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与英雄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10:28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记者 华璐 南都周刊特约记者 河伯

  这么多年,运动员的形象确实变了,原来是单一的忍辱负重的英雄形象,如今变得多彩了,有的成为商业明星,有的成为娱乐人物,有的变作官员,有的还是那么的老黄牛。于是争论也就多了,有人说运动员的形象本来就是属于国家的,应该代表国家,有人说运动员的形象应该就是代表个人。作为长期从事体育报道的人则认为,事情要分开看,不同时期就应该有不同的运动员形象。其实,这一切还是要看公众的态度。社会的变化,引起公众态度和媒体传播发生变化,于是运动员的形象也就随之来了个变形记。

  离开英雄形象,公众会弃他而去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的来说,运动员就是代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运动员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而不是他个人的身份。

  现在刘翔的身份多样化,与过去完全不一样。运动员的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商业化密不可分。随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功盈利后,奥运会成了商家必争之地,这也导致了运动员的形象也与商业挂钩。这个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运动员作为民族英雄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从古罗马决斗士开始,即便是在斗兽场上拼命的奴隶,他们也被尊为英雄。

  1954年,贺龙作为国家体委主任,来到广州亲自监督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的筹建,我是广东省足球队的队员。贺龙面对一群打算出战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的运动员,转述了陈毅的话:运动员就是民族英雄。“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英雄吗?”贺龙随即解释,“就是为国尽忠,为国争取名誉,为祖国的事业战斗,像岳飞和文天祥。新中国运动员,就是为新中国建立功勋的斗士,你们要守住国家的南大门,并且在世界上打出名堂。”

  像某些跳水运动员,缺席训练,闹绯闻,即便他再有运动天赋,但是离开了“民族英雄”这个形象,公众就会弃他而去。

  没人会刻意把自己当英雄

  冼永泉 73岁,广东足坛名宿,在体育界工作50余年。

  过去总是把运动员描述成忍辱负重的英雄形象,这是报道方式的问题,这跟拍电影有点像。我昨天看了一个李连杰和成龙的采访,李连杰有在美国生活的体验,他说外国人就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所说的大片,全部人死光了就叫大片?像《卧虎藏龙》、《投名状》,主角都波折重重,但最后都死光光了,非常悲壮。而像在国内最有收视率的一些节目,像《艺术人生》,也是要来宾声泪俱下诉说自己的苦难成功史。这就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像在国外,收视率最好的是一些娱乐逗笑的节目、让人开心的节目。而我们的报道,以往老是有意无意地报道运动员受伤、每天训练多辛苦这些内容,像其他方面,比如运动员的爱好等等很少涉及,使运动员的形象看上去比较单薄。其实每个运动员都是有自己个性的,这个我们没必要去逃避。报道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一面很重要,但也要把他们还原成立体有个性的人。

  至于运动员身份多样化这个现象,就是运动员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利用他的影响力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其实不是坏事。但运动员必须明确一点,是先有了好的成绩,才有其他;而不是靠炒作起来,才有好的成绩。没有人会刻意把自己摆在一个英雄的位置,过去可能由于宣传的需要,忽略了我们运动员本身也是大众的一员。

  发展中的民族需要英雄

  余卓成 中国首个世锦赛男子跳板冠军,目前世界上惟一包揽世锦赛和世界杯男子跳板全部6枚金牌的人,奥运亚军。

  我在幼年时期,曾经看过一个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写的自传,在我看来,那就是个欧阳海式的人物。当时来说,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夺冠等事件,为人们带来很大的鼓舞,逐渐出现了一些被誉为民族英雄式的运动员。

  其实,无论在何种政治制度下,只要在民族发展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人物,就必然会烙印在运动员身上,在发展中国家,在和平年代,这种英雄尤为需要。美国的拳王阿里,拒绝参加越战,并在本土组建了反战联盟,他在当时就是个英雄。一种竞技性那么强的运动,其运动员竟然被称为“和平天使”,可见运动员对民族的激励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也开始效仿国外请运动员当代言人,这无可厚非。因为公众对运动员熟悉,耳熟能详,不用花费口舌解释,而某些运动员的气质、作风也的确与企业的文化理念有相通之处,这也是商业社会的一个特点吧。但有些企业投机取巧,打擦边球,让明星代言一些没被严格监管的产品,这点是运动员本身应该慎重处理的。

  不过,运动员本身是普通人,某些方面甚至比普通人还弱,我们不应该把他们过于神圣化了。这个时代需要“多色彩”的英雄,体育明星在公众中号召力强,加上媒体的宣传,给他们套上不同的“包装纸”,这才符合传播规律。像贝克汉姆,对他其他方面的报道,并不影响他的人气指数,甚至还有人说,看,这就是贝克汉姆。越贴近生活,越贴近真实。

  近些年来,媒体对运动员的报道是朝更人性化、更丰富、更多侧面、更现实的方向发展,观众不再需要生硬、死板、有血无肉的报道,所以我们在宣传上应更注重,像保护奥运火炬的残疾运动员金晶,媒体也报道她私下爱跳华尔兹什么的,看上去就非常丰满。不过,我感觉现在媒体对运动员形象的报道,是顺应过多,引导不足。有些观众喜欢看灰色的东西,有猎奇心理,这点有些小报“顺应”得太多了。而在引导、树立运动员健康形象方面,却还不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