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藏族作家阿来:边走边写(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4:29   央视《面对面》
藏族作家阿来:边走边写(组图)
面对面

藏族作家阿来:边走边写(组图)
阿来

  央视《面对面》2008年4月30日播出:阿来:边走边写,以下为节目内容。

  总导视

  他是第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藏族作家

  阿来: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野心,就是想写我们上个世纪刚刚过去的一百年,藏族地区发生的社会变迁。

  阿来:这一百年的变化从藏族历史上讲,可能比过去一千年的变化还要大。

  他对西藏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阿来:就是我们把西藏现在就是形容词化,本身西藏是一个事物,客观地存在,那么它就是一个名词。

  他用藏语思考,用汉语写作

  阿来:我说我实际在化解西藏的神秘。

  他以国际化视角看待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阿来:/不只是文化,它的经济,它的社会制度,相对落后的时候,它就必然要被一个更强大的文化去影响它。

  从茶马古道上的小村走出来的作家,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面对面》董倩专访藏族作家阿来 敬请关注

  主持人串场:藏族作家阿来是当代文坛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他曾经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藏族作家。作为一名藏族作家,阿来更多地关注藏族同胞原生状态的生活,与这种生活中所蕴含的变化与渴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阿来,从一位藏族作家的视角来关注藏区历史文化的变迁。

  人物简介:

  阿来

  藏族 专职作家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正片

  解说1:2008年4月15号,藏族作家阿来从成都飞抵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参加《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举行的多卷本长篇小说《空山》的研讨。《空山》是阿来近几年创作的主要作品,共分为三部六卷,前两部已经正式出版发行,第三部也于2008年初完稿,即将出版发行。《空山》以拼贴画的形式描写藏区一个村庄的发展和变迁,采用共同的文化和背景,不同的人和事构成一幅立体式的藏区乡村图景,以此来展示藏区的生活。

  采访日期:2008年4月16日

  00:03:44

  //阿来: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野心,就是想写我们上个世纪刚刚过去的一百年,藏族地区发生的社会变迁。

  00:49:21

  记者:/你想抒写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变化?

  阿来:/我就想通过人命运的变化,因为每一本书都写了不同人命运的变化,通过你写人物命运变化,是为了折射这个时代的变迁嘛。/这个一百年是藏族社会的变化,或者是进步,都是最大的一百年。而且这一百年的变化从藏族历史上讲,可能比过去一千年的变化还要大,甚至还要大很多。/

  00:05:02

  阿来://但是这个文化的变迁,社会组织的变迁等等最重大的变化,不是产生在前五十年,而是产生在后五十年。

  00:27:36

  //阿来:我来写老百姓在今天的生活,那些在庄稼里里耕作的老百姓的生活,那么想走出庄稼地的更年轻的一代人,他们的企盼跟生活,/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西藏是一个更丰富的,而且在大部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层面,跟我们所有的汉族也好,蒙古也好,甚至是美国、印第安乡下的一户农民来讲,没有太大区别的一种生活。

  00:29:12

  阿来:/所以,我自己在《空山》里头,后来他们也有评论家关注到,说怎么宗教的色彩越来越淡,我说这就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变化。//00:27:36/因为《尘埃落定》里头牵涉一些宗教,因为那个时候,也是一种现实,就是你要写那个时候的政治,它必然跟宗教有很深的关系,你不能回避。/今天我在写《空山》的时候,我就尽量能不写宗教,我就不写。//但是,现在我们在西藏以外的人群,还是对西藏的这种真实生活关注不够,而对那种外在很符号化的东西很关注。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我说西藏是一个形容词,西藏对我是一个名词,就是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讲,因为他不愿意把西藏当成一个真实的存在,西藏是一个象征, 00:30:34

  阿来:/就把它形容词化了。/不能很好地,很客观地来观察西藏的现实。

  记者:/人们之所以把西藏这样一个名词把它形容词化,是不是也跟这么多年来缺少一定的作家,把西藏真实情况介绍给外人看,是紧密相关的?

