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廉租居者:圆老百姓居者有其房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5:10 《法律与生活》杂志

  廉租房制度在我国已走过了9年多的光阴。它帮有困难的老百姓圆了“居者有其房”的梦想,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春天的花香。

  广渠门北里36号院是北京首个廉租小区,尽管这里居住的大多数都是优抚对象,与现在意义上的廉租住户的定义有所差异,但作为首个廉租小区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不容磨灭。2007年,廉租房制度建设迎来了春天,其保障对象从“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变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用于”、“不得低于”、“优先安排”、“单独列出”等毫不含糊的字眼在涉及廉租房制度的诸多规定中出现。

  东部地区的上海、中部地区的湖北武汉、西部地区的四川……都在不遗余力地贯彻廉租房制度建设,并在中国奏响了和谐之曲。

  面对“提速”的廉租房制度建设,“缺钱”与“缺人”俨然成为了这一制度完善的绊脚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开出了“药方”。

  36号院的幸福生活

  本刊记者/李云虹

  背景: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是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中低经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建的普通住宅,有社会公共福利和住房社会保障性质。

  我国的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廉租房的来源主要是腾退的旧公房等。廉租房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政府出资建好后,低租金租给住房困难户,二是由政府发放租金补贴给住房困难户,由他们租赁社会房屋居住。

  廉租房有特定的供给对象,符合廉租房供给条件的由本人(家庭)向政府提出申请,并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核实批准后,方能租、补。廉租房无继承权。

  广渠门北里36号院,是北京首个也是唯一的廉租房小区。

  广渠门北里36号院位于北京市二环路广渠门桥的西北角,在这片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被包裹在喧嚣的高档住宅丽水湾畔家园与金桥国际公寓之中的它略显安静。东西走向、外表简约朴素的U形建筑,便是它的轮廓。浅灰色和砖红色相间的U形塔楼,如同四合院般彰显着老北京的建筑气息。

  2004年2月10日正式入住的36号院,是“2002年、200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又被称为“广渠门北里廉租房项目”。从2002年1月开始筹备到2003年封顶以至到正式入住,共耗时2年零1个月。

  36号院共有400套的廉租房,其中,可使用面积为30.4~51.1平方米的无障碍居室26套,30.4~51.1平方米的一居室109套,46.3~58.1平方米的二居室180套,57.2~61.8平方米的三居室85套。

  据记者了解,目前只入住345户,而且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过贡献或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有住房困难的家庭,按每月每平方米2.4元收取租金(含物业费)。该小区一期面向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的优抚家庭,即伤残军人及军烈属家庭;二期开始面向市级以上的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的老劳模。两类家庭的申请标准为人均住房面积低于7.5平方米,租住人员包括承租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345户居民都是通过摇号入住该小区的。

  老人激动得眼泪直流

  今年已经54岁的张芳(化名),所居住的廉租房是一套建筑面积为66.99平方米的两居室,她的爱人是一名伤残军人。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时,张芳爱人所在的部队正好位于地震的中心地区。在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中,张芳爱人的腰被砸伤了,尽管他生活还能自理,但这次的伤害给他造成了七级伤残。张芳爱人退伍后曾经做过汽车修理,后来调到北京的一家公司做业务。

  这套房子就是她爱人以伤残军人的名义分配到的。

  “原先,我们住在朝阳区八里庄的面积为3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当时家里共有5口人,我和爱人以及孩子,另外我的父母也跟着我们一起生活。” 张芳回忆道。

  2003年夏天,居委会、办事处、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分别出现在了张芳的家中,并给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她家将有资格入住廉租房小区。

  “听到这个喜人的消息,我和爱人一宿没有睡着觉,我们太兴奋了。” 当时张芳夫妇两人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填表工作,心中抑止不住喜悦,我们很快就将表格送到了工作人员手中,估计我们可能是头几户吧。” 张芳回忆。

  2004年1月18日上午10点,张芳早早守在了电视机前,平日不太喜欢看电视的她此刻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屏幕,生怕遗漏了什么。当时,北京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广渠门廉租房摇号的全过程。

  早已知晓这次摇号肯定有自家房子的张芳,心中少了一份忐忑,多了一些踏实。

  “那次摇号就是摇楼层以及房间号,不同的居室有不同的户型,主要就是确定自家的户型。不过我家还算比较幸运。” 张芳家摇中了一套靠近中间位置的南北通透的两居室,“套内50多平方米的面积比原有的面积大了不少”。

  陪同张芳一起看电视直播的还有她的父母,已经七八十岁的老人激动得“直流眼泪”,企盼着“能早日入住新家”。

  2004年2月10日,张芳一家是第一批搬入廉租小区的住户之一。“起先,我还寻思,廉租房那么便宜,估计小区的设施肯定比较破旧”,结果一看,“崭新的防盗门,宽敞的客厅四白落地,灰色的水泥地面干干净净”,精心装饰一番后,张芳一家搬进了新家,他们脸上布满的是喜悦与满足。

  房子得到了改善,但随着入住时间的增加,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生活的不便捷。

  “原先小区附近有个菜市场,后来给拆掉了,现在我只能去两广大街或者崇文门菜市场,买趟菜得花费一个来小时。”这对于已经退休在家腿脚灵活的张芳而言,不算什么难事。可这对于小区内岁数较大且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来说,就略显不便了。

  尽管36号院挨近二环,靠近马路,但距离公交车站得走近“两站地”,总体感觉,“距离哪儿都近,但距离哪儿都不方便”。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