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隐秘在南美的不伦之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14:50 新世纪周刊
-推荐人:潘启雯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代文坛的超人气“天后”,与村上春树、村上龙齐名,因酷爱蕉花而取笔名为“芭娜娜(Ban ana)”。《不伦与南美》是吉本芭娜娜阿根廷之旅归来之后推出的最新作品。书中首次以异国风情为利器,突破了她原有 的淡雅风格。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南美风情和感官刺激,催发了7位旅行者一吐隐秘已久的“不伦”之恋,还有那令人心头 作痛的家族羁绊。当舌尖上滚落“不伦”这样的字眼时,读者是否已然体验到某种“越轨”的味道呢? 细读本书,却发现毫无预想之中可能的耸动,“望题生文”实在不是好习惯。其间每一场感情,无不都是人际淡淡摩 擦、静静互渗之后的自然生成物,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或者它们本来就没有一条正式收束的尾巴,只是隐秘地继续生 长下去,安谧而令人神往。 全书7个故事就像是7种果实,作者把那些不可痊愈的“悲伤”用清凉的文字叙尽,再使用略带奇异的情节,牵引出 人心里与凄凉共处的那本能的善良和温暖。或许,炽热的南美更适宜作为原始生命感的舞台。 在《不伦与南美》这部短篇小说集里,绝不只是随便倚窗而写的独语文字,留心的读者总会有所感应。书中人物的相 亲相爱漫溢出文本之外,它也可以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在此清新茁长出“新的伦理”来。 所谓“不伦”,其意义大可反转来成为正面,即祛除陈习、涤净自己的情感。因此,吉本芭娜娜的南美之行是双重的 发现,在他人的风景里蓦地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而你已经学会了背上行囊继续上路,心灵意外抵达了更为优美的地点。 经济学为什么反常? -推荐人:肉唐僧 经济学的大麻烦,在于“理性人”这么个理论建构的基础假设:人必须是理性的,也是自利的。正因为理性和自利这 两个预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总生效,或表现得很不纯粹,所以经济学理论往往不能正确事先预测甚至事后解读事实,产生了各 种“反常”。 为什么给证券公司看大门的老头,收入比给小学看大门的要高一大截?为什么将近80%的拍卖赢家或公司并购案的 胜者会后悔?为什么人力资源部为一个职务面试的人越多就会对最终录取者越失望?为什么收入偏高的行业,其从业人员的平 均智商却是偏低的?诸如此类的“反常”现象,泰勒一一列举并试图给出解释,读来令人不忍掩卷,实在是太有趣了。 权力、心灵与救赎 -推荐人:熊培云 对于受众而言,识别新闻界的潜规则与背信弃义、伪饰与谎言,着实需要有“力透纸背的眼力”。不过,没有这个眼 力的读者也不必过于担心,在这方面,小说《包在纸里的火》为我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抽丝剥茧。更准确地说,作者不过是借 用了小说的手法,极具耐心地为我们再现了一次福柯式的“媒体解剖术”。 初看起来,《包在纸里的火》是一部“‘报’小说”。在中国文化里,“报”通常少不了两层含义:一是传播学层面 的,比如“报纸”、“报馆”、“报业集团”;二是伦理学或者宗教意上的,所谓“报应”、“报答”、“善恶有报”。不同 的是,前者以职业区分“报人”与“非报人”,而后者却是以因果律言明每个人都是“报人”。当然,为了推销自己的报纸, 报馆老总们时常不忘将两“报”合一,这就有了“好人必有好报”这句著名的报纸广告。 然而,《包在纸里的火》所要讲述的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有关报纸和报应的故事。它更涉及权力、心灵与救赎。细细 读来,你或许还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肖申克的救赎》与《越狱》的影子。《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希望与救赎的经 典电影。如主人公安迪所说,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而希望永远是一个好东西,它 能使人超拔于现实的磨难之上。 与《肖申克的救赎》不同的是,《越狱》讲述的则是迈克尔故意获刑进监狱救出哥哥的故事。相同的是,无论狱里狱 外,他们都是在“为自由密谋”。当然,如果你愿意,在《包在纸里的火》中,同样会看到《惊曝内幕》或者《无间道》的影 子。 又是一辆无马之车 -推荐人:肉唐僧 一个新事物出现后,人们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帮助对它的理解。比如汽车刚出来的时候,即被誉为“无马之车”。 与互联网一起,一大串“无马之车”的比喻也扑面而来——信息高速公路、社区、道具、虚拟商店。这些比喻帮助我们理解、 给我们承诺,让我们相信这仍然是一个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Cyberspace中的space又是一个“无马之车”。在BBS上,每个人都会花几年的时间去构建一个虚 拟身份。那么,每一个ID都是一个生命吗?日本京都的大王寺网站,每年10月24日(千字节是1024比特)都要举行 一次佛教仪式,以纪念网上亡逝的信息。这些信息真的像灵魂那样,具有哲学上的本体意义吗? 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去思考互联网,才能理解作者为何一开始要花很大的篇幅去追溯自牛顿、莱布尼茨以降,一直到康 德和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最终,他在海德格尔那里找到了令真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都能接受的答案:空间既不客观,也 不主观,而是显现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的行动中。空间的揭示与发现仅仅在是“此在”与现实事物之间相遇的一种 可能性。 从这样的空间观出发,作者讨论了赛博空间中的技术、政治、文学和电影、个体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甚至谈到了虚拟 宗教。其目的,正如作者所说,“是希望回答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赛博空间?这种特定的空间-时间以何种方式影响我 们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理解?我们穿越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会在多大程度上现实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 事件 那些饥饿的年代 国际米价于2008年4月7日创历史新高,“米荒”正在危胁着21世纪的全球粮食供应。世界银行这样警告:粮 食和能源价格飙升,33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在此前一天,正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他从中国 粮食储备、农村政策、目前苗情等方面分析说,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中国还能保持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 今天的中国,能够主要依靠自己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回首近代史上的中国荒年,由于 中央政府的调控无力,全国各地几乎年年闹饥荒。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