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儿收养问题的建议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15:28 中国新闻周刊

  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成立“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 项目组”,针对汶川地震可能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定期磋商,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专业的指导意见。他们针对与地震孤儿 的心理救助密切相关的收养问题,经过磋商,向民政部提出政策建议

  民政部:

  此次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以来,灾区状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政府和社会各界全力援助。其中,那些因地震而失去 亲人、成为孤儿的孩子们,是大家最为关心的群体之一。很多国内外组织和家庭纷纷要求收养灾区儿童,爱心和热情令人感动 。

  地震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状况和对收养家庭的要求都有一定特殊之处。为促进地震孤儿收养工作的良好开 展,保障地震孤儿今后的顺利成长,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向民政部门郑重建议:

  一、对收养家庭进行全方位评估,选择最有利于孤儿成长的家庭环境

  评估至少应该包括,收养动机(应以本身喜欢孩子为主要动机);收养家庭的经济状况(并非越有钱越好,但须在当 地中等程度及以上);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家庭其他成员对收养的态度(是否能一致支持) ;收养父母的婚姻状况(要稳定)、文化水平(高一些对孩子的成长较有利)、沟通技能(是否善于和孩子沟通,如果不会四 川话,要会说普通话,减少交流障碍)、是否有儿童养育方面的经验(最好有抚养经验)、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如果 没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依恋对象不稳定,对孩子成长不利)。这些评估,可以帮助那些遭受过不幸的孩子来到最合适的、最 具关爱的家庭中,使他们有一个能够促进其成长的环境。

  另外,需要考虑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情况。(1)环境:如果收养家庭位于四川或与四川文化、生活习惯相似的地 区,儿童可能会更容易适应新的收养环境。(2)社会支持:如果儿童处于青少年期,此时同伴关系对其非常重要。如果可能 ,对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孤儿的收养,应考虑其可以和重要伙伴保持联系的可能性。

  二、对将被收养的儿童进行收养前的心理教育

  孤儿已经经历了大地震和失去亲人的心理创伤,他们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从这种剧痛中走出来。在他们被收 养之前,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对于他们以后适应在收养家庭中的生活会有积极的帮助。

  对于被其他家庭收养,建议给比较大些的孤儿一定的可选择余地。地震导致个体失去安全感和对自己生活的可控制感 ,这对孤儿的影响更大。如果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家庭的愿望,并能够得到尊重,对他们未来的心理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收养家庭进行收养前的心理培训

  孤儿们大都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因此,有必要对收养家庭进行收养前的心理培 训,让收养人掌握相关的技巧。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创伤的干预和治疗、各种可能问题的应对,以及儿童抚养、营养 保健等方面的培训。

  四、残疾孤儿的收养

  对于残疾孤儿的抚养,希望政府能够提供医疗(包括安假肢的费用和未来心理治疗的费用等)和教育的保障,给收养 家庭以支持,才可能让那些残疾孤儿更有机会被收养。

  五、对有兄弟姐妹的孤儿的收养

  孤儿的兄弟姐妹尽量不要分离,允许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收养多个孩子,避免儿童的再次心理创伤。如果必须分开收 养,建议安置在同一个城市中,让他们可以经常见面。

  六、建立收养家庭的自助组织

  地震孤儿和他们的收养家庭有很多类似之处,可以建立收养家庭的自助组织,以利于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七、对收养家庭的追踪指导

  希望民政部指定专门机构或以基金会形式,聘用相关的社会工作者、成人和儿童方面的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将 来对收养家庭进行长期的关注,给收养家庭亲子沟通的指导和其它有关的心理支援。

  八、收养家庭退出收养的机制

  如果收养家庭有虐待孩子的情况发生,或者收养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希望民政部门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替代性 的方式转移走孩子。

  九、提供和孤儿收养相关的科研和培训方面的支持

  从收养评估到孤儿进入家庭后的适应过程,民政部门要能够掌握一手的资料,联手心理专家和社工参与长期跟踪的科 研工作,掌握孤儿收养的动向以供未来制定相关收养政策的依据。

  目前还需要完成和科研有关的工作是收集以往所有跟孤儿收养有关的中外文献,为收养家庭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指导原 则。寻找国外比较成型的针对收养家庭干预的计划,在民政部门的领导下,能够给收养家庭长期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并根据中 国的国情加以适当的调整。