  00:31:16

  阿来:这个也有很大的关系,/

  00:34:08

  阿来:所以我经常讲,我说我的写作的工作如果有一个什么东西的话,我说我实际在化解西藏的神秘,因为我们经常说西藏跟一个词联系在一起,神秘。其实西藏真有那么神秘吗,没有那么神秘。/

  00:35:17

  阿来:/我们适当对这样的一些方式有所纠正的话,更关注民生,更关注普通老百姓,更把他们更多在他们身上,不是找跟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更多在他们身上找跟我们一样的东西,这个是我觉得这种情况会好很多。

  00:05:02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把“风云变幻”这一个世纪,用文字,用小说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的?

  阿来:这个可能我从年轻时代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因为我们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被强烈地冲击,被强烈地重塑的一个文化当中,所以你如果是有一定,对这个时代,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敏感的话,我相信他都会受到比旁人更强烈的冲击,跟思想上的震荡。所以就一直从年轻时代学一点历史开始,学一点别的东西开始,就会非常关注这样一个话题。

  隔断

  下节提示:

  生在茶马古道上的小村庄

  古老的驿站给了他怎样的童年

  初学汉语时如听天书

  他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

  《面对面》董倩专访藏族作家阿来 正在播出

  解说2:阿来的故乡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一地区在藏语中被称为“嘉绒”,意思是靠近汉区的农耕山谷。1959年,阿来就出生在阿坝州马尔康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这个村庄的藏语名字叫卡尔谷,汉语名字叫马塘。

  00:07:44

  //记者:/这个小村落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组成?经济状况是什么样的?

  阿来:这个村落特别有意义,就是它过去,因为它是在一个海拔将近四千米的山脚下,然后是穿西北,从青海、甘肃、四川藏族通向成都平原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驿道,我们现在说的都叫“茶马古道”了,所有人都这样。其实它过去就是这样一个进行交易的古道。

  00:09:33

  阿来:/所以它从古到今,到五十年代初,它是一个很重要的驿站,交通要道。但是后来等我们长大的时候,这个驿道已经衰落了,因为已经有了公路。公路又走了不同的方向,这个地方必然就衰落了。但是衰落了它留下很多的传说,包括跟我自己的家族,包括过去。因为它就跟典型的一个只是进行游牧的,只是进行农耕的村落要丰富,要复杂,而且尤其是跟四面八方,跟外界有种种的传闻。/

  00:11:22

  记者:它是以故事和传说的方法?

  阿来:而且传说它很有趣就是,民间传说它有艺术上处理的一种力量。但是那个时候我们不清楚,就是你昨天刚发生的一件事情,经他一讲的话,就好像是一百年以前的事情。

  记者:您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吗?

  阿来:当然那个时候乡村没有什么娱乐,尤其是冬季。每家人就是一个火塘,晚上着喝一点酒,弄一点吃的,这是唯一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讲一点故事,唱一点古歌(音)就是这样一个氛围。但是这个氛围今天来看,它里头艺术韵味十足。

  记者:它十几户人家都是什么样的民族?都是藏族?

  阿来:因为这里头我们那个村子复杂一点,就是有,当然藏族是主体,但是因为你过去是商业,政治败落了以后,很大一部分人就离开了,过去的商人们都离开了,但是里头也有,因为我们靠近西北,就有回族,比如说我的父亲就是回族。

  记者:你这个家庭是两个民族的家庭?

  阿来:回族跟藏族,母亲藏族。

  记者: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这样一个民族的结合,对你的成长有影响吗?

  阿来:这个倒是没有影响,/

  00:13:11

  阿来:第一个是本地是藏族文化为主,我父亲他们来,他只能是顺应,他少数人只能顺应当地的风习,他并没有把他的宗教,把他的习惯带来,因为带来也不可能,没有那种环境。/

  //记者:那你们家讲什么语言?

  阿来:当然主要语言还是藏语。

  记者:那换句话说,你的母语应该是藏语?

