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7日10:11 央视《纪事》

  “鸟巢”门口参观拍照的人:“再来一个,看我这儿,看我这儿。”

  外国参观者:“漂亮,很好,很好的建筑设计,我喜欢它,把它叫做‘鸟巢’我想挺合适的,这个名字挺适合它。”

  合影的三世同堂,奶奶:“看着叔叔看着叔叔阿姨,宝宝,宝宝醒一下,叔叔给你拍照了,醒一个,打你了,打了, 快点。”妈妈:“宝宝,你看一眼,你不是来看‘鸟巢’来了吗,你都不睁眼睛。”爷爷:“到明年奥运会,会看了,对。”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从2003年破土动工到现在,“鸟巢 ”的建设经历了3年的时间。

  2002年3月,中国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设计 研究院及ARUP工程顾问公司设计联合体共同设计的“鸟巢”方案,经过严格的专家评选和群众投票最终脱颖而出。

  “鸟巢”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过去,大多数体育场馆只是由工程师单纯地按照其功能和工艺来建造的。我们认为 ,奥运场馆应该更强调建筑的艺术、文化、公共性和社会性。”

  赫尔佐格,瑞士著名建筑设计师,与合作伙伴德梅隆一起在2001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茨克奖。“鸟 巢”方案也是他们一起合作的作品。

  赫尔佐格:“这其中包含所有的评判标准,同时也从静止学标准来看,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形状, 你们称之为的“鸟巢”的这个形状,使我们找到了灵感,你们还可以将其想象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可以去承载更多的人,这也 是选择这种特殊形状的缘由。”

  伴随这一全新体育场设计方案的是一个新的挑战,这座设计方案空前复杂貌似“鸟巢”的体育场,怎么才能够建成呢 ?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邱德隆:“我每天上班的时候都要走北辰桥,正好能看见‘鸟巢’的全 貌,我每次开车从那儿过的时候,我都要看“鸟巢”的结构,怎么说呢,自己干的一个工程,然后我从远处能看见它也是一种 欣赏,作为一种普通老百姓的视觉去看看它觉得是一种享受。”

  邱德龙,

清华大学博士,从2004年开始负责钢结构施工。如何把重达42000吨的钢铁建成一个巨大的“鸟巢 ”是一个难题。

  邱德隆:“有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这么一种心情去问自己,这个结构我当初是怎么把它干出来的。有的时候觉得,真 的有的时候觉得,好像觉得是特别不可思议的我就把它做出来了。从一开始来我就觉得安装方案也好,从加工制作也好,都是 前所未有碰到的问题。这么大一个结构,这么重的一个结构,怎么把它吊上去。这么一个扭曲的结构,节点这么复杂,怎么把 它加工出来,谁都没有碰到这个情况。”

  记者:“你也是第一次吗?”

  邱德隆:“我也肯定是第一次。”

  自从接手“鸟巢”工程,每天到现场转一圈,已经成了总工程师李九林的习惯。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停电了,十三十四区,咱们还是昨天检验的。”

  李久林同事:“是这样的,有一点小毛病,外观上。”

  李久林:“就是这块是吧?”

  李久林同事:“对。”

  李久林:“那这块我们返工。”

  2003年12月,李久林和他所在的北京城建集团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作为项目总承包单位北京城 建集团获得了建筑“鸟巢”的机会,李久林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北京城建集团是一个有着特级建筑资质的国有企业,有着多年的工程建筑经验。但是,“鸟巢”不同于他们建造的任 何建筑。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难,肯定是难,这个工程不光我觉得难,国内外的同行大家都 觉得它的建造难度是非常大的。”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邱德隆:“而且一开始的时候,说实在的,心里还是没有多少底的。”

  这是“鸟巢”开工前留下的照片,当时,面对这一片空旷的土地谁也想象不出,即将在这里建设的“鸟巢”到底是什 么样的。为了使大家对“鸟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工程师们严格按照“鸟巢”的设计图纸做了这个四分之一模型,但是,模 型做出来大家才感到施工难度比他们之前预想的还要难。

  邱德隆:“做完以后,原来在图纸上感觉想像就是复杂复杂,但是没拿到这个模型之前,还是没有直观的感觉,做完 以后一看,确实是挺复杂的。”

  复杂,主要表现在“鸟巢”的不规则和无序。而恰恰就是这个无序和不规则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手法,以往的建筑经验 在这里是不起作用的。

