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他将以什么方式继续书写藏区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4:29 央视《面对面》
隔断 下节提示: 离开故乡 他将以什么方式继续书写藏区文化 走向世界 他如何看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面对面》董倩专访藏族作家阿来 正在播出 解说11:1996年,阿来进入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后来担任杂志社的总编辑。尽管离开了家乡,阿来并没有忘记生养他的那片土地。他说自己离开故乡,但用书写的方式归来。1999年,他参与云南人民出版社“走进西藏”文化考察活动,并完成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 记者:/是不是也在关注,你所去的那个地方的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貌? 阿来:对,/如果是你走到一个小村落里头,你远远看到有一支五星红旗,还带点汉族味道的房子,你知道那儿有个小学校。然后,如果是这个小学校在这儿已经有二十年了,它可能影响到周围很大一块地方,它的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甚至它农业耕作的精细的程度。它有了文化以后,它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大的。 00:06:58 //记者:/这种大时代的转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00:09:16 阿来:比如一户农民,今年他打了五百斤玉米,要把它卖掉。明年打八百斤玉米要把它卖掉。不一定,原来的观念,他老的观念八百斤玉米今年算丰收年,但是,不一定,现在市场化以后,他把八百斤玉米拉到城里头,也许没有去年五百斤玉米拉到城里头卖的钱多。 00:10:24 阿来:/他为了经济生活多挣一点钱,他必须关心城市的信息,因为市场在城市里头,需求来自于城市。今天的农村跟过去不一样,过去的农村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社会,但今天的农村,很多商品要从外面,牧民要骑摩托车了,也想看电视了,安一个小锅盖了。这些东西,他都想享受。这些东西都从外面来的。第二个,他的产品也要拿出去进行交换,而且交换这个价值不是由他来决定的。是由城市,所以他对今天城市的变化特别敏感。 00:41:44 解说12:2007年,阿来进入四川省作协成为一名专职作家,他依然保留着年轻时边写作边游历的习惯,只不过他游历的范围不只局限在藏区,他走向了国外,而在出国考察的过程中,阿来格外关注当地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状况。 00:41:44 //记者:/因为文化的确存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您觉得这种强势文化对于/相对的弱势文化,到底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影响,/ 00:24:30 阿来://一个文化有些时候,不只是文化,它的经济,它的社会制度,相对落后的时候,它就必然要被一个更强大的文化去影响它。/ 00:21:45 //记者:有人就觉得,当汉族的文化进入到藏族的文化的区域的时候,藏族的文化,怎么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同时又不断地向前演进和发展? 阿来:这个是理论上这个东西是很圆满的说法,理论上很圆满的说法,/ 00:22:52 阿来: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它自己独立去进化的这种可能性已经消失了。 00:24:30 阿来:/你看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文化,没有一个说把自己,又把所有原来的旧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同时又能够前进的。这个理论上是一个很好的假设,说我们又能把原来所有的东西都保留下来,同时我们又能前进,但是谁做得到。美国人没有做到,法国人没有做到 00:42:48 //阿来:比如说我在美国,我就去考察过,我就专门到了印第安那,/说把它圈在这儿就是保护,而且圈在这儿年轻人还是要离开,而且保护也没有办法保护。/保护地可以开赌场,然后就像机场免税店一样,可以买免税的烟酒,最后保护地那些印第安人就靠开小型赌场跟卖免费的烟酒,周围的人都到里头,就像我们到机场去一样,买威士忌、买“三5”,买“万宝路”,就到那儿去买,这个是政府给他们的优惠。 00:44:04 阿来:/你把它圈在那里头,周围都是很美国化了,你在这儿一个印第安保留地,还按印第安原来的生活,也不可能。最多就是生产一点他们传统的工艺品,其实也是现代设计,卖给游客。你说这个是保护吗? 00:21:45 //记者:/人们关注西藏文化,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因为独特才造就了它的魅力, 00:25:38 阿来:但是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老百姓要求生活变化。比如说一个农民,原来用耕牛,/藏区是两头牛拖一个犁,/现在我有条件,能用拖拉机为什么不用拖拉机,如果用了拖拉机,不用耕牛,两个牛拖一个犁,这个是对文化的破坏吗。/原来的房子里头,藏区经常搞械斗,那种堡垒式的房子,你看,那种房子很小,窗户就像碉堡的枪眼一样。为什么,那个时候社会不安定,不敢开大的窗户,那个时候,我们很多老年人又是在房子里烧火膛(音),很多老年人很早眼睛就不好。烟熏的,扩散不出去。现在日子也好了,你看现在的藏区的建筑,窗户越开越大,描绘得越来越漂亮。//现在藏族人很多人,你在草原上放牧,放的是马,但是不骑马了,骑着摩托。