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寻找“视而不见”的财富(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11:40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秸秆板的出现,把秸秆变成了农民增收的金钥匙。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极大地缓解我国木材资源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木材年均消费量的30%用于生产木质人造板。2006年,全国人造板产量是2001年产量的将近四倍,消耗了1亿多立方米的木材。按照这样的用量,只要5年时间,就能用光我国最大的森林——大兴安岭的木材蓄积量。木质人造板产业与林业资源保护的矛盾非常突出。 生产一立方米人造板,要消耗1.2吨秸秆,或是1.4立方米的木材,如果这样换算,我国每年产生各类秸秆七亿多吨,就等于每年农田里长出8亿多立方米的森林,相当于一个半大兴安岭的木材蓄积量。同丰富的秸秆资源相比,现实中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可供大规模开采的森林了。 这里是黑龙江东方红林业局青山林场。这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眼前的林木基本属于次生林和人工林,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原始森林了。在山下的贮木场,记者又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黑龙江晨光环保板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平:“这里(东方红)原来号称亚洲最大的贮木场,现在一根原木都没有。” 陈文平说,1993年,这里建设了一条人造板生产线,利用采伐区的剩余木料生产刨花板。生产最红火的时候,600多个工人大年三十都不休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周边林区的木材采伐量急剧下降,企业一下就陷入了原料短缺的窘境。每年都要停产4到5个月。在陈文平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企业现在的负责人陈鲁刚。 黑龙江万成木业公司刨花板厂厂长陈鲁刚 :“由于咱们采伐量逐渐减少吧,伐区剩余物也自然就减少了,所以说很多厂子就买不着这种料。” 因为停产时间太久,厂里5000多万美元进口的生产线落满了灰尘,仓库里只堆放着零星的木材原料。陈鲁刚说,现在木质人造板行业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市场供不应求,以前八百块钱一立方米的板材现在能卖到一千三四百块;另一方面是木材原料短缺,企业无法正常生产,不断亏损,光东三省就有40多家木质人造板厂陷入停产或者倒闭的泥潭。离木材主产地的更远的外省企业,生存更是艰难。在森林资源匮乏和木材需求量不断增长的双重背景下,我们亟需寻找木材的替代品。 在北京昌平科技园的这栋建筑里,有一层楼的装修、家具材料全部使用的是秸秆人造板,郭兴田,是这栋大楼所属企业——万华板业的负责人。这里寄托着他的一个希望,未来中国家具的原材料,不用一点木材,全都使用秸秆。 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田:“我们算过一笔帐。按照一个18厘米的一张(木质)板子,为了做这么一个18厘米的一张板子,它基本上要消耗3棵生长了3年的小树。” 郭兴田很看好秸秆板产业的前景。他整合了秸秆工艺、生产设备和粘合剂制造三方面的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了“中密度稻草板生产方法的发明专利”。2006年,万华公司制造出了第一批秸秆板,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洋:“我们刚才检测了一下中密度稻草秆的进取强度,从数据来讲,它的性能完全达到国家木质刨花板的强度的要求。”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