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的英雄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10:28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记者 谢海涛

  2008年3月31日,当刘翔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火炬,成为中国境内火炬接力第一人时,他觉得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那一天,天安门广场风很大,刘翔穿着短衣短裤,忘记了冷,一只手高举“祥云”火炬,跑向天安门城楼。

  这一天,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4个月了。这时的刘翔,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自从2004年,他在雅典奥运会为亚洲夺得第一枚短跑金牌之后,就被迅速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步。在他的家乡上海,刘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丁俊晖的精度,已成为这个中国最大城市的骄傲。

  体育成就之外,冲动、进攻性、自信的作风,使他成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象征。在西方媒介看来,他和以往循规蹈矩的中国运动员太不一样了,从他的身上可解读出中国国民心态的开放。在上海《东方早报》前体育记者孤狗眼里,刘翔的个性、自我,比较COOL的风格,使他成为年轻人的偶像。2005年,他入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他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在电视及网络的广告里,他是一个流行偶像、时尚引领者。他的名字入选2004年主流报纸流行语,形象被韩国艺术家塑成铜像。

  在公众视野里,他还是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爱心大使、上海市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一个慈善明星。此外,他还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中国正在启动着代表团形象研究的课题,运动员的精神面貌,被官方认为关系到国家形象。在这种背景下,刘翔的出现似乎是生逢其时。他似乎已成为中国体育界的神话,一个用商业智慧、政治资源、个人天赋,融合而成的“高大全”式英雄。

  “人民有时需要神话”,孤狗说。在他的印象里,刘翔这个“神”并不高高在上,不像以前的“神”那样太飘渺,满口大道理,张扬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形象是他的魅力所在。

  孤狗的话让人想到,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在培养体育明星方面所走过的偶像化神圣化的道路,而新主旋律体育明星刘翔的出现,是历史发展脉络上夺目的一环,他在体制之外的独特个性形象,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从“民族英雄”开始

  在中国,体育明星最初的光辉形象,是从“民族英雄”开始的。

  时间倒退76年,1932年7月30日,当刘长春高举国旗走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时,他的身后,是一支“临时拼凑”的五人代表团,再后面,大洋的彼岸,是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中,他是唯一参赛的运动员。

  此前启程时,上海的一家晚报刊登了一幅画为他壮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挺立船头,手持单刀,准备单刀赴会。

  1932年中国人的奥运之旅,像中国复杂的时局一样,悲苦交集。由于长途跋涉的辛苦,刘长春铩羽100米、200米预赛,他留在历史上的,是一个承载着家国哀伤的悲情英雄形象。

  奥运梦碎,国难重重,然后是天翻地覆,到了1949年,然后是1952年到1979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大陆没有参加期间的奥运会。

  在冷战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渴望用各方面的进步来证明制度的优越性,一个个作为榜样的革命英雄形象先后诞生。在体育方面,经过1950年代的全民体育时期,竞技体育也逐渐找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即“举国体制”,国家体委根据中国经济的特殊情况,选定一些重点项目作为突破口,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最有可能突破的运动员身上。

  于是,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革命加拼命”口号下,一个个被陈毅副总理称为民族英雄的体育英雄出现了。

  最先出现的是广东人陈镜开。1956年6月7日,他以133公斤的56公斤级挺举成绩,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者,随即成为全民学习的榜样。旅法作家钟丽思在作品中纪录了当时的盛况:“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

  然后是郑凤荣。1957年11月17日,她跳过1.77米的高度,成为1936年以来亚洲第一位打破田径世界纪录者,被媒体赞为“宣布中国体育运动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美联社也破天荒地发布了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6亿中国人不会永远是落后的选手了。”

  然后是容国团。1959年,他击败匈牙利人获得世乒赛男单冠军时,正值共和国中国成立十周年。这个共和国时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使得举国若狂,让民众看到了民族崛起的希望。他回国时,贺龙副总理亲自接机。周恩来将这个冠军,和十年国庆列为当年的两大喜事。

  在一个困难重重的中国,体育明星们的辉煌增加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动力。1961年26届世乒赛工作人员冯贵家回忆当年时说:“我作为大会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中国乒乓球荣获三项世界冠军的历史性胜利。那时,国家和人民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乒乓球的胜利,成了鼓舞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武器。”

  1980年代的志气

  在国家射击训练基地的中央广场,有一座枪形雕塑。雕塑的原形,是一把小口径气手枪。24年,它的主人许海峰,在刘长春单刀赴会的城市,一枪打破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

  1984年7月29日,这个从小喜欢用弹弓打鸟的前供销员,在男子手枪60发慢射比赛中,一度感觉不好,出去坐在台阶上休息。比赛结束后的半小时,成绩还没出来,从当时的照片看,他的表情非常难受,但很快他和整个中国都跌入了欢乐的海洋。

  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一个迷茫困惑、需要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年代,一个迫切寻求新的精神支柱的年代,体育明星的横空出世让中国人从“东亚病夫”情绪中找回自信。而在许海峰夺冠之前,中国女排这个集体英雄形象就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1981年11月16日下午,如今上海大剧院的陆老欢,是在高中同学家里看女排初次夺冠的电视转播,随着比赛的进行,他一会站起一会坐下,最后用力过度,竟把同学家的木椅子坐坏了。这一天,在北京,很多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

  在陆老欢印象里,整个80年代,对体育明星的英雄主义叙事,从中国女排迈向五连冠的征途开始,至1988年3月27日,围棋国手聂卫平被授予“棋圣”称号,达到了顶峰。

  在举世瞩目的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聂卫平以九连胜的战绩屡挽狂澜,为中国获得三连胜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围棋赶上日本的里程碑。在他被授奖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新闻写道:“‘圣’是对功勋卓著的人的尊称,棋圣是棋手的最高荣誉,国务委员方毅说,聂卫平是中国围棋界的‘孔夫子’,他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而在聂卫平加冕棋圣的前一年,乒乓球运动员何智丽则走向了低谷。1987年,第三十九届世乒赛上,何智丽打入半决赛,领导却要她让球给队友,何智丽上场后却把队友打了下来,并在决赛中发威,勇夺世界冠军。因为不顾“大局”拒绝“让球”,何智丽付出了惨痛代价。回国后,她被要求写检讨,其后远嫁日本。

  7年后的广岛亚运会,已改名小山智丽的她,以3∶1将中国乒坛“大姐大”邓亚萍斩于拍下,夺得女单金牌时,她忍不住痛哭失声。这一刻,无数中国人通过电视,目睹了曾是炎黄子孙的她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太阳旗冉冉升起。一时,“汉奸”、“叛徒”,无数的骂词泼向了她。

  何智丽事件是个悲剧。多年后,在上海记者何思看来,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体育运动被看作政治活动,体育运动被纳入民族进步的叙事轨道,强大的国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运动员的个性,叛逆者将不可避免被打入另册。

  “何智丽在当时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今天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同济大学教授张闳看来,一场体育运动首先是运动员个人的表现,其成功当然也是所在族群的荣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努力。“个人”、“民族”、“人类”在运动员身上,本来应该三位一体,但在特定背景下,也会有冲突。这里有制度性的原因,中国对运动员是国家投资,作为运动员,在比赛时是遵循体育原则,还是集体利益的原则,有时会存在着矛盾,但冲突不是不可解决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