  阿来:藏语,/

  解说3:由于曾经是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阿来生活的村庄比传统意义上的藏区更加开放,这里的人们同时使用藏语和汉语。从童年时代开始,阿来就游走在两种语言之间,1966年,阿来进入小学开始对汉语的学习。

  记者:几岁上学?

  阿来:我大概七岁吧,但是我们上学就很高兴。/我们那个时候上学,第一年就有点像现在的学前班,叫预备班,预备班第一年是不上课的,就是教你汉语和会话。//就是日常的听说,能听懂。

  //记者:/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口头的语言,是藏语更好一些?还是汉语更好一些?

  阿来:那当然藏语更好一些,因为藏语它跟你的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然后语言它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跟习惯,所以它跟当地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而且它(语言)表达它(生活),只有这种东西它是最贴切的,也是最生动的。

  记者:那上学以后,有没有可能,我继续藏语的学习,与此同时/00:15:52

  //00:07:44

  阿来://如果当时让我们来进行选择的话,尤其是我们那一带地方的人,我们可能也会选择汉语。/但是藏族的文化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因为它本身在过去这个社会当中,它文化是被僧侣阶层垄断的,所以大部分老百姓,当然我们不想用统计学的数字说百分之九十、八十,这个我们没有统计,但总归就是绝大部分人就是,都是文盲。

  记者:为什么?

  00:17:23

  阿来:因为藏族你看,你打开中国地图,那么大一片高原,大概占到中国的,至少是五分之一吧,这么大一块地方上才有五百多万人,他那种地理阻隔又很严重。所以藏语里头,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文化跟方言,而且这个差异很大。可能我们藏语里头的方言跟所谓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可能远远大于广东人、福建人跟北京人语言的差异。/藏文比如说以拉萨话为基准的。如果是让我们去学,它其实也就相当于学一门外语吧,就是口语差异这么大。/第二个那个时候你也不知道,学了藏语之后,因为大部分地方,你是在应用汉语。

  记者:学习汉语,当时对你来说是一种工具,还是?

  阿来:那个时候可能刚开始,我们会对文化,我不能说我才几岁的时候,我就对文化有今天这么多的理解,所以那个时候肯定还是觉得,学了这个东西,人家告诉你是这个,你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解说4:由于藏语才是自己的母语,阿来在小学开始上汉语文化课的时候,感到异常吃力。

  //记者:一个人当他拥有一种母语的时候,再接受另外一种语言是很艰难的过程,那从小恐怕你就要经历这种艰难?

  00:19:23

  阿来:非常艰难,因为我觉得我从小学,而且我们还算在整个藏区里头已经好的,人家认为我们那些地方算是比较开放一点的地方,多少之前就懂一点点(汉语)。/到学校里头,老师先听我们很高兴,说这些小孩都有基础,我们会说吃饭,我们会说太阳出来了,我们会说牛上山了,羊下山了,但这个没用。一旦进入到课本这个领域当中的时候,你就发现,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你都好像是听懂了,但最后的结果,这堂课下来,到底他要告诉你什么,不懂。//所以我一直很多年我都听不懂课,当然很多人听不懂就算了,但是我从小就是特别有一种焦虑,就是不懂。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做一种恶梦,就是一个一个不懂的算术,带括号的,加减乘除的,一个一个算式就从天上往下掉,是那种立体的,就像泡沫做的东西一样,就压在你身上喘不过气来。//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懂了?

  00:21:22

  阿来:/终于有一天,但是拼命这个时候,尽量地掌握这种东西。看报纸,反正拿到一点有文字的东西就拼命看,所以终于有一天,我记得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天我觉得我脑子平常是木的,就那天好像嗡一声又开了,所有不懂的东西都懂了。从此以后我就觉得,好像进入了一个世界,一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如果我愿意弄懂的话,就是通过汉语,我什么事情都可以弄懂,只要你给我一段文字,就培养了这样的理解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阿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