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展望天津新梦想:天津卫的底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14:18 《小康》杂志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杜娟 李婕 摄影/李漠 曾经,天津就像一个豪门贵族,“海天富艳,景物饶人”的欧风美雨式的繁荣像一块大磁石,将天南海北的人吸引到这个“天子渡口”来。 然而弹指几十年间,天津不仅早已落后京沪几个身位,也开始陆续被广州、深圳、苏州这些明星城市超越。巨大的落差让这个城市变得忧郁,灰色调让她几乎快被人们遗忘了。 在被人贬损、百口莫辩时,天津其实一直在卧薪尝胆,等待新的复兴和崛起的机会。 国务院批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被列为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空客320落户、大乙烯项目动工、 渤海银行⋯⋯一系列让人兴奋的消息终于让天津找到了“城市复兴”的激情。行走在这个城市的街头,体验着处处让人能触碰到历史的惊喜,穿越那些机器轰鸣的“大工地”,分明看到了这个城市饱含着历史底蕴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历史篇 天津卫的底色 2004年,天津人轰轰烈烈地纪念了自己城市的600岁生日。研究天津历史的专家告诉人们:天津人的确是有怀旧资本的。 在中国历史的初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这里留下遗迹; 建安年间,曹操下令开凿出了海河水系,由天津入海; 元朝初建,海运开通,得名海津镇,为天津商业北方重镇地位垫上最后一块砖; 明朝永乐初年,燕王朱棣挥刀进京,赐此地“天津”之名,意为天子渡河之地; 明清时代,天下财富聚之能来分之能去; 近现代史,无数个第一标示着辉煌显赫。 金色天津卫 或许是“天津”这个名字带来了好运,自此以后至 二战,天津在5个多世纪的时光里都如沉浸在蜜糖中。据《天津卫志》记载,明朝中叶自城西北沿河一带已经成为天津的“CBD”,粮店遍布,交易规模动辄上百万石。这里诞生了天津最早的一批“百万富翁”,著名的津门“八大家”中,半数靠贩粮起家,半数靠盐业发财。 南方来的纤夫、船工和搬运工多数不习惯北方的寒冷天气,但又买不起新衣,只好买些旧衣服穿。于是出现了专卖旧衣的店铺和摊点,议价出售,后来,很多客商到天津批购旧衣,再运回南方销售。遂有了“估衣街”——一条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服装商业街,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康熙年间,海禁取消,天津的“运河经济”重新回到了“河海并重”的局面,江南产粮区的漕粮、沿海的芦盐、江南的丝织品沿河海两线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周转集散。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应运而生,天津的钱庄、票号声名远播。天津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清末,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大举入侵打开了天津的门户,租界地出现了,东方人、西方人移居到这里,开始克隆他们的生活环境。 20世纪初,流行着一首童谣:“你吃过洋白面吗?你坐过四轮电吗?你喝过自来水吗?你打过特律封吗?”这里的人最先吃上了洋白面,天津面粉厂,第一次告诉中国人制作面粉未必一定要用石磨。四轮电(电车)的出现,又使劳苦平民有了乘车的权利。虽然修筑起电车的比利时,每年将他们于天津运营电车的收益,作了他们全国的教育经费。 那时的天津人打的电话就是爱立信的,坐的电梯就是OTIS的,用的香皂就是联合利华的,吃的西餐就是起士林的,坐的叮当作响的电车就是奔驰的。津门名流们生活“十分有趣,迷人”,而且昂贵。从紫禁城搬来的末代皇帝溥仪轻易不敢带妻妾出门,因为她们会攀比着买北京没有的贵重东西,让人心痛。 20世纪上半叶,天津是上海之外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沸腾的中心。从工业到近现代传媒,从大学教育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天津都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机器轰鸣中,天津工业经历了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办的全过程。最早的官办工业是清政府的天津机器局,1867年在海光寺建成,即西局,生产西式枪炮;在城东贾家沽道兴建火药厂,即东局,生产火药。1888年试制出中国第一艘潜水艇——水底机船。1887年天津机器局拨出一部分机器设备铸造铜钱,并于1896年正式改为现代化的机器铸币厂;1902年袁世凯在其基础上改建为北洋银元局;1914年成立了天津造币总厂。 天津民族工业的兴起,最早出现的是1878年天津招商局总办朱其昂投资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房,后来又有1886年创办的天津自来火(即火柴)公司、1898年创办的北洋硝皮厂、1899年创办的天津织呢厂。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在天津大兴实业,小型轻工业如雨后春笋。