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的城市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6:17 新世纪周刊

  -推荐人:肉唐僧

  书名E-topia,显然化自utopia。出于谨慎,作者又加了个略嫌多余的副标题:“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

  此书成书于1999年,距今已近十年。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媒体艺术教授,也是建筑与设计学院的院长。书 中关于互联网的技术、应用范围和传输带宽的大胆预测,今天都已成为习以为常的现实,有些预测甚至还保守了些。但他关注 的两个核心问题,却日益凸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那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建筑的形态和功能将产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异的 社区公共生活如何被满足。

  互联网时代,在家办公的人将越来越多。而我们现在流行的设计,还是基于工作与居住地点相分离的工业社会传统, 对于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仍懵懂未觉。把卧室旁的一个空房间改造成书房或工作室,满足SOHO一族的需求吗?答案显然是否 定的。文中作者推荐的是意大利理发店和新加坡老式商店那种一层商铺二层住家的沿街小二层,或前店后屋的日本町家。而艺 术家,作者一如既往建议他们住阁楼。

  事实上,互联网对于居室功能的影响还不仅限于此。我们有多少家庭的客厅仍然按传统布置沙发和电视,但一年也看 不上两小时的?以前用油灯照明的时期,晚间全家人聚集在起居室。有了电灯之后,各人退回私人空间。有电视的客厅,成了 家庭成员就餐之外最重要的交流场所。在互联网时代,客厅何去何从?

  本书所关注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社区公共生活的重建。在一个城市或村落的范围,人们的共同需求总是会形成 聚集人群的节点,进而演化为一个公共生活的平台。但新技术的应用,总是倾向于破坏这些节点的,进而影响了公共生活品质 与内涵。作者举的三个例子分别是:家家通了自来水之后,水井就不再是全村人聊天的地方了;各个房间通了暖气之后,孩子 们更喜欢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而不是拥在壁炉前听老祖母讲故事;佛祖的话被印成书之后,菩提树下就没有人了。

  互联网的普及,本质就是去中心化。公共生活的节点和平台遭到了彻底破坏。你不用排队交水电煤气、不用去银行存 钱、在线看最新的电影、让当当网把书送到家里来、去商场的次数可以降到听歌剧的水平、用E-mail和MSN处理绝大 多数的商务往来。最变态的是所谓的网络性爱——据某视频网站调查,进行网恋的同城网友,即便明知见了面后会发生真实的 性关系,也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人,仅满足于视频状态下的在线性爱。一对感情没问题的夫妻,虽然都在家里,却各守着一台电 脑只通过QQ进行沟通。二十年前,最大胆的科幻小说也不敢想象这样怪诞的场景。但如今,这却是许多年轻家庭的现实。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们对邻居不再感兴趣?意味着他们对于城市和社区公共生活的淡漠和退缩?消极的态度是,人 们以后主要以在线的方式进行交流,公共生活中的成员将彻底摆脱地域属性的限制。但威廉·米切尔显然比较乐观。他认为, 在线生活虽然会占据很大比例的时间和精力,但人们还是有和邻居交往的需求的,比如借一勺盐、约了去打乒乓球。哪怕只是 互道个“Goodmorning”,也是美好的。

  环保人的《圣经》

  在美国,E·O·威尔逊是个墙内墙外都香的大名人,1996年还被《时代》杂志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5位美国人 之一。在墙内,作为顶尖级的生物学家,与另一位生物学家斯蒂芬·J·古尔德激辩多年,难分高下。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 “进化”的本质。双方都同意适应的标准是“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强”。也都同意照此标准,最适 应的生物是细菌。分歧在于:为什么会出现诸如蚂蚁、鱼、犀牛、包括人类自己的高等生物呢?这岂不是越进化就越不适应环 境了吗?

  古尔德提出一个聪明的“醉汉理论”来为自己辩解:醉汉沿着一条四十英尺宽的路回家,路左边是酒吧的墙,右边是 深沟。细菌这个醉汉随机性地东倒西歪走了一段之后一定会掉到右边的沟里,成为高等生物。因为它是非寄生生物中最简单的 ,没办法进化成更简单的生物(越过左边的墙)。所以他坚称,所有的高等生物只不过是进化过程中的“意外”。

  威尔逊则认为高等生物的出现并不是意外,而是必然。他说:“整个生命史显示的都是从简单的少数进步到复杂的多 数。过去的几十亿年以来,所有动物在体型、觅食、防卫技巧、大脑和行为模式、社会组织,以及对环境的控制方面,都是在 朝上进化??根据任何标准而言,进步都是生命进化的性质,其中包括行为企图和目标的达成。”

  威尔逊坚称进化过程中存在着“越来越高级”的内驱力量,这符合自组织理论:一个耗散系统有着“自发的”向复杂 化演化的倾向。但他的这一观点庶几近于拉马克主义,因而遭到正统派的诘难。但我感觉二人之间的分歧就像伊斯兰教内什叶 派与逊尼派之争,总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不过一个是原教旨,另一个重诠释罢了。

  威尔逊的墙外香,则归因于他多年来为环境保护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即由他创造。《生命 的未来》一书,就是他关于“生物多样性”的what、why和how等问题面向大众的全面阐述。此书文笔优美、内容翔 实、权威性强。说它是环保人士的《圣经》级读品,当不是过誉之赞。

  沾沾自喜的自娱

  我一直以为吉本终身未娶的原因在于他和卡莱尔一样,是个天阉。看了他的自传才知道,他在牛津就读期间竟是“不 名誉场所”的常客。在洛桑求学期间,还有过一次认真的恋爱,对象是才学甚高的苏珊·居尔肖。吉本的爱情得到了姑娘本人 及其父母的鼓励,但吉本的父亲在大西洋对岸只淡淡说了一句“不合时宜”,就让这场热烈的感情无疾而终。在吉本看来,“ 可以取得生活上的一切供应,并有自由运用之的独立地位”,乃是“人间第一幸福”。不幸的是,吉本只有前者却无后者。更 不幸的是,他禀报的时机又非常不好——他的父亲刚续了弦,这让完全靠父亲供养的吉本丧失了安全感,竟没敢为自己的爱情 争辩一句。居尔肖后来嫁给了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督内克,这颇满足了吉本的虚荣心。

  吉本15岁前一直体弱多病,正常上学的日子加起来也不足一年,知识来源于病榻上漫无边际的消谴阅读。16岁, “带着足以迷惑一位博士的一大堆学问,同时也带着足以使一名学童感到羞愧的愚蠢来到牛津”,完全不能适应正规教育。1 4个月后自作主张改信天主教,立即被奉国教为正统的马格德林学院除名。所以,吉本所受的正规教育极其有限。

  《罗马帝国衰亡史》令吉本声名鹊起,被捧为与休谟和罗伯逊比肩的英格兰三大历史学家之一。这让主要靠自学成才 的吉本志得意满,《衰亡史》之后竟不再有创作的冲动,这部仅以自娱为目的的《自传》,还虎头蛇尾没有写完,死前五年的 内容完全阙如。他的朋友谢菲尔德勋爵只好整理了这五年来吉本与他的通信附录于次,勉强成书。

  《自传》从头到尾,都沉浸在沾沾自喜的氛围之中。高山仰止的大小物身上流露出小富即安的浅薄,就如浓眉大眼的 朱时茂叛变当了汉奸,这是让人非常愉快的。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