  对于给孤儿家庭进行心理辅导的相关机构和心理咨询人员能定期提供有关儿童心理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的相关培训, 让心理工作者和社工等相关人员能够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希望民政部门能够组织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和国 内在儿童领域的专家共同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培训平台,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培训范本。

  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家不容易,后期帮孩子适应新的家更不容易,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可能长期需要心理支援,后期的任 务还非常艰巨。我们恳切建议民政部将心理评估和心理支持纳入今后的应急机制之中,中国心理学界愿意力尽所能,为灾后重 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中国心理学界危机与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

  执笔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易春丽;北京师范

  大学心理学院侯志瑾

  2008年5月25日

  如何给受灾者恰当的心理关怀

  地震灾害会夺去人们宝贵的生命,导致人们负伤并带来疾病的蔓延,会产生相当程度的社会经济损失。此外,还会给 那些幸免于难的众多受灾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给开展救援的人们留下心理上的影响。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同样处于地震活跃 带、在地震救援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的日本专家撰写此文

  首先,让我对此次地震中的众多遇难者致以诚挚的哀悼,希望因受灾而面对诸多困苦的人们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对正 在大力开展各种救援活动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敬意。

  在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日本时间1月17日清晨5:45分发生在神户的7.3级地震)前发生的— —北海道西南海面地震后,对受灾的奥尻岛的孩子们所受的心理影响进行的调查和援助,是日本人开始重视灾害后的“心理关 怀”的开端。

  如果表现得像平时,那才是不正常的

  灾害带来的心理影响当然不限于孩子。无论大人还是老年人,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它的表现基本上包括:受灾以后难 以入睡、食欲降低、最低血压升高、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不安、悲叹和愤怒。

  在受灾一个星期后,还会出现头疼和腰疼、睡眠障碍、因疲劳积累而产生的虚脱感,随着逐渐明白自己处境而产生的 悲伤和辛酸。

  恐惧也会时时袭来。对于已经失去的人和物的丧失感也会加深,或者受到惟独自己生存下来的罪恶感的百般折磨。

  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情绪高涨的例子,比如有人增加摄取酒精量。

  经历一个月到数个月后,生活逐渐得到恢复,工作和学校以及日常生活步入正轨,身体虽然仍存在一些不调,但强度 逐渐减弱;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悲哀、不安、痛苦的回忆,但是会逐渐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以及思考未来的生活。

  这些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反应的变化,是对突发的受害产生的应激反应。人们必须理解的是,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 。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遇到灾害都无法再像平常那样。灾害刚刚过去,如果表现得像平时,那才是不正常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 能达到5%~10%左右

  根据受害的程度以及重建生活的状态,此外还有个人的差异,要想达到即使回顾灾害也不会出现应激反应,而且能够 接受灾害体验,能够经受新的充满应激性的体验,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生活的重建以及安心和安全感,心灵是无法单独恢复正常的。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关怀不仅是心理治疗,还 包括生活重建援助等。

  另一方面,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需要精神医学治疗的。但是有必要与急性应激反应(ASD)区别开来 ——急性应激反应,虽然与正常的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呈现出相同症状,但是在提供各种援助后一个月左右,症状就能 减轻。这也意味着,灾害发生后不久开展的高质量援助,会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反之没有受到适当援助将导致发病 率上升。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症状是:无法入睡、焦躁、忐忑不安等经常采取警戒状态的过度警觉;睡眠中或者睡醒时突然 重新浮现受到外伤的瞬间而使受灾者备受煎熬的侵入场景或者再体验;意识完全被恐怖笼罩、知觉和感觉失常导致的一种失去 现实感的状态持续存在的麻痹或者意识狭窄。此外还有可以称为上述症状结果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持续逃避。创伤后应激障碍 主要存在上面三四种症状。

  这些症状原本是受灾后不久的正常反应和急性应激障碍,但是如果灾害结束一个多月,仍然无法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那么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专家进行治疗了。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虽然取决于受害程度,但是据说能够达到5%~10%左右。

