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稻专家谢华安当选中科院院士(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15:30 台海网

  1980年,谢华安育出“明恢63”恢复系,这是我国自己育成的第一代新的恢复品种,改变了我国早期杂交水稻单一引用国外品种作父本的局面,为杂交水稻更新换代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第二年,谢华安用“明恢63”与不育系“珍汕97A”配组,育出了轰动我国水稻育种界的“汕优63”。

  至今,“明恢63”配成的各种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是迄今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在目前国内推广面积前10名杂交水稻组合中,3个是“明恢63”主要配种,6个是“明恢63”衍生系,只有第7位是从韩国引进的。

  连续七年在海南田头过春节

  谢华安1959年毕业于龙岩农校,1964年自福建农学院函授毕业,1972年从永安农业学校调入三明市农科所,1996年调任福建农科院院长。他的学历并不高,能够为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并在国际保持领先地位作出突出贡献,凭的是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种子有没有优势,不先经过七八茬以上的种植考验是难以得到证明的,也不允许放到大田大面积推广。“明恢63”就是谢华安在福建和海南两地轮流进行杂交配组和抗瘟鉴定,历时4年,经过六代筛选出来的。由于三明一年只能种两季水稻,试验七八茬就需要4年时间。为了缩短试验周期,谢华安选择了一年四季都能种植水稻的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城,离著名的天涯海角很近。1973年,谢华安到天涯海角参观,触景生情,真像是来到了天尽头,想家的感觉非常浓烈。

  从1972年至今,谢华安连续在福建和海南两地奔波,每年的12月到下一年的5月,一呆就是半年。有10多年,他一直借住在偏僻农村一间仅十几平方米的集体仓库中,并在那里度过了1973年至1979年7个春节。正月是怎么过的呢?那时节,正值种子刚播下不久,就是在正月初一,他也要到田里驱赶老鼠、飞鸟,还美其名曰“给田拜年”,只不过这天可以吃到半斤肉。谢华安仍然清晰地记住了这些情景。

  二、三月是海南最热的时候,而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1时,也正是水稻扬花授粉的关键时刻。这一时刻,谢华安大多是在田间度过的。育种期间,他们白天要赶禽畜、飞鸟,晚上要与偷吃种子的老鼠较量。当时粮少鼠多,谢华安为此想出了许多办法。第一年,轮流值班,一手打手电,一手拿棍子,彻夜不停赶老鼠;第二年,挖壕沟;第三年,听江西的同志说老鼠怕光,晚上就在田里挂马灯,放鞭炮,等等。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彻夜守护在试验田头。这个难题,一直到田里盖上薄膜才得到解决。

  海南多台风,仓库也低矮狭小,里面存放着化肥、农药、柴油,甚至农户的棺木。谢华安因陋就简,在棺内放置书籍、资料,在棺盖铺上报纸,点一盏煤油灯,棺木就是写字台。上世纪70年代,崖城的田间地头不时有毒蛇出没,他曾一个人在远离村落的田头遭遇过眼镜蛇,差点丢了性命。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