从1900年到1914年,天津新开办的民族资本企业共有38家,分布在棉织、染织、面粉、制油、造胰、烟草、造纸等行业,产品辐射三北地区。 20世纪头30年,天津工商业又有进一步发展,解放路两旁林立的大银行左右着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命脉。现代工商业者群体越来越多,天津商会等几十个代表工商业者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组织涌现。同时,新知识群体的形成,缔造了丰富的天津现代都市文化。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和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中学和专科学校以及《大公报》、《益世报》等具有海内外广泛影响力的报纸杂志的活跃,大大提高了天津的文化水准和知名度。中国第一个篮球队出现在天津,南开的张伯苓最早提出申办奥运会的主张。烹饪、戏剧等有闲阶级的传统国粹也被发展到了历史的极致。出了菜馆进戏院,成为几代天津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也使天津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烹饪艺术的中心。 即使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也同样夺人眼球:飞鸽牌自行车、海鸥牌手表、牡丹牌缝纫机曾并称为时尚的“三大件”。 天津,曾经是金色的。 擦肩而过的机遇 有人评价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天津似乎“运气不太好”。 建国初期,天津延续了中央直辖市的地位;1958年,天津被改为河北省的省会,直到1968年才重新恢复中央直辖市地位。作为中国计划经济的北方大本营,虽然早在1984年天津就被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但是天津的产业结构、国企改革甚至是与北京的微妙关系,却曾令天津的城市发展思路摇摆不定。 1986年8月,邓小平亲临天津考察开发区和港口时就曾经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然而,在邓小平视察天津十年之后,天津也未能迎来预言中的“大发展”。 《求是》杂志2004年第一期上载文说:“天津作为一个老工商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又有两个特殊的8年:一是划归河北省的8年,几乎没有多少投资,还迁出了几百个工厂;二是唐山大地震损毁了天津60%的建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又是8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些历史的包袱严重制约了天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可想而知。” 一位资深经济学者分析说,天津没有上百亿投资的如宝钢、金山石化、首钢、燕山石化这样的大项目,等了20年才等来3.0大排量汽车的生产权,而北京现代从签约到生产两个月就搞定了。天津没有上海的三年财税包干到期再延长三年的特权政策,没有浦东比特区还特区的优惠,批一个3000万美金的项目在上海属于地方权限,在天津则要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短则数月的审批。几个五年计划中有上百个重大项目,却没有一个摆在天津。相反,天津迁出了上百个工厂,而今天津人的足迹随处可见,都是割肉流血般的支援。 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首席专家韩士元认为,转变观念太慢使得改革初期天津政策上灵活性的缺乏。“七五”期间,天津连预定的发展目标都没有实现。 进入90年代,天津开始复苏,发展速度加快,1993年以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十五”期间更是以13.9%的速度递增。但80年代的停滞带来的负面效应顽强地笼罩在天津的头上,掩盖了她应得的光彩。 或许,天津是50多年来付出与获得最不成比例的城市之一。上海曾经在90年代初发出过《大上海,你还能扛起中国吗》的呼声,对不堪重负的现状展开过讨论,1992年之后举国之力建设的上海才开始扬眉吐气。而天津,渐渐失去了颜色。 天津一位高层领导出国考察,竟发现欧洲的投资者们大部分都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直辖市叫天津。 “不过是一座放大了的石家庄!”天津的网友这样评价自己的城市。 他们抱怨说,如今的天津是中国直辖市里最没有特点的一个:既缺少北京宏伟大气的庄重,又没有上海城开不夜的繁华,也不像重庆山重水复、诡谲多姿。几年前,甚至有人编了一个笑话来挖苦天津,说恐怖分子开着飞机来袭击天津,但绕了一圈后决定放弃,他们的判断是,这个城市已经被人炸过一次了。 很多天津老人都还记得,以前的海河不像现在这样死水一潭,“在火车站附近的市区就能看到每天的涨潮退潮,景象壮观”。1945年,美军在天津登陆,3000吨的美国军舰沿海河直接驶入了市区。然而90年代基本断流,水闸闸死,海河成了海河水库。 一个大都市,赖以生存的水流源头没了,它的路在何方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