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通过在藏区苦行僧式的漫游获取灵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4:29 央视《面对面》

  隔断

  下节提示:

  在藏区苦行僧式的漫游

  他获得了什么样的创作灵感

  边走边写

  他为什么不满足自己的创作

  《面对面》董倩专访藏族作家阿来 正在播出

  解说5:1979年,阿来从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被分配到藏区的一个乡村小学担任教师,由于课讲得好,两年后,阿来被调到马尔康县中学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师。从过去对汉语一知半解的小学生到现在用汉语教学的藏族老师,阿来对汉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出于对文学的爱好,阿来萌生了创作的冲动,并开始尝试用汉语进行写作。

  00:33:23

  //记者:当开始用汉语写作的时候,那就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用汉语写什么?用汉语写什么才是你的长项?

  阿来:写什么,我想很多人都找了很久了这个路子。我刚开始写的,其实我觉得是不太清楚的,难免受当时人家在写什么,你可能去跟着写一点什么。//这个写作过程当中,当时我曾经非常非常困惑,我1982年就开始发表作品了。

  记者:1982年你发表作品是什么?

  00:37:33

  阿来:就是写的诗歌/

  记者: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阿来:/那个时候我还在一个乡村学校里头教书,每天出去散步,/我就看寺院的恢复,他们每天都给寺院绘制壁画,// 00:39:08鸟是什么样,花是什么样,佛是什么样,都是有经文画好的,没有艺术家特别多的创造在里头。/每天看,我看那些人画,程序化的一种画法,每天都在画。我看他们自己画得也没劲。突然有一天我看一个小喇嘛很有意思,画累了,他自己出来在一个小石板上画一个鸽子,/他突然画得非常灵动,一下就跟画那个东西就不一样了,就在石头上画了一个鸽子,要起飞的。

  00:39:08

  //记者:这个细节你看到了什么?

  阿来:我看到一个是宗教的,那种意识形态的强烈需要把人规范到一个框架里头去,跟有个人心灵总在每一个角落里头,寻找一种自己自由的那种可能,这种对比。// 00:39:08又过了一两年,写这首诗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个形象。

  解说6:这首名为《振响你心灵的翅膀》的诗歌是阿来正式发表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因为写作上的特长,1984年,阿来被调到阿坝州文化局下属的《新草地》杂志社担任编辑。从事文字工作以后,阿来经常到书店读书、买书,他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这些翻译成汉语的经典著作既开阔了眼界,也带给他启示,阿来开始思考自己在写作中面临的问题。

  00:43:12

  记者:你面临的是什么?

  阿来:我面临的问题就是,我要进入的这个写作领域,从来没有被很好的文学表达过。

  记者:你要进入到哪一个领域?

  阿来:就是在描写藏区社会的这个领域。

  记者:在此之间没有其他的作家,写过这方面的文章?

  阿来:有,但是那种方式是我不赞同的。

  //记者:换句话说,在你的心目中,并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很好地,原生态地去表达藏区的这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一种观念等等。

  阿来:对,而且社会现实也没有很好的表达,它可能观念遮蔽了一些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记者:那什么让你写下去?

  阿来:/我们比较幸运就是,毕竟是时代会给人一些很多的经历,这个时代我觉得我特别感激八十年代,/

  00:43:12

  阿来:那个时候我们接触到很多国外文学的各种思潮,尤其是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两个国外的,非常伟大的一个是英语里头的美国的惠特曼,一个是西班牙语里头的拉丁美洲的聂鲁达,这样两个诗人,我就觉得找到两个导师,这两个导师都不是跟我在同一个区间,也不是一个同时代的人。//

  00:47:16

  记者:那对你有改变吗?

  阿来:/用一种熟悉的语言去表达,而且也是很古老的,有丰厚文化传统的语言,去表达一个从来没有被表达过的现实。/聂鲁达就是用西班牙语表达南美洲,惠特曼是用英语来表达美国,而且这两个人的一种方式我也很喜欢,都是在那种,一个在北美大地上,一个在南美大地上四处漫游,然后歌唱、写作。/00:47:16

  解说7:像自己心目中崇拜的诗人惠特曼和聂鲁达一样,阿来在家乡阿坝州约七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开始了苦行僧式的漫游。

  00:02:36

  记者:我想知道你想干什么,想得到什么?