  社会援助是重要的关怀

  灾害后不久出现的反应,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无论男女,都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过去经历过类似的体验或者体验过 辛酸但能够加以克服的人,他的忍耐程度将比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高龄的人失去的更多,因此有时需要特别加以照顾。不过,在这一点上,缺乏经验的孩子更容易接受 有害的影响。

  对于灾害后的心理关怀来说,重要的观点是:虽然个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对所有的受灾者都应该提供关怀。

  至于什么是关怀,首先要说起应激反应这个词。为了减少应激反应而缓和应激就是关怀。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应该确保 食物、水、安全的休养场所,改善居住环境,注意提高清洁和舒适度,可以说社会援助是重要的关怀。据此,人们的安全感将 会增强。

  如果能够与亲人和朋友在一起,在安心的情况下,只要想说就不掩饰感情地说出自己经历的事情,并且让别人与自己 的感情共鸣,那样安心感将会增强,促进心理的恢复。

  如果志愿者和援助者的慰劳以及温暖的话语、心理教育,能够告知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保持平静是正常的,也将 发挥作用——因为受灾者将对与平时不一样的自己和家人的状态感到不知所措。

  日本2004年发生新县中越海底地震后,有的中学生出现遗尿的症状,母亲感到极为担忧。对此,如果进行心理教 育的说明,告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应激反应,虽然不知具体何时会痊愈,但会逐渐恢复正常,那样就能让妈妈放心了。如果妈 妈能够安心,孩子也会安心。

  不能强迫受灾者表现出感情来

  至于孩子,经常出现的反应是器官退化。包括遗尿、依恋(父母或年长者)、做出与年龄相比显得幼稚的行动、梦魇 、忐忑不安、失魂落魄、思考能力减弱等。

  地震灾害的特征之一是:周围熟悉的事物突然变得凶险起来,成了凶器。因此很多受灾者都丧失了安心感。特别是对 孩子们进行心理关怀的时候,最大的目标是恢复安心感和安全感。

  为此,现在有必要采取的措施是:对于受灾地区的孩子,要比平时更加关注其与家人和熟人的联系,充实社会援助, 并且关怀周围的大人,使他们稳定下来。

  孩子们不会讨厌被抱起来、被亲昵和说话,会完全接受这些。

  而且,我们观察到孩子们希望通过玩耍来渡过心理危机的例子。例如,玩灾害游戏、建造房子然后推倒,反复把偶人 埋到土里再挖出来,这在大人来看是很不严肃的,但是对于孩子的心灵创伤的治疗却是重要的工作——大人们应该让他们好好 玩。

  恢复稳定感还包括帮助恢复此前的日常行动,例如去学校上学等。这次,根据报道,有很多孩子是在学校死去的。即 使如此,也应该把幸存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接受以前的老师和大人的帮助,这是重要的恢复方式。

  失去家人和重要的东西,长时间悲叹,的确容易加深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即使是这种情况,还是要让他将自己经历的 可怕和可悲的事情哭泣着、或者怒气冲冲地、毫不掩饰感情地讲述出来,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这将对减轻症状发挥作 用。

  但是,不能强迫受灾者表现出感情来。只有恢复了安心感和安全感后,受灾者自然而然涌动出的情绪,才有利于恢复 。

  未来仍要为他们助威

  另一个容易被忘记的是,负责支援的人们是第二个受灾者。负责提供支援的人们也要留意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结束援 助回到家以后,即使和受灾者一样体验到应激反应,也是正常的反应。

  他们也希望与没去援助的人们分享体验,互相倾诉。而且,还不要忘记对看家的家人们进行犒劳和感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观察到:孤立无援感,会加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在地震刚刚发生后,受到周围的人以 及政府和国际的关注,也有人提供援助,但是过了一个月以后,媒体的关注可能会转移。

  再过三个月,人们也许将不再那么关注大地震。那时,受灾者可能将加深孤立感和无力感。面对未来漫长重建的受灾 者,那时,如果能够听到很多人在为他们助威,那么将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每个人实现心理恢复,并恢复正常生活。

  由于篇幅有限,说得不是很充分,祈愿中国的受灾者们能够早日痊愈和重建生活,以此作为我的致辞。 ★

  室兰工业大学共同讲座/环境科学和防灾研究中心  

  副教授前田润 蓝建中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