  李久林:“它的图纸它又不像我们做的住宅,很多都是标准图、标准层,看一个楼层可能很多楼层都和它一样的,但 是‘鸟巢’不一样,可以讲我们没有一个楼层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鸟巢’成千上万个构建里,只有两根是完全一样的,剩下 的全部不一样。”

  不规则的设计带来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此外大家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心。

  李久林:“而且从我们模型做出来的效果看,虽然说花了很大的努力力图把它做得非常的完美,但是实际上大家一看 这个就能看出来,我们模型做出来的一个梁并不是直的,斜里拐弯的。我们当时就很担心,说模型都做出来都是斜里拐弯的, 达不到我们原来预想的效果,

  我们说是不是将来做出来的实体的工程也这样呢?”

  还有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是“鸟巢”建设者们必须面对的就是它的工期。2003年12月23日“鸟巢”破土动工 ,从这一天开始,“鸟巢”的施工就进入倒计时阶段,所有的工程必须在2008年3月之前完成。”

  李久林:“可以讲没有后路,没有回旋的余地,也就不允许失败。”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失败是不允许的。随着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的临近,“鸟巢”的建设者们能够 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吗?

  2004年2月,国家体育场百根基础桩完成,“鸟巢”工程开始实质性结构建设。

  2004年8月,“鸟巢”公布“瘦身”后效果图。

  2005年5月9日,“鸟巢”国家体育场零层施工。

  2005年10月28日,“鸟巢”开始吊装第一根钢柱。

  吊装工作人员:“各位员工,我宣布国家体育馆钢结构工程滑移吊装现在开始。”

  从这一天开始,“鸟巢”工程进入了技术难度最大的阶段——钢结构施工。这是一项极为庞大而复杂工程,即使在设 计阶段,钢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部分。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对于这个结构来讲,它很有难度。从结构上来讲,南北方向333米,东西方向2 98米,很大的一个跨度,巨大的跨度。世界上可以说也是数一数二的跨度,那么通常的结构会有很多的问题。”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鸟巢”中方总设计师,在瑞士参与了“鸟巢”的设计,同时主持实施“ 鸟巢”设计方案。

  李兴钢:“‘鸟巢’的结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结构直接构成建筑的外观,所以说‘鸟巢’的结构,我们要 寻找的结构,它不仅要完成一个支撑这个大跨度的结构的任务,还要满足人们观赏它的外观的任务。基于这样两个要求,我们 最后找了一个叫编织结构。”

  这是“鸟巢”的骨骼部分,也被称为“鸟巢”的主结构,它由24根主柱和48根大梁组成。

  李兴钢:“这个结构里面有24根主柱,我把主柱的位置先标识出来,基本上是一个三角形的组合柱。每个主柱会连 接两个大梁,就是48根大的夯架梁。这个夯架梁的方式是24根主柱和48根大梁一起编织起来,规则就是跟中间的椭圆形 开口相切。那么怎么一起编织起来呢?比如我们看这根主柱和这两根梁,是这么过来的,跟这个主柱连接起来相切,然后这根 梁是这样过来的,跟这根柱子的这根梁相切。那么这根呢,就是这么过来的,跟它相切,然后这根又是这样过来的。这是24 根主柱48根大梁,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形成。然后我们再把其它的次结构加上去,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式的编织效果展现在大家 面前,然后就被大家叫做,它好像跟那个鸟巢很像,就把它叫做‘鸟巢’。”

  这个貌似鸟巢的建筑,实际操作起来要艰难得多,因为搭建起这个巨大建筑物的不是树枝,而是42000吨钢铁。 首先,在工厂加工好的钢构件被运到施工现场,然后在地面上进行拼装,最后再把它们吊装上去进行空中对接,整个施工过程 不仅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很多技术上的难点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那么,‘鸟巢’的钢结构在安装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讲,我们 很担心它做出来以后不直呢?就是我们对口的难度非常大,对口就是我两根构件,这个吊上去以后之间要把它对起来,那么这 个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一个就是从它受力的角度讲,设计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对口的误差错边不能超过3毫米, 一般来讲也就是2毫米,甚至有的地方是1毫米,允许错,要求非常高。而‘鸟巢’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在哪儿呢?就是我们 在对口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个口要对。比如说像这个这有一个构件,首先要和这个对,和这边对还要和这边对,那么我们说接口 最多的夯架,就是我们这些立体夯架。这是一个立体夯架,这是一个立体夯架,它们之间对接口就比较多。你看这些口,这些 口都是要对的,最多的我们一个大概有24个口要对。所以你在调整的时候就非常困难。为什么,因为你这个口可能对好了, 那个口又对不上了,你调这个对准了,那个又对不上了,这对我们整个施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这还不是最难的,按照设计师的要求,“鸟巢”42000吨的钢结构,全部要通过焊接完成。

