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心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17:39 央视《讲述》

  央视《讲述》2007年8月21日播出“最后的心愿”,以下为节目内容。

  蒋书

  家住湖北武汉新洲区的72岁老人石国华又一次凌晨从梦中惊醒。刚才的梦中,他迷失在遥远新疆的旷野,疯狂寻找 着什么的感觉还深切地揪着他的心。这个同样的梦已整整困扰了他24年,每次梦醒他都痛彻心扉,再也无法入眠,有时抑制 不住地潸然泪下。让石国华老人心痛的不仅仅是梦中那种无助和揪心的感觉,更是他20多年来一直盼望却始终无法入梦的一 个人。

  一、禁区修路

  石国华24年一直盼望着入梦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大儿子石博涛。31年前,石博涛当兵去了新疆,至今已整 整26年没见过面了。如今石国华年龄大了,希望儿子在身边,梦中总想他回家,可从没见到他。因为让石国华日思夜想的儿 子石博涛,已永远地留在了遥远的天山深处。

  绵延起伏的天山,把新疆分成了南疆和北疆,因为海拔高,气候多变常年积雪,雪崩、塌方、泥石流频发,自古被称 为“人类生命的禁区”。千百年来,往来天山南北的人们宁可绕七八天的路,也没人敢翻越天山。1974年,出于国防和新 疆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部队一万多名官兵先后从全国各地奔赴天山,修筑一条跨越天山南北的公路。1976年,18岁的 石博涛参军到新疆,不久就加入到了这支筑路大军。

  在那个没有人烟鸟都不飞,呼吸非常困难的海拔三千多米以上的高山上修一条公路,该有多险、多苦。石博涛所在的 排承担的是天山公路玉希莫勒盖隧道的施工,这条隧道处于海拔3600米终年冰雪覆盖的玉希莫勒盖冰达坂。长久以来,由 于地处季节冻土区,这里被当地人认为是黄羊都不敢攀登的不可逾越之地,地质条件比其它路段还要复杂:山上都是风化石, 常常自然地往下掉,每时每刻都会有塌方发生,几乎每天大小塌方四五十次以上。更可怕的是泥石流,一碰到雪水,那石头就 马上像泥桨一样向下滑落,人处此地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

  因为施工危险性大,设计单位曾几次想用其它方案替代这条隧道,可若不修建隧道,公路就要露天通过海拔3600 米的玉希莫勒盖冰达坂,而这里多半年的时间都会被几米深的大雪覆盖,雪化了又会留下厚厚的冰层,这无疑将严重影响整个 天山公路的利用率和往来车辆的安全,所以玉希莫勒盖隧道是天山公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施工直接影响整个天山公路的修 筑进度。深知责任重大,每个参与施工的战士都全力以赴,本计划1983年7月回老家结婚的石博涛也主动推迟了婚期:半 年后再回家结婚。母亲觉得这样挺好:既结婚又过春节,热闹。

  怕家人担心,石博涛从不与父母谈自己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石国华和老伴只知道儿子在新疆修路,并不知道儿子 所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些曾参与修筑这条公路的老兵,至今想起当时的情形仍心有 余悸:那里正常人上去走一圈心跳加快,若待上一两天,血压就不正常了,缺氧,头昏头痛,吃不下饭,腿发软,鼻子流血; 再加上紫外线的照射,每年从春天到冬天,脸皮要掉五六层,先是发黑发紫,然后就掉了,掉了再发黑。且那里常年冰雪覆盖 ,雪后面是冰,冰没化完又是雪,有时夜里的气温达零下30度。1974年,有个孝感的兵脸冻了后,去摸自己的耳朵,一 下把一半的耳朵连皮带肉地拉掉了。1980年从四川崇州入伍,不到18岁就参与修筑天山公路的老兵邵伟,当时到那地方 下车一看就哭了要回家。

  二、冒险施工

  要修通贯穿天山南北的道路,需要翻越4座海拔3000米以上常年冰雪覆盖的高山,跨过5条雪水奔泻的大河,要 在几近90度笔直的悬崖峭壁上生生地开出一条道路,还要克服恶劣的气候和地质环境,克服装备落后的困难,更何况石博涛 在部队承担的又是其中最危险、艰苦的路段。很多年后,当石国华听儿子的战友们讲起当年的修路经历时,他都有些不相信: 这竟然就是儿子曾做过的工作。