为什么不骑马呢,骑马不是更像藏族人马,这是用外界人来想,你藏族人不是就天生应该骑在马上,就给像藏族人吗,他为什么骑摩托了,而且他在放马。00:27:36 00:26:39 阿来:/其实我们更要看到,很多时候是一些生活的变化,文化的演进,很多时候是老百姓们自己主动的选择,什么样方便,什么样更有效率,什么样更舒适,只要他经济条件许可,他一定去追求那个。/ 解说13:如今阿来定居在成都,但大多数时间,他依然会自己开着车在熟悉的藏区游历,他也会经常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看生活在那里的藏族亲人与同胞。而藏区生活的变化总会让阿来心生感慨。 00:35:17 //记者:从你自己的生活来看的话,这半个世纪以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00:36:37 阿来:半个世纪以来,我想,我一直说,这一百年的变化比过去一千年都多,不管是从物质上,老百姓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上来讲,是这样的。 记者:你小的时候,还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吗? 阿来:/比如说过去像我们那些村子刚刚解放的时候,那个时候,修一条公路,现在在我们那个,就我老家那个村子里头,那个时候我们随便去一个地方,去有百货公司的地方我们要走二十里路,这个百货公司的镇子在二十多公里以外,天不亮要起床,然后在街上逛半天,天黑了再回来。整整走一天。 00:37:52 阿来:但是现在你说要去,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卡车,都有摩托,有拖拉机,还不是一部两部了。十几分钟就去了,在这儿已经回家喝开酒了,说,他们酒快喝完了,去个人吧,二、三十公里地,十几分钟就回来了。就已经把一箱酒又扛回来了。所以,那种生活,第二个确确实实,更重要就是,在我们那些偏僻的村庄里头,出来了很多人,不只是我一个人。就是接受现代教育,走向外界,而且不是一般回到藏区工作的。就我们那个村子才多少人,有很好的老外科大夫,有铁路公司。 00:38:46 记者:为什么? 阿来:就是接受了教育,而且我们那儿很多人还不是说一定要回到藏区,/我们那一代人,他融入主流社会,融入中国的主流社会能力很强。可能我们那个村子里头,现在就两三百人,可能在外面工作,当干部、当医生、当教师,当什么,得有四、五十个。而且很多都从事的是那种知识含量、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00:11:26 //记者:你觉得作为一名藏族的作家,在表达本民族的这种由于社会的变迁,而带来的生活和思想的变化的时候,是不是应当这把种变化的途径,它所经历的这些东西更多地让外人知道? 阿来:/时代驱使你发生这种变化。我们其实就是记录这种变化,而且藏族社会很奇怪。/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当中,不是每个民族都有文字,藏族本身是有文字的,但是我们去考究我们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关于历史的记载非常少。主要是关于宗教的延续,但是我们觉得今天走到这一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可能我们也是藏族社会这么一百年来发生变化的一个结果。 00:12:35 阿来:就是我们可能是这个藏族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的知识分子。那么,当然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责任跟命运。那么,我们必须接受这种责任,承担这份责任,也要接受这份命运。 解说14:在写作中,阿来这样描述他的故乡嘉绒藏区,“无论是对一本书来,还是对一个人的智慧来说,这片土地都过于深广了。江河日夜奔流,四季自在更替,人民生生不息。”对于不断行走在藏区的阿来来说,藏区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将是他永远书写的对象。 00:45:32 记者:/您作为一名作家,下一步的写作打算是什么,相继两部长篇小说都已经出来了。您的任务是不是已经完成了? 阿来:没有,现在我正在,刚开始写一部,我在写一个我们藏族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口传的史实,格萨尔王,/现在我是在参加一个国际的写作计划,英国有一家出版社,它在组织全球的作家来,它有个项目叫做国际合作项目叫做重塑神话,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远古自己民族、国家形成的神话。但这神话很多已经死去了,就是现代人不能接受那种方式。00:46:48 阿来:它希望用现代小说的方式来写这些神话,然后把它激活, //记者:我觉得您是一位没有写作压力的作家。 阿来:对,我不会给自己规定,/也许这本书写完,我估计我的写作还会暂时停一段,可能我又想去干点什么,我没干过。而且这个是增加自己阅历,因为我已经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写作我觉得将来动不了都还可以写。但现在要参与这个社会,可能还更有意义一些。/ 主持人串场:从事文学创作以来,故乡嘉绒藏区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一直都是阿来进行创作的源泉与动力。2008年,阿来已经开始了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的创作,与传统意义的《格萨尔王》不同,这部作品将具有更浓厚的现代意识,作品完成后将以六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阿来和更多弘扬藏族文化的人们努力下,藏族文化将会更好地走向世界。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你的收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