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的智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15:26 《小康》杂志

  经济学界

  经济改革的智库

  这是一个经济学家时代。

  改革将77“后三届”推至幕前。而以往,从未有过他们唱主角的历史。

  经历了动乱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有着中国漫长极左年代下的特殊记忆以及拨乱反正后的深层理性反思。记忆中的不愉快和不合理,荒谬与反科学,促使他们带着困惑和疑问为中国寻找出路。

  他们这一批人大多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在中西方的比较和反思中,坚定了对市场的信仰。

  30年来,一场变革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曾经铁板一块的计划模式渐渐引入市场,民营私有经济不断壮大,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然后,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了新的历史阶段的任务。

  然而,市场化改革走到今日,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社会不公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日益凸显。这显然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

  但政策究竟与科学研究不同,它是政治过程的产物。而这个过程充满了利益的博弈。或许他们对决策的影响力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没有谁比这个群体更加倡导改革,但他们也明白,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唯一可肯定的是市场化的方向。

  我们已无法回头,更不能回头,唯有向前。

  张维迎:30年改革激荡

  1978年,他从穷困的农村,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在他坚定的市场信仰背后,有着中国漫长极左年代下的特殊记忆和拨乱反正后的深层理性反思。而今日反对他理论的人,大多未经历过那样的背景。

  市场化改革30年,从未像现在这般争论频出。

  张维迎是其中最令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市场化改革走到今日,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社会不公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在此关键阶段,张维迎觉得他应该说点什么,于是他写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他坚持他认为是对的东西,尽管不一定带来掌声或赢得喝彩。

  他有农民子弟的那种天然的倔强,在倔强的品格下,他一旦认定真理在握,就决不妥协。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维迎,语调温和,循循善诱;和你争论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风度。多年来,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似乎已经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

  怎样理解张维迎?

  从“为钱正名”到“价格双轨制”,再到“北大改革”、“郎顾之争”,被称为“主流经济学家”代表的张维迎伴随中国30年变革一路走来,漫长经济学生涯中虽然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但也有非议和骂名。

  “我自认是经济学者里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经常把自己当作一个靶子,好多事我是不太想保护自己。” 张维迎曾说。

  他的很多观点被断章取义,甚至被断句取义。譬如他说过一句:“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该句被挂在主流经济学家语录显著位置,但很多人没有机会看到后半句:一个真正好的体制,可以收费高,但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为什么不让富人多出些钱呢?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给他全额奖学金,这就是富人补贴穷人了。现在不让富人交钱,当然穷人就上不起学了。

  他说他出现在公众视野至今所有的主张都具有相当的连续性。可以理解为,对市场化理念的一种坚定而深入的坚持。

  然而,改革之路不无曲折。总有那么一个阶段,那么一些人因看不到改革预期的结果而失望,并因此产生情绪和怨恨。

  张维迎深有感触,“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来说,很难做到的不是你骂政府、骂企业家,而是你敢不敢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一以贯之的市场体制信念显得有些悲壮。

  然而,在情绪的背后,没有人能够否定过去三十年改革的成绩。而批评他们的人,除了指责市场不公,却并不能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正如张维迎深刻的反驳:“世界上没有更多的好办法。任何一种产品,如果你不想按照市场分配,那就一定按照权力分配。”

  农村时代的历史记忆

  考入大学前的农村生活对张维迎一生影响至深。

  “十一二岁就下地干活,十三四岁去外地打工。”他幽默地说:“你也可以说那时候我们是童工。”

  1959年张维迎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地区最穷困的吴堡县,彼时的生活窘况令其记忆深刻:逢灾年一个月村里每人只有13斤湿玉米供应,晒干了也就10斤左右,这就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春天耕地饭送到地头吃,不小心打破罐子饭就流走了,因为稀得像水一样。

  饿肚子的年代有很多尴尬。比如那时村里发动大家忆苦思甜,说旧社会有多糟糕。可真正在地头里聊天,农民们却都怀念旧社会。“我们村的农民好多回忆起来,原来的日子都不比现在差,但是你让大家忆苦思甜。”

  为什么农民起早贪黑那么辛苦还吃不饱饭?为什么到了秋收的时候政府却不让收粮要搞农田基建,要把粮食浪费了?对知识和真理有着天生悟性的张维迎为这一系列问题而困惑。

  等他高中毕业当农民的时候,又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化:小时候地里干活总是越年轻的农民越偷懒,老农民多数比较老实勤快。可是后来老农民也开始耍奸狡猾不干活。再过几年后,当他在大学里读了经济学,才慢慢明白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

  贫寒的家境锻炼了张维迎吃苦耐劳的禀性,而优异的学习成绩激发了他日后对知识不懈的探求。张维迎的回家作业从来是在课间十分钟完成的,每每考试他常常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以第一名的成绩把其他学生远远拉在后头。

  不少同学为了考试过关经常以实物作为课前辅导的“赌赂”。在那样贫寒的年代,一个玉米饼子的效用也是可想而知的。12岁的时候,他就为了生计利用暑假到60华里外的地方打工。

  高中毕业时,张维迎的学习名声远近皆知,年青气盛的他回到乡村当上了团支部书记并兼任生产队的会计,有志于在广阔天地里锻炼一番。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当他正要出门上山秋收时,无意中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的一个重要消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高考制度,任何人都有权力参加高考。

  其后不久,张维迎被省里最好的综合大学西北大学的政治经济系录取,那一年是1978年。从此,他的人生踏入另一片天地。

  而此前的农村岁月,为张维迎日后理解经济问题、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最直观的背景。

  从“批判市场”到价格改革

  时光穿越三十年,今天经济学的热门词汇“市场”、“国际贸易”、“开放”等等,放在1978年的计划时代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时,在耻于谈钱的整体社会思潮下,经济系多被视为“中文、哲学上不了才考”的冷门专业;而经济学学子们学得最多的也是批判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市场二字是绝对的忌讳,谁要敢公开提市场经济,那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

  进大学后的张维迎,属于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各科成绩在全班都数一数二,甚至曾经对书本上宣扬的“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高效率”的逻辑深信不疑。到了大学二、三年级,他开始有机会阅读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一时视野大开,很多问题豁然开朗。

  “这时候你认识到价格原来要调节社会的资源,它要传递信号,它给人以激励。你才明白为什么中国东西这么短缺。价格一扭曲就短缺、没有激励就短缺。”

  价格理论为张维迎思考一系列经济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他理解到,价格本身是在分配财富,如果政府限制,对其进行人为地压低,只能导致资源的低效浪费,也当然违背公平。而从价格出发,如何认识市场,以及对计划经济的矛盾疑问,在他心中久久盘桓。

  1982年张维迎考取了西北大学何炼成教授的研究生。何炼成领导下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日后被称为“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为中国经济学贡献了数位重量级人物,包括张曙光、邹东涛、魏杰等人。

  严肃尽职的何炼成教授对张维迎的评价是刻苦、有悟性、勤于思考。这一勤于思考的能力贯穿了他以后的整个学术生涯,并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1984年4月,张维迎写成硕士论文《以价格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首次公开提出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政策探索。文中提出:价格不合理的根源是价格形成体制不合理;价格不合理又会引起社会经济的全面扭曲;因此经济改革的关键是转变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转变的办法是实行双轨价格,即保持原有的产品计划和价格不动,在国家计划之外实行自由交易,通过扩大市场交易范围,逐步放开计划产品价格来建立完整的市场价格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价格“双轨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