  为在笔直的悬崖上开通道路,需要从山顶上用绳子把战士吊到悬崖上,拿着大风钻在峭壁上打一排三四十米深的洞, 在里面放上炸药,把山体炸开,虽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保险绳,但保险绳是用钢钎固定的,看起来打得很紧,有时一松动就摔下 去了,死了连尸体都收不到。风钻动辄百斤稍控制不好就可能连人带机器一起坠落悬崖,战士们把这种工作方式叫“飞线作业 ”,与石博涛同时入伍的老乡程新胜就曾在一次“飞线作业”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山体爆破完后,上面还挂着很多活动的石头,需要用一米多长的钢钎排险,否则它随时可能掉下来砸死人。这个作业 有几十人用保险绳拉着进行,若上面的人不小心踩松石头滑落下来,可能就会打中下面的人,非死即伤。排险时若石头和石缝 的分布情况判断不好,有时你把钢钎插在里边撬那数吨或十数吨重的大石头时,若用力失当,钢钎产生回弹,就会把人甩跑。 程新胜就是这样被甩到了山下昏迷过去,四个多小时后才醒来。

  在天山公路的修筑现场,石博涛和他的战友们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生与死的考验,而与危险严酷的工作环境相伴的 ,还有生活的艰苦。因为海拔高,饭经常无法煮熟;因为交通运输不便,一日三餐的蔬菜也只有土豆。可即使条件恶劣,他们 始终热情高涨地投入施工:一个个世界道路施工史上的奇迹在这里诞生。年轻的石博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一位普通的战 士成长为排长,多次立功受奖。在当时新洲区入伍的战友中,无论是在个人意志方面,还是克服各种困难方面,他都是拔尖的 。工地上,一般排长是不干活的,指挥就行,可他经常亲自带头干,靠自己的一举一动感动官兵。

  1983年7月19日,本被派下山执行任务的石博涛,因为不放心玉希莫勒盖隧道的施工情况,提前一天归队,早 上6点准时出现在隧道里。即使是在24年后,当年的小战士余志雄仍对那天的情况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排正在清理隧道里的 残渣,发现头顶上有所松动,小石头直往下掉。这已不是余志雄他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在地质情况复杂的玉希莫勒盖隧 道施工过程中,几乎每分钟都能看到或大或小的落石,而这次只是一些小石头的滑落。就余志雄和战友们都认为不会有什么危 险时,意外发生了。

  三、救人捐躯

  就在余志雄和战友们继续工作时,突然听到排长声嘶力竭地大喊:快,都往外撤,往外撤!排长的反应让余志雄大吃 一惊,抬头一看,那情景吓得他腿都软了:整个隧道哗哗地不到一分钟,全垮下来了。突如其来的恐怖情景让余志雄和另几名 战友们的大脑一片空白。就在他们傻愣愣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时,一双大手从背后推来,那是排长同时在把他和王金中等几个 战友往外推,一下把他推出了三四米,余志雄顿时惊醒过来,跟着战友拼命往洞口跑,只听身后碎石烂泥哗哗地掉落声一片。 没跑出两步,混杂着雪水的碎石烂泥就把余志雄的双腿紧紧裹住,让他挪不动步子,求生的欲望让余志雄拼尽全力向洞口靠近 ,可很快他发现了一个更害怕的事。

  使劲爬着的余志雄忽然听到身后没声音了,排长还在后面啊!他大喊:排长、排长——明知道排长在自己身后,可怎 么没声音了呢?拼命呼喊的余志雄很快被前面的战友拽出了碎石堆,可他始终没见到排长的影子。获救后,余志雄第一个念头 就是救排长。他和战友们用手挖刨着垮塌的碎石烂泥,边刨边喊:排长、排长……直到刨得满手是血,被后续部队强行拉走, 让他们去卫生队包扎。可他们坚决不去,一定要看到排长平安获救。

