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需迁移灾民调查:留还是走其实由不得他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9日06:03 新京报

  余震未了,家园破碎,留还是走,其实已由不得他们。

  多数人选择了离开,但还是有人选择了守候,还有人迁移后归来。离别故土的痛楚,袭击着他们。

  而移民中土地与房屋等政策的尚不明确,也使得他们对未来并不确定。首批移民中暴露的问题,也让移民城市的父母官们焦虑,他们也在等待国家安置政策的出台。

  青川移民,离去与重生

  6月2日,傍晚。

  马公乡在青川关庄安置点开了一次村民会。

  十几个村民蹲在乡党委书记黄兴文周围,听着第二天离开的安排。

  这是他们作为马公乡村民的最后一次会议。

  后来,大家天南海北地冲起了壳子(方言,聊天的意思)。在他们的谈话里出现了很多人名。

  有的死了,有的已经离开了。

  他们也即将离开。

  3000名青川人,成为5·12大地震后第一批大规模的移民。

  余震中离乡

  想到最后,杨文帮哭了,看看身边的村民靠在行李卷上,睡得正香

  5月25日下午4时,628名青川灾民踏上了离乡的路。

  马公乡的杨文帮两手空空。惟一能记录他在青川生活过的,是贴在胸口的户口本。

  有村民肩上背着从废墟中扒出的几十斤腊肉,有的用被单裹着几件单衣,空隙处,塞满牛奶和火腿肠。

  上午才接到离开的消息,但等待上车的他们,大都面色平静。

  “也想家,可是家没了。”杨文帮和村里人议论更多的,是以后的生活。

  他们坐在军车的大篷里,面朝家乡离去。

  刚走不远,军车开始晃动,随后,船一样左右摇摆。“地震了!”车上的村民一阵慌乱,很快,很多人拉着手靠在了一起。车停了。有一处山体滑坡,通往剑阁县的路被堵上了。

  下午4时21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6.4级。

  杨文帮记得,有人说了一句“老天爷不想让走喽”,没人接话。当时军车靠在山崖的一侧。山体随时可能滑坡。

  杨文帮只有一个念头:离开。他再也不想过这种被余震和山体滑坡包围的日子。大家都沉默着。偶尔有人下车,看看前面堵着的路,叹口气,回来继续等待。

  3个小时后,路通了。晚上11点左右,他们到了剑阁。下起了大雨,50毫米的降雨量。掀开车厢的篷布,哗哗的雨声,黑黢黢的夜,什么都看不清。

  下不了车,他们踏不上剑阁的土地。

  关庄镇移民工作的负责人王治要求灾民在车上休息。发放了饼干、开水和被子。所有的车灯都被打开了。

  那晚上,杨文帮觉得冷。他睡不着,想的最多的是5月12日之前的生活。在山里,有房,有田,有家。想到最后,他哭了。看看身边的村民靠在行李卷上,睡得正香。

  第二天,5点钟,王治让大家下车,排队泡方便面。

  灾民迅速排起了队,齐整整地撕开盒子,伸出来等待开水。“像小学生一样抬头看着你。”王治说,那种依赖的眼神,让他一阵心酸。那曾经是自己的“孩子”,现在就要放出去了。

  石坝乡的书记舒云送村民时,灾民问他,书记你什么时候来看看我们?送走他们,舒云回到帐篷里哭了。

  舒云说,不光家没了,乡也要没了。

  毁掉的家园

  刘思均说,那已不是生养他的地方了,以前山林茂密,空气清新,现在只剩下恐惧

  青川的关庄镇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尤其是马公、红光、石坝三个乡。

  村子变得面目全非的一瞬,红光乡康乐村的强炳煜记得很清楚。

  康乐村村民散居在两座山上,山被清竹江隔开,中间有座铁索桥。满山都是野菊花,喝的是山泉水。

  地震来临,先是大炮似的一声巨响,黑烟翻腾着覆盖了地面。两座山头直线坠落,滑到清竹江中游,将清竹江一段填平并推高了300米。一眨眼,世界变了,河川成了山。上游堆积起了一个堰塞湖。

  有村民在山顶种地,被推到江中,又被托起。前后不过几十秒。

  山上到处是几米长的裂缝,需要跳跃才能通过。有的房屋被掩埋,有的房屋被淹,有的房屋塌了。

  强炳煜清醒过来后就知道,康乐村永远没了。

  他舍不得自己的家。2006年他刚建起房子,当年8月28日发大洪水,房子被冲垮了。他不泄气,继续修。家在铁索桥边上,砖和水泥运不过去。他把水泥、石头和沙子从铁索桥的一边背到另一边,直到今年春节房才修好。

  三个乡2006年都遭了洪灾,和强炳煜一样境况的村民有很多。

  地震阻断了交通,很多村民步行9小时翻过几座大山,从村里走到关庄镇的灾民安置点。

  马公乡的村民刘思均走出来之后,没有想过再回头。他说他离开的地方已经不是生养他的地方了。以前山林茂密,药材遍地,空气清新,现在只剩下恐惧。

  地质专家踏勘这三个乡镇后,认为这一连片地区已无任何生产生活资料,且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高危地带,已不再适合人居住。

  这意味着,三个乡一万两千余人都需要迁出。

  故土难离

  章星光认为自己的地方是安全的,“死也要死在马公”,“不管咋个都不走”

  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离开。

  不愿离开的人,他们选择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生活。他们的食物靠解放军背进去,或者他们花9个小时走出来,到安置点领了物资,再背回去。

  关庄的灾民安置点的容量也达到了极限。平时只有2000人生活的小镇子,最多的时候,聚集了近两万灾民。每个帐篷里都住着几户人家,睡觉的时候挪不开手脚。

  有人来到安置点看了看,又回去了。他们觉得还是守在自己的家边舒服。守着守着,就再也不愿走了。

  62岁的章星光顶住了几轮说服。他认为自己的地方是安全的。他说死也要死在马公,“不管咋个都不走”。他还告诉乡里的干部,如果要强搬,他就跑。

  有的老人是无法接受两手空空的离开,家里什么都带不走。强炳煜说,村里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每天从房子的废墟里往外掏东西,掏出来就坐在一边守着。老人说,那是一辈子的心血,他没有时间重新开始了。

  老人不走,家里的年轻人也走不了。镇里的政策是整体搬迁,必须整家整家的走。有的老人被说服了,因为挂念着孙子还要上学。也有的,一家人瞒着老人报了名,户主先迁过去,再回来接老人。

  马公现在是生存条件最差的一个乡,当初的计划是全部搬迁。现在还有300多人留下来。乡党委书记黄兴文说只能等以后逐步往外搬了。人越走越少,坚持的人就会顶不住了。不通电,不通路,人也就没法呆下去了。不肯出来,是以前的日子过惯了,有药材有矿,虽然不富,“生活质量好”。

  还有灾民在临走的那一刻下车了,不肯再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