  阿来:当然每一次跟普通的游历不一样,那个时候,自己有一些文学上的想法以后,会给自己定一些题目。就是比如说这次我出去,我会要干什么。主要想看看什么东西。

  记者:你能给我举一个例子吗?

  阿来:比方说地方历史,/因为那个时候每走一个地方,就会像你会在那些山里头发现了一些废弃了,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了,就像欧洲的一个古代城堡一样,突然在那儿。如果你是一个对命运有感觉的人,甚至那些院墙里头那种野的核桃树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就是说那些房子倒了一百年了、两百年了。然后,你就去问当地人,比如我走到一个地方,就遇到这样一个大的废墟,一个村落的废墟。他就告诉我说,这个房子藏语里头叫嘉波,嘉波是什么,国王。

  00:03:48

  //记者:你用藏语跟他们交流是吧?

  阿来:当然,口语是可以的。这个是国王的房子,国王的房子,因为当时的这些,当地的这些土著的首领都把自己看成是国王,也自称国王。藏语里讲就是国王的意思。//说这国王是受到某一个诅咒,因为他没有友善地对待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个人本身是应该得到友善对待的,怎么受到诅咒呢,传说很简单,从背后山上掉下一块岩石,有一天半夜就把这个正好就砸在,从山上滚下就砸到这个房子上,然后这个王就衰落了。然后他的村庄周围,就是他的农奴这些东西,也就四散了,这个村庄就消失了,到处都会接触到这样的故事和传说。

  00:05:58

  解说8:游历的结果是阿来用汉语写成了两部文学作品。第一部描写故乡母亲河的诗集《梭磨河》,和第一部小说集《旧年的血迹》,从此他被称为作家。而他边游历边写作的方式,也成为外人看来最特立独行的方式。

  00:00:01

  记者:/游历对于你用汉语写作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00:01:19

  阿来:/那个时候也是,可能自己写了一些东西,但是自己没有觉得特别上道,内心还比较迷茫。其实也是出去排遣迷茫的一种方式吧。

  // 00:13:38/

  很多人叫你作家,但是这个时候我真的非常惶恐,就是刚才我讲过那种惶恐,就是我真的是一个作家吗,突然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早期开始发表一两首诗,得过一两个什么奖,那种虚荣心,到后来就没有了。/反而总是反躬自问,我配吗。// 00:14:49/我想起来的就是,李白、杜甫、苏东坡、聂鲁达、惠特曼,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也想,那个时的我跟他们这种差距太大,而且我们在哪一点上能够赶上他们,有这种可能吗。/

  00:15:54

  //记者:你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阿来:就是我自己要自己确认,//我觉得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回到我的土地,跟我的人民当中去。那一年我都是徒步,那一年也走了两个县,在内地不算什么,在那儿就是将近三万平方公里吧。就走了很长的时间。甚至都走破了一双很好的鞋。/

  00:17:58

  我大概那一次就走了两个多月,曾经我出发的时候,我就跟我老婆说,我说这一次可能出去,又回来。结果是可能,一个是我继续写下去,一个是我从此,到此为止,一个字不写了。这两本书就算青春期冲动的一个纪念,我就回去当老师了。

  记者:我就不能理解了,因为你刚才也讲了,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写作和犹豫中,已经确认了自己作为第一代藏族的知识分子,身上是有责任感的。

  00:18:48

  阿来:/三十来岁还没有今天这么多明确的想法。但是,那趟旅行下来,我觉得我有。而且一路上为自己写了一首长诗,其实也不止自己,就写跟这片土地,跟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水乳交融,/同时你还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又能从这个感情当中超脱出来,来观察这一段,你把它当成一段历史来看,记录这种变化。所以,我觉得那次下来,这是1989年,所以这年也是我写最后一首诗。我觉得我不会再写诗了。/从此我就坚定,再也没有写诗,就开始写小说。写那种,那个时候认为的鸿篇巨制来做那种准备了。/

  00:20:2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