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腿”之父拯救宣威米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14:50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杨东晓

  浦在廷在1919年、1926年宣威米荒时,从越南买回大米平价出售并设锅施粥,他是中国第一位把宣威火腿出 口创汇的巨商,他的女婿邓小平,被云南人民亲切地看成是宣威的女婿

  先是猪肉涨价,接着米价也在翻着番地涨,这就是靠火腿生意养家的浦在廷民国八年的处境。

  两度进口越南米平抑粮价

  浦在廷的家乡云南宣威,在水灾与旱灾的交替煎熬中闹起了大饥荒,他往日红火的“宣和公司”也面临着倒闭的命运 。各种支出都增加得厉害,经营几乎进行不下去了。猪肉还在涨价,日杂费用也一路提高,运输出口的各种渠道在战乱中被阻 断了,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如果就此关门,说不定还能稍微保住点本。

  浦在廷的面前,一边是政府救灾的号召,一边是官绅富商在相互推诿,这年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每个人都说自己 早已无能为力了。但还是有人发了横财,粮食贩子们兴奋地看到了“机遇”,这正是趁机哄抬粮价的好时机,旱涝之年也有人 能大发其财。

  《宣威县志》中有段记载:民国八年,由于干旱,宣威出现了米荒。知县呈请省署,蠲免了钱粮,但百姓仍然不能果 腹。

  任何年代都有人发灾难财,宣威有不少商贩把粮荒当成了自己发横财的机会,屯积居奇,哄抬米价。顷刻间,全城米 价成倍疯涨。浦在廷联合了一批商会中的忠厚朋友张守一、陈时铨等,大家捐出巨资从越南进口粮食用来压市并缓解危局。时 间过去了近90年,宣威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侯文科,在《宣威县志》中查到了浦在廷1919年的这次义举,他告诉本刊, 慷慨捐资的还有浦在廷的合伙人陈时铨的母亲朱老太太,他们把进口的越南大米用平价售出,这样,奸商屯的货就不能再高价 出手了。

  浦在廷的女儿浦代英在《无悔的岁月》中写道:1919年进口的越南大米中,一部分用来平抑市价,一部分留出来 给穷得买不起粮的人在街上喝施粥。浦在廷等人的这一联合救市有口皆碑。

  在看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自然灾害短则连年发生,长则七八年就来一次。在浦代英《无悔的岁月》中,粮米欠收的不 幸灾情,1926年又在宣威上演了一回。这次是严重的霜灾,全县粮食欠收,市面上的粮价不是3倍5倍地涨,而是涨了1 0倍。

  浦在廷这时刚从广州回到宣威“疗伤”,他这次是从监狱中放出来的。

  北伐中,浦在廷被孙中山任命为总军需,授少将军衔。1924年被逐出广州的陈炯明,趁孙中山离开广州到北京之 际,在英国人和北洋军阀资助下妄图反扑回五羊城。于是,广东政府决定讨伐陈炯明。但是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襄各怀鬼胎 ,不去打陈炯明,反于1925年4月从东江撤回,趁机占领了广州。

  粤滇军需总局局长浦在廷,非常不满自己这位老乡背叛革命的行为,结果被杨希闵以贪污罪开除了军籍并将其关押起 来。直到参加东征的黄埔学生军平定了杨希闵的叛乱,浦在廷才走出监狱。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是毁于一旦的十数年火腿经营和 全县又一次大饥荒。

  同样的灾情,同样的趁机涨价,同样有人出来筹资压市。浦在廷又一次召集起富商巨贾,筹备了巨资,这一次又是从 越南买进“东京米”运回县城,当时他被人称为“救世仙翁”。

  第一位把火腿真空出口的人

  浦在廷父亲浦春澜是光绪乙酉科的拔贡,这种书香门第当然希望儿子们个个去考状元光宗耀祖。但是他最小的儿子却 偏偏爱上了乌蒙古道,一心要跟着马帮去赶马。这种另辟蹊径的理想,在书香人家看来简直是有辱门庭,因此他被家里人从马 帮中捉回来好多次。

  但是浦在廷还是跟着马帮走了,从替别人赶马到有了自己的马帮。每次出门到外省,总是被人问起宣威的火腿,还要 替人捎带许多。在通讯技术落后的封建社会,只有走出门去才能见多识广,于是这位走南闯北的年轻人开始考虑给宣威火腿找 一条新出路,宣威火腿货真价实、口味诱人,就是太过“傻大黑粗”,怎么能把这种拿起来油粘、切起来腻滑、看上去肮脏的 美味,扬名到全天下呢?

  宣统元年(1909年)浦在廷已经35岁了,他和陈时铨等几位有志于发展火腿产业的同仁,筹划组建了宣威历史 上的第一家火腿公司“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期,他们这家火腿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在当地收购鲜腿,由一家一户 的分散腌制,然后再挨家挨户地回收。将这种最民间的操作发展成为规模化的企业集中加工,是宣威火腿生产史上最大的变革 和突破。这种变革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火腿成了罐头,有了真空包装。

  浦在廷把业务的重点放到了广州,他这样做有两个便利,一边利用广州的海陆条件发展自己的海外市场,一边支持孙 中山的民主革命。1923年左右是他事业的一个高峰,香港、澳门、新加坡、缅甸、越南、巴拿马、日本、德国、法国都有 云腿的市场,26家分号在国内和东南亚站稳了脚。民国《宣威县志》记载:这年省内外一年销售宣的威火腿就有60万公斤 ,销往各地的罐头就达30万罐。

  他的三子三女也有条件进入了新式学校。大儿子浦伯道继承父业,二儿子浦德三是黄埔军校一期,在北伐军中担任过 连长;三儿子浦肇基留日海归,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在浦肇基的影响下,三个女儿浦代英、浦石英、浦琼英则在1937年奔 赴延安,投身于抗日洪流。最小的女儿浦琼英16岁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20岁成为第一个考进北京大学的云南人,学物 理。1938年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她化名“卓琳”,1939年9月在延安,一对新人结为革命伴侣,他们是卓琳和八路 军129师政委邓小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