲得难听一点,可以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怎么改都改不动。”魏文彬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当时在厅里这样折腾那样折腾,想干一件大事;旧的体制,我想打翻它;几十年的死结,我想解开它。怎么解?没有路。”苦苦思索的魏文彬突然从邓小平的改革经验中得到启发:在广电厅内也建立一个机制特区。“我突然有一种冲动,要再办一个电视台。在这个电视台里,我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按照能力的高低来配置所有的资源,不论资历的深浅、职务的高低,就看谁的本事强,谁的贡献大。”魏文彬告诉《决策》。

  1995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成立。对于这个改革实验区,魏文彬在办公场所、设备、资金等物质上什么都不给,而在权力上能给就给。首先面向全社会招聘台长,经过激烈的角逐,后来被称为湖南广电“绝代双骄”之一的欧阳常林成为新成立的经济电视台台长。在经济电视台内部,人才使用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任人惟贤;员工合同每年一签,并推行3%~5%的滚动;分配上向节目质量倾斜,向生产一线倾斜,向收视率倾斜,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节目制作实行严格成本控制,人财限量、不足自筹、效益当先等。

  经济电视台全新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办出了《幸运3721》等一批全新的电视节目,并且一炮打响。经济电视台第一年的创收达3200万元,第3年创收就突破了1个亿。

  有了经济电视台成功改革的示范,魏文彬顺利地对湖南广电的所有媒体都进行了机制改革。各频道“道长”一律是公开竞聘,除导向、定位和上交利润三项权力以外,所有权力一律下放,激活了一大批人才。在魏文彬看来,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盘活资源,首先要盘活人才资源。这个资源盘活了,一活都活;这个资源盘不活,其他的盘活了也是假的。

  被魏文彬“放权”改革激活的这些人胆子大、思路新、约束少,以市场为目标,在独立的制片人制下,创造出大量新颖的节目。1998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红遍全国。这一年,湖南广电的电视节目制作能力比改革前增加了27.4倍,经营创收也增长了3倍,达到2.5亿元。短短3年内,湖南广电就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电视湘军”也从此而得名。

  改革再出发

  第一轮放权式改革解放了湖南广电的生产力,使其迅速崛起。1999年,湖南广电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总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但高峰过后,危机随之而来。

  此时,湖南广电拥有7个电视频道,由于长期放权,实行频道总监负责制,生产经营和管理权相对独立,造成各自为政、机构重叠。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后,各个频道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广告竞相打折、节目雷同等恶性竞争严重。魏文彬形容为:“内耗猛于虎”。2000年后,湖南广电的经营收入直线下跌,到2002年达到谷底,仅有2.98亿元。

  分的尽头便是合。2002年,魏文彬开始在湖南广电进行第二轮改革,这次改革的主旨就是整合。把3个同质同构的频道合并,一下子整合掉了200多人。同时成立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和节目营销中心,把广告经营权和电视剧购买权上收。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2003年,湖南广电总收入翻了一番,达到6.4亿元,湖南广电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

  在魏文彬看来,第一轮改革风险大,而第二轮改革难度大。但无论分与合,更多的都是靠行政的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依靠魏文彬个人的强力意志。两次改革都只是解决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问题,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

  由于湖南广电产权不明晰,造成政企不分。目前,湖南广播电视局与湖南广电集团仍然是合署办公,作为广电局长的魏文彬实际上是通过广电集团来管理整个电视湘军,而管理手段也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行为方式。这种半市场、半行政的体制显然和现代化的传媒产业大相径庭。有时候,魏文彬也很困惑:我是当局长还是作为企业家管理这个集团?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独立运行?

  在与国外大型传媒集团交流中,魏文彬发现,无论是发展前景,还是创造能力方面,现在的电视湘军与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惟一让魏文彬心虚的就是体制。“雷石东的传媒集团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管理这么强,原因就在于他的系统比我们先进。”在魏文彬看来,中国广播电视业的竞争已经开始升级了,从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竞争,上升到了系统间的竞争,而系统的核心就是清晰的产权。

  在魏文彬的梦想中,5至10年内,把电视湘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有话语权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对于魏文彬和电视湘军来说,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就是能否在第三次改革中,打破现行的行政、官办、事业夹杂不清的系统,建立一套市场的、自由的、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系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