  李久林:“一个形象的话叫‘焊绣鸟巢’焊接的焊,绣花的绣。‘鸟巢’是焊绣,用焊接绣出来的‘鸟巢’。”

  从“鸟巢”开始动工到现在先后有1000多名焊工参与了“鸟巢”的焊接,来自河南的小蒲也是其中的一个,“鸟 巢”就是靠他们的手一点点焊出来的。

  焊工蒲奎立:“在‘鸟巢’干,从2005年7月份就来了,我们是第一批过来的。就是说焊‘鸟巢’的人就等于是 裁缝,把‘鸟巢’一点点缝起来。我们在

首钢培训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们说过,就是‘焊绣鸟巢’精品。心里边想着一定要焊 好焊好。”

  来“鸟巢”已经两年多了,小蒲接触过“鸟巢”的各种钢板。其中由河南舞阳钢厂生产的Q460钢是专门为“鸟巢 ”量身打造的,“鸟巢”是这种钢材在国内建筑上的首次使用,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在总工程师李久林的办公室里, 我们见到了一块Q460E钢板。

  记者:“这是特意留的吗?”

  李久林:“我特意留的。”

  记者:“为什么留它呀?”

  李久林:“我觉得应该说非常有纪念价值,毕竟是我们国产的靠我们完全是自己攻关出来的钢材。又靠我们自己一点 点经过实验完成以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

  Q460“鸟巢”钢筋铁骨中最坚硬的部分,它们被分布“鸟巢”受力最大的部位,支撑起“鸟巢”巨大的钢筋铁骨 。但是,最坚硬的钢材也是最难焊接的。

  李久林:“Q460钢的焊接工作,大概是一米长的焊缝需要两个工人轮流不间断焊14到17个小时,这14到1 7个小时并不是像咱们想象的,我们就是站着或者其它姿势焊,不是的,我们这种焊接,因为‘鸟巢’特殊的情况,工人有很 多的焊接位置,有些位置是非常困难的。特别可能,我们讲,有一种仰焊,就是工人仰着脸对着上面来焊,如果大家想象14 到17个小时你连续焊下来是什么样一个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更加艰难的考验。在这14至17个小时焊接过程中,钢板始终是要加热到100度的。

  李久林:“这个焊缝焊了17个小时焊完以后,经过我们百分之百的超声波检验,如果发现一丁点的缺陷,整个焊缝 就要费掉,爆掉,重新来做。”

  要求看起来有些苛刻,但却是非常必要的,“鸟巢”钢结构完全是靠焊接连成一个整体的。如果出现哪怕只是一点问 题,也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但是,要做到没有任何差错并不容易。“鸟巢”的焊缝总长度达到了3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一个来回的距离 ,怎样做才能保证长达300公里的每一条焊缝都万无一失呢?在工程总承包部,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份记录。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钢结构分部副部长王大勇:“这个P14梁板焊缝示意图,这上面一共是有六道对接焊缝, 比如说F这条焊缝F板厚20毫米,焊接时间是2005年11月14号到11月15号,14号下午1点到15号的上午9 点20,张伟伟和蒲奎立两个人交替焊接20小时20分钟。最终我们对焊缝的质量追溯,是以文字版签字确认为主的,这都 有签字的。这是劳务队的负责人,这是由我们城建精工下面的安装单位,它的这个质检员签的字,这个永久存档来追溯焊缝的 焊接质量和过程。”

  焊工蒲奎立:“就是这里,这个(焊缝)。”

  记者:“这条焊缝你焊了多久?”

