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运动员个性化表达的年代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10:28 南都周刊
“我们不是机器人” 何智丽的遭遇,多年后还让何思感慨:在中国日渐强大的体育机器上,运动员似乎不过是这部机器的螺丝钉。张闳把这种印象的产生根源之一,归结于大家对运动员不了解,过去的媒体经常把他们塑造成:不顾一切地就是为国争光,要拿金牌。而这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不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但这种印象,在1990年代有所改变。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的推进,使这个国家再次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运动员开始有了个性化表达。”何思最先注意到的是伏明霞。1990年,12岁的伏明霞在美国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出席赛后发布会时,她从教练那里得到指示,无论外国记者问什么,一律回答“不知道”。队里的考虑是,让一个孩子面对美联社、路透社,万一说错话怎么办?给祖国抹黑了怎么办?于是“你训练得苦不苦?”“你想不想爸爸妈妈?”“你今年多大?”一连三个问题,伏明霞一律“不知道”,《一个只会说“不知道”的中国姑娘获得了世界冠军》,后来成了美国一家报纸的标题。而到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伏明霞夺冠次日,一家国外报纸写道:伏明霞小姐幽默机智谈笑风生。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有“东方神鹿”美称的王军霞在5000米比赛夺冠后,把一面国旗披在身上,双手兴奋地舞动旗角,环绕赛场。这个镜头,也让上海青年学者姚小亮印象深刻:那似乎是个运动员个性化的信号。 在何思印象里,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即使国外媒介对中国运动员的印象,也有了大幅改变。 这是一届中国广受瞩目的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在夺冠之余留下太多的激情镜头:占旭刚振臂怒吼,孔令辉激情亲吻国旗,李小鹏被教练和队员高高抬起。 2000年10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用了笑意盈然的中国男子体操队的照片做封面,相关标题是“感觉良好的因素——中国那些平素板脸的运动员懂得了胜利也可以是乐趣”。文章称,中国运动员由1971年参加世乒赛比赛前高念毛泽东语录,到今天获胜后的激动挥拳,他们的变化远比金牌榜上的得与失更有深意。 前乒乓球教练蔡振华在接受《时代》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不是体育机器人。我们令运动员更出名、更受欢迎,就像所有美国篮球明星一样。” 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些变化?文章认为这是和中国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而改善形象有关。而在张闳看来,这是中国多元化社会的进步,体育正在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在体育这样一种广阔的舞台上,运动员们有了更多表达个性的机会。 双子争雄的时代 在何思印象里,2002年6月27日,当NBA总裁斯特恩在选秀大会上读出姚明名字的时候,中国体育明星史上的姚时代开始了。这个身高2.26米的巨人,在其后的岁月里,被《时代》周刊誉为“从毛主席以来最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 而2004年,当刘翔在雅典,以平世界纪录的成绩率先冲过110米栏终点时,整个世界都震惊了,他打破了亚洲人缺乏田径潜质的思维定势。在何思看来,中国体育明星史,从此进入了双子争雄的时代: 一个跻身于世界上最懂得商业运作的NBA联盟,第一中锋的威名远扬;一个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所到之处众星捧月。一个温和随性,不乏幽默,把东方的谦虚礼让和西方的竞争意识融为一体;一个懂得享受体育,享受生活,心理素质超强,拥有俊朗阳光的面庞,酷酷的个性。 在姚小亮看来,刘翔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国家体育典范,与时俱进的主旋律运动员。此前,刻苦、勤奋、爱国、踏实,构成了模范运动员的特色,但是他们一般缺乏个性。而刘翔既符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某些特征,比如个性张狂,但又无比爱国。而姚明的形象,基本上是由NBA来塑造,只不过符合了中国的国际化潮流,显示出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优秀的。 在张闳看来,刘翔式明星的受欢迎,是大家首先把运动员当作人来理解,体育明星首先是个人,如果只是一个被体育制度塑造出来的金牌机器,就违背了基本的体育精神。而刘翔,除了运动员的身份之外,他是个心理、体格、人格都很健全的年轻人,个性十足,朝气蓬勃。如果说他是制度、政治的象征,反而不真实。 体育明星的形象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姚小亮认为,除了运动员个性的发挥,另外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国家对运动员的形象塑造策略有所变化。为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把以前大一统的指令式塑造,变为软性的技术控制,更尊重人性了,更懂得如何通过媒体展示体育英雄,而商业元素的加盟,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有亲和力。 这种策略的改变,在“姚之伤”事件上是一次很好的体现。2008年2月28日,姚明左脚脚踝骨折的消息,震动中美两国。作为中国不多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巨星,姚明如果缺席北京奥运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但中国篮协的官员说:“姚明缺席奥运会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然而,我们必须听从医生的意见,假如姚明无法完全康复的话,可能影响到他整个职业生涯。” 这个看似平常的表态,让《沈阳晚报》的记者张勇感慨:这是重大的观念进步。依照以往的观念,像奥运会这样重大的比赛,优秀运动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回想何智丽的命运,就能体会到这种思维的强大力量。从两个体育明星的不同遭遇,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舍小家为大家”是对的,但绝对不能把个人和集体完全对立起来。因为,集体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组成,如果完全无视个体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而张闳认为,国家的荣誉,首先是通过运动员来实现,尊重运动员个人的生命、个人价值,乃至于尊重他的个性要求,就是尊重体育精神。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