  因为塌方面积太大,十个小时后,当后续部队找到石博涛时,不到26岁的他已停止了呼吸。他手上戴的那块最后一 次回家探亲后在武汉上火车归队时,女朋友与他交换的手表,永远地停在了他牺牲的7月19日10:45分上。让战友们和 家人心痛的是:作为这次塌方事件中唯一的牺牲者,石博涛牺牲的地点距安全区只有短短的50公分,最早发现险情的他明明 可以是当时最安全的一个人。余志雄回忆道:当时我们那个排40多名战友,若不是排长及时通知大家撤离,很可能有一半人 要牺牲在里面;若他不返回救我们,他也不会牺牲。

  石博涛突然牺牲的噩耗,给盼着儿子回家结婚的石国华夫妇巨大的打击:作为家中长子,石博涛的身上汇聚了这个农 村家庭太多的情感和期望。而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儿子牺牲十多天后,他们才赶到了儿子所在 的连队。由于天气炎热,当地又没有火化条件,战友们只能把石博涛葬在他牺牲的地方,石国华和老伴最终没赶上见儿子最后 一面。儿子没有留言,又没见到他的尸体,更没有骨灰,石国华老俩口到那里后,把儿子被压牺牲的隧道里的泥土包了一点, 带回家放了20年。

  四、精神永恒

  石博涛牺牲一年后的1984年8月,天山公路全线通车。这条全长562.75公里的公路,前后历时10年,平 均每3公里就有一位战士牺牲。这条公路的修建创造了我国和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填补了高原公路建筑技术上的空白,为今 天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成功修筑探索了宝贵的技术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把天山南北的路程缩短了1000多公里,成为新 疆人民的致富路。

  可对这条公路以及新疆,20多年来,石国华及其老伴已形成了习惯:老伴经常把石博涛以前穿过的衣衫拿着闻,闻 到衣服上的那气味就像闻儿子的气味一样;而石国华则是天天在电视中观看新疆的天气预报,觉得那就像看自己家乡的天气预 报一样。无论电视里说新疆冷还是热,石翠芬听到后只是哭:把我的儿子晒死了,把我的儿子冻死了……尽管儿子死了20多 年,可老俩口觉得他仍像活着一样;虽然我们和新疆隔着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和那里是连在一起的。

  儿子牺牲了,葬在了离家万里之遥的天山深处,这成了石国华和老伴的心病。1985年,石博涛所在部队为烈士修 建的纪念碑落成,石国华夫妇曾被邀请去新疆,可因当地传递邀请函者的工作失误,使石国华夫妇错过了机会。此后20多年 ,石国华和老伴时时刻刻都想着去天山看看儿子,可因为经济困难、路途遥远,一直没有机会。随着年龄的增大,石国华和老 伴越来越想儿子,石国华甚至认为梦中见不到儿子,就是因为自己一直没能去天山看他,去天山看儿子成了老人一生中最后一 个心愿。就在72岁的石国华决定不顾儿女的反对,想独自踏上万里寻梦之旅去天山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 息。

  原来,石博涛所在部队的主力后来改编成了武警交通二总队,为了感谢曾经为天山公路修建过程中做出过贡献的老兵 ,弘扬不怕吃苦,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积极奉献的天山精神,决定组织老兵重走天山路。石国华也报了名,他要代替身体不 好不能出行的老伴去圆那个两人20多年的心愿。二儿子石学涛担心老父的身体受不了,石国华说:只要能去看一下你大哥, 就是再难也要去。石国华一再跟家人和部队领导保证自己能健康走天山之后,大家终于同意了他的万里寻梦之旅。儿子牺牲2 0多年后,石国华终于穿上了儿子所在部队的军装,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儿子奉献了鲜血和生命的地方。

  圆了几十年的梦,石国华老人心里终于舒了一口气。而更让他感到惊喜和欣慰的是:天山公路不仅成为南北疆沟通的 要道,如今还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线路,公路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众靠着这条路发展旅游,生活越来越好。当地政府还计划开发 天山公路的红色旅游,把石博涛他们在修筑公路过程中形成的天山精神代代相传。对此,石国华觉得:虽然儿子的的生命短暂 ,但他生命的价值和精神永恒,我为他感到自豪和安慰。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通讯: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讲述》栏目 翁德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