  蒲奎立:“这条焊缝焊了三天,这条焊缝太大了,太长了,如果是探伤的话(质量)肯定没问题。你焊过去这一道焊 缝,要一定对它负责任,敢做就要敢当,我们做的每一道焊缝都有记录,‘鸟巢’的每一道焊缝都有记录,想跑也跑不掉。”

  建造“鸟巢”就意味着去解决一个个世界上最棘手的建筑工程难题,从吊装第一根钢构件到钢结构全部安装到位,前 后经历了10月的时间。

  2006年11月30日,随着最后一件钢结构吊装到位。“鸟巢”工程中最关键的项目钢结构吊装施工全部完成, 在之后进行的超声波检验中,“鸟巢”焊接的合格率达到100%,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工程技术人员当初制作模型的时候没 有想到的。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邱德隆:“在现场你看那个肩部部结构那一块非常非常圆滑的一段,挺 漂亮的。然后包括立面结构也是立面就是这一片结构,整个这一条线也是一道比较顺直的曲线,整个也是现场你去看一道一道 梁弯上去,非常非常平顺的。”

  在“鸟巢”做焊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现在小蒲每天都在“鸟巢”的最高处工作,这里距离地面70多米,体弱和 胆小的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能够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小蒲很骄傲。但最让他和工友们感到骄傲的还是看着“鸟巢”在自己 手里一点点长大。

  焊工蒲奎立:“张伟伟,咱培训的时候不是说得挺好,说等鸟巢干完了,把人名全部弄上去。”

  焊工张伟伟:“应该立个碑,啥也别说了,立个碑。”

  焊工蒲奎立:“说弄一块钢板,把人名全部弄上去,往窟窿里一扔。不是说刻个窟窿把人名都弄上去。”

  焊工史高乐:“应该立个石碑,大石碑。像那边那个亚运村成立多少多少年纪念碑一样。”

  焊工蒲奎立:“早晚会有的这个地方,这不是你操心的事,知道不,这个是谭晓春(经理)的问题,可能是刘淇(市 长)的事。”

  “鸟巢”门口参观拍照的人:“看,多漂亮哪。”

  “鸟巢”门口参观老头:“不好看,乱七八糟的还好看。”

  中年人:“人家都说好看,就您说不好看。”

  老头:“一个人一个说法。”

  中年人:“观念还是老。”

  老头:“这样那样,这不是乱七八糟的吗?”

  记者:“您觉得好吗?”

  中年人:“我觉得好,这不我们爷俩正争论呢,他说不好,我说好,争论这个。我觉得好。”

  老头:“乱七八糟的还好看。”

  中年人:“它是南北低,然后东西是高上来的,就这个建筑。”

  老头:“不平衡,不平衡,这边高,那边低,那边是不是要坍塌了咋着。”

  中年人:“它就要这个样式,这多好啊。”

  老头:“哦,就这个样子。”

  中年人:“对。”

  这个“鸟巢”一样的独特建筑,曾经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批评者眼中,“鸟巢”就像坠落在城中的太空船 ,是现代化城市建筑崇洋症的表现。在赞赏者看来,选择“鸟巢”表现了中国面向世界包容全球文化的博大胸怀。但不管怎样 ,前卫、现代是人们对“鸟巢”最多的评价。那么,这个看起来前卫的形式,是否就是设计的出发点呢?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外形不是从形式出发的一个设计。虽然它的形式非常的 吸引人的眼球。任何一种艺术,其实也可以扩大到任何一种人类的主动行为,你都需要追问本质。人为什么要盖房子,我们人 类为什么要建造体育场,是为了干什么,你要回到这个出发点。我们要看雅典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体育场,只有一个看台和一 个赛场,这就说明最早的体育场是非常单纯的,就两个活动,一个是竞技,一个是观赏竞技。作为运动员就是竞技状态充分发 挥被别人欣赏后的那种激动和成就感,作为观众欣赏到人类的最大的体能的发挥和精神的这种发挥,欣赏之后得到的精神上的 满足感,就跟你看了一个很好的歌剧,欣赏了一个很好的表演,一样的愉悦感。”

  从人类竞技的本能出发,把运动员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转化到建筑当中,是“鸟巢”设计的出发点。

  李兴钢:“就你觉得你坐在看台上,你离运动员很近,你也可以想象,如果你站在赛场中间的时候,你想象自己是个 运动员的时候,你觉得观众也离你很近,而且是包围着你。当观众多的时候,而且围着你的时候,你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你会觉 得自己的状态特别好。”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效果,和东西高南北低的碗形看台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李兴钢:“为什么看台是东西高,南北低,因为赛场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足球比赛是南北方向,只有南北向的时候运 动员才避免受到直射光的影响,避免影响到他的比赛。这样的话,东西方向的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他可以均衡地看 到两端的比赛的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坐席,而南北方向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自然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 间就多,南北就少。所以正好它就高起来,这边低下去。那么这一点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是我们的发明,其实如果你去看罗马斗 兽场,就是这样的看台的形状,也是近似碗形,椭圆形,而且是一个围拢的形式。”

