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沙龙: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14:50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欧阳海燕 那些关注“人的思想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民间沙龙,为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贡献了薄力 “人很多,我坐在门口,眼前就站了三排。半个小时过后,还在不断的进人。”去年,北京某高校教师王楠在三味书 屋听了一场讲座,79岁的茅于轼讲“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她回忆说:“茅先生一直站着讲。讲完以后,听众抢着提问、发 言。后来,茅先生就干脆走到听众中间,回答他们的问题,好几个人站起来与他面对面地辩论。” “我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模式,大家自由、平等、理性地对话,分享思想和知识。”王楠说。 而对于三味书屋的主人李世强、刘元生夫妇来说,听众这样的反应让他们感到快慰。20年前,在他们决定做沙龙的 时候,其实也就是这个目的,“提供一个地方,给大家交流一下读书心得、读书体会”。 三味书屋创办于1988年5月,在北京的民营书店中有着极高的“辈份”。它也是最早做作家签售、讲座沙龙、小 型音乐会、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书店,被京城的知识界人士誉为“构建文化界公共空间的先驱”。 在李世强、刘元生夫妇心中,理想的书店应当像邹韬奋先生30年代创办的生活书店那样,“不仅是一个经营书籍的 场所,更是一个把一群有想法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愉快交流的场所”。 20年来,三味书屋以“泛文化”选题的讲座沙龙推动着这种聚会和交流。他们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公开同 性恋身份的万言海在书屋举办了首次同性恋问题讨论会。 第一次“自由撰稿人”集会也在这里举行。而过去没有自由撰稿人这样一个职业,人只有两种身份,有“正当工作” 和“正待业在家”。 出租车司机也被请进了沙龙,给知识层讲他们的生活,讲他们沉重的“车份儿钱”。书屋的女主人刘元生说,三味书 屋的讲座沙龙更自由、更包容,而真正想要推进社会的人,也应该是更中性的,应该要兼容并蓄各派看法。 很多时候,沙龙气氛热烈,人们各抒己见,甚至争辩得面红耳赤。而老刘和老李很乐于看到人们理性地表达各种不同 意见,“在我们这个公共交流的平台上,不是提倡一种声音压倒另外一种声音,而是要让所有的声音都发出来。” 传媒人孙晓曦很喜欢三味书屋的讲座沙龙,他认为这种沙龙式的讲座对于普及民众的公民意识,培养自由表达的习惯 非常有益。“三味书屋的做法,恢复了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人们自由表达不同意见、理性交流的方式,为推动公民社会的形 成贡献了薄力。” 但是,三味书屋并不孤单,现在有很多地方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尽管主题各有侧重,但在激发思考、促进自由表达方 面却是共通的。 被北大学子称作“第二图书馆”的风入松书店,从最初北大西方哲学教师王炜发起的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开始,其学术 沙龙迄今已经办了12年。学术沙龙的组织者、风入松书店企宣部朱珠称,他们给沙龙的定位是:为读者和嘉宾打造一个学术 交流的平台。 风入松学术沙龙人气很旺,朱珠说,茶座坐满是五六十人,但几乎每场都要另外加椅子。而且每场讲座,在朱珠的记 忆中,都有几个值得称道的亮点。 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贤达往往被地产开发者和拆迁队看做是捣乱分子。去年9月,舒乙先生做了一次题为“文化遗产 的保护”的讲座。在讲座上,舒乙提到了这个称谓时说:“有人说我捣蛋,但也有人说我是导弹,而且是爱国者导弹。”观众 们会心地大笑和持续地鼓掌。 在北京,除了三味书屋和风入松,提供讲座沙龙的还有万圣书园、第三极书店、单向街书店,以及时下林林总总的民 间沙龙。当老刘和老李听到别人也在办讲座沙龙,特别高兴:“当别人都在做,说明这事已经做成气候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