  从一个运动场的起点和本质开始,设计师们把看台的设计放在了首要位置,在对看台进行了充分考虑之后,才是第二 步,外罩的设计。

  李兴钢:“首先就是这个看台,上面是圆形,下面是椭圆形。东西两个方向高,南北两个方向低。然后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需要有一个外罩,需要一个从屋顶到立面的一个外罩把它罩起来,那么这个外罩的形状跟看台的关系上是完全跟着 看台的形状走的。比如说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剖面,东西两个方向高,然后南北低,所以这个外罩也是基本上跟它是平行的。东 西两个方向高起来,南北两个方向低下去,这是南北的剖面。它也是东西高,南北低

  所以外罩也是这样,完全是吻合的。我们是从内到外的设计,如果从外型设计的话,没有这个是没有区别的,也可能 是长的,也可能是其它的形状,任何一个形状,甚至你觉得可能是更美的形状,可是这种所谓的更美,它跟里面是没有关系的 。今天‘鸟巢’可能被大家当成

  一个很前卫的建筑,可是这个很前卫的建筑恰恰是因为它从追问起点来出发设计的一个建筑,如果不是从这样一个起 点出发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很多,让大家习以为常地把它的外在形式当成评判的最高标准或者是唯一标准的话,其实这是很可 悲的。”

  

  在全世界目光的关注下,“鸟巢”的施工也在紧张地进行。

  2006年9月17日,在经历两年多的建设后,“鸟巢”的钢结构经历了最终也是最大的一项挑战——临时支撑塌 架的卸载。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经理谭晓春:“卸载是一个大的考验,如果卸载,这个钢结构不是弧形塌了一段, 你说多难看。”

  2006年9月17日,是谭晓春和他的团队压力最大的一天。临时支撑塌架撤走后,建设了两年多的“鸟巢”钢结 构能否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将在这一天见分晓。

  谭晓春:“当时卸载,我们有将近5600吨的支撑体系把‘鸟巢’撑着,要把支撑体系卸下来,让‘鸟巢’自己悬 空,悬空下来,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在中国的建筑史上也是大事件,总书记说,谱写了中国建筑史光辉的一页。”

  9月17号上午,“鸟巢”钢结构与78个临时支撑点完全脱离,卸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谭晓春:“我们把图纸变为现实,在地球留下痕迹。咱们这些人把我们的遐想,把我们的理念变为现实,这两年,大 家没白费,努力有了最终的结果,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逐渐长大成人,有了钢筋铁骨,有了成熟的表现。”

  卸载成功标志着“鸟巢”的诞生,因此,2006年9月17日这一天也被称为“鸟巢”的生日。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邱德隆:“我给你把电脑支上,爸爸一会儿开会去。”

  邱德隆儿子邱济坤(8岁):“你什么时候能完?”

  邱德隆:“什么什么时候能完,因为我还没去呢,没去现场呢。”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邱博士的儿子邱济坤特意赶来参加爸爸单位组织的活动,去现场感受一下爸爸亲手建起来的“鸟 巢”。这一天,来了很多小朋友,但是邱济坤显得有些孤单,刚刚来到办公室,他的爸爸就去开会了。

  邱济坤:“我要上楼给我爸打个电话去,我爸还不接。”

  工作人员:“三楼还有小孩吗?”

  邱济坤:“前面的人真没良心也不等着我。”

  工作人员:“你看哥哥干嘛呢,你劝劝他,爸爸没功夫陪你,是吗,开会呢,别人都有爸爸妈妈,他爸爸开会呢。”

  邱德隆:“你怎么哭了呢?爸爸开会嘛。谁给你的帽子?”

  这是一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亲手搭建起来的“鸟巢”将是孩子们永远的骄傲,而在每一个建设者的心目中 “鸟巢”也是他们的一个孩子,一个令大家骄傲的孩子。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这种砖不是用传统工艺烧制,是一种特殊材质的砖。”

  “鸟巢”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不是沙土的?”

  李兴钢:“不是沙土的。”

  赫尔佐格:“是可再利用的?”

  李兴钢:“对,可再利用的,环保的。”

  李兴钢:“所有的样板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当中,这个天花板上。”

  赫尔佐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来,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充满了力量、优雅精致,无论是银色、黑色还是中国红真 是太棒了。”

  

  “鸟巢”的两个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来到现场,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尽管这是他们自己设计的作 品,但是每一次来,两位设计师都有新的惊喜。

  李兴钢:“在现场给他们的一个感觉,,他们觉得也是很惊奇,我能够感受得到。虽然在模型上,虽然他们也是有经 验的建筑师,他们可以想象,但是真的来到现场他们仍然还是震惊,特别是去年冬天德梅隆到现场来,那个时候钢结构基本上 完成了,我能够完全地感觉到他对那个这个钢结构真的真实的建造起来的那种惊异。我觉得其实在我看来那个钢结构,比如焊 缝或者是那种平滑度,我都觉得还没达到我的要求呢,我还会挑很多毛病。可是他已经我觉得在那一刻,他已经不在乎这些小 毛病了,他只是觉得这么一个整体的大的建筑,已经矗立面前的时候,他已经感觉到非常的,他们都来不及不满意。而且这是 在中国,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工厂,中国的工人,中国的钢材,那个时候我觉得是真正的自豪。”

  

  对于两个瑞士设计师来说,除了惊喜之外,他们还希望“鸟巢”给北京这座城市,同时给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带来新 的气息。

  赫尔佐格:“我经常比较各种独特的城市建筑,它就像是一座石化了人类文化的图书馆,比如我们的思维方式、意识 形态、经济、政治等等,所有这些都被浓缩并且体现在城市的建筑当中,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建筑塑造了我们的 日常生活,如同杯子一样,有的杯子大,有的杯子小(把生活方式包容在里面)。这就是建筑给予我们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 到这一点,所以建筑是一种很好的工具。我们需要通过它们进行更多思考和对话。”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人类建设大“鸟巢”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动物,一些小鸟也把家安在这里。它们用焊条、小铁丝 在大“鸟巢”的身上搭设了自己的小鸟巢。

  “鸟巢”门口老人:“这不是‘鸟巢’吗?需要什么声音呢?这叫百鸟朝凤。我天天上这来看看来,看看这‘鸟巢’ 是怎么起来的,到这给念喜歌来,百鸟朝凤,百鸟朝喜呀。今年85岁了,85,会口技70多年,练70多年了。鹰叫,英 雄的鹰,别的鸟都软吧,它英雄。”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经理助理何慨民:“能感觉到我们‘鸟巢’的气氛吗?现在你行走的地方就是‘鸟 巢’的地面。”

  小男孩:“已经到了‘鸟巢’了?”

  何慨民:“对,一会你就可以触摸到钢结构,‘鸟巢’是用钢结构编成的,知道吗?钢材、钢铁。”

  一个被烧伤后失去视力的9岁男孩,特意从福建赶来,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亲手摸一摸“鸟巢”,考虑到情况特殊 ,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了“鸟巢”现场。

  何慨民:“再往底下还有很深,埋在地底下了。”

  小男孩:“哇!”

  何慨民:“只有这样才能把‘鸟巢’稳固地竖在这儿。”

  小男孩:“哇!”

  何慨民:“棒吧?‘鸟巢’。”

  小男孩:“超级棒棒。”

  何慨民:“你看,又是一个脚,听,能听见吗?非常的高呀。”

  小男孩:“和石头一样的?”

  何慨民:“对,和石头一样的,没错。”

  小男孩:“一卡,两卡,三卡,四卡。”

  何慨民:“挺聪明的,换这个手。”

  小男孩:“五卡,六卡,七卡。哇!”

  工作人员:“你说你为什么想来‘鸟巢’?”

  小男孩:“我喜欢‘鸟巢’。”

  工作人员:“为什么喜欢‘鸟巢’?”

  小男孩:“因为‘鸟巢’里面有很多小孩子比赛。”

  工作人员:“你知道前边在干什么?”

  小男孩:“不知道。”

  工作人员:“不知道,他们在修跑道,修完跑道就有很多小朋友来比赛了。”

  和人一样,建筑也是有生命的,从小到大,到成年,到老年。从它存在在这个城市的那一天起,一直和我们进行着无 声的交流。“鸟巢”也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