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剧之蹉跎岁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12:13 SMG《七分之一》

  光阴如剧1—蹉跎岁月

  (片段实况)

  【解说】文革期间,电视剧创作完全停滞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现生机。但当时电视屏幕上播出的,是依据电影模式拍摄的“电视单本剧”,通常只有一两集。虽然在1980年,中央电视台制作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但真正开启中国电视连续剧时代的,是一部反映知青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一首难忘的歌》音乐起)

  【解说】

  1982年,由叶辛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蹉跎岁月》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共鸣,这是第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叶辛本人在贵州当过十年的知青。有趣的是,当他应邀改编剧本时,还不知电视剧为何物。

  (采访 《蹉跎岁月》编剧 叶辛)

  我那个时候还是生活在贵州的偏远的猫跳河畔,且不要说生活当中没有电视机,直到80年代有了电视机,还收不到。//当他们派了导演来找我的时候,我不知道电视剧为何物,蔡小琴(导演)当初就和我说,你就照着你写电影剧本的样子来写,我也就贸然地写起来了。

  【解说】

  小说《蹉跎岁月》写于1979年夏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但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对知识青年的安置是一大突出问题。当时全国各地都涌起了下乡知青回城的浪潮,近千万知青返回了城市,仅上海就有约100万,吃饭、住房、就业、婚恋等纷纷告急。在这一背景下,叶辛提起了笔。

  (采访叶辛)

  他们回来的时候城市是排斥的,所以我在探亲阶段,我就觉得我要写一写知青的生活。//我想我的这部小说和电视剧也促使了人们更好地来认识所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更好地来认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更快地、妥善地解决千百万知青涌进农村这样的历史所造成的问题。

  【解说】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全国约有1700余万人被卷入这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告终止。《蹉跎岁月》讲述了上海知青柯碧舟到贵州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在那里他与军队干部家庭出身的杜见春相遇并产生了爱情。杜见春出身好,是一个热情直率、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女孩。

  (采访 《蹉跎岁月》主演 肖雄)

  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我一脚踹进去的,一个风风火火的姑娘进来了。

  (剧情实况)

  (采访 肖雄)

  因为当时导演就跟我讲,这个姑娘就是那种眼睛里面就是有火的那种感觉,一般人尤其青年男女,那个时候的人,那像柯碧舟基本上不太敢看我的眼睛。

  【解说】

  然而,当杜见春得知柯碧舟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后,便疏远了柯碧舟。但不久,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到了杜见春的身上。她的父亲一夜之间被划为漏网的走资派,自己作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资格也被取消,回城的路几乎被堵死了,村里的干部还想趁机奸污她,原本乐观开朗的杜见春一下子陷入绝望。

  (画面:大雨磅礴 杜见春准备上吊自杀,被柯碧舟救下)

  (采访叶辛)

  就是我这个小说的主题,是直接把锋芒对准文化大革命当中的猖獗一时的血统论。//她(杜见春)是个好人,她本来是个革命干部的女儿,只因为父亲打倒了,她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狗崽子,你说这个血统论是不是很荒谬的。

  (剧情实况)

  【解说】

  同病相怜,这两位在穷乡僻壤的年轻人产生了患难真情。故事的结尾,杜见春的父亲终于被平反,可以回城了,但柯碧舟却无法返回城市,他仍然背着"历史反革命"的家庭出身。而杜见春的家人又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柯碧舟独自一人踏上了回到贵州的列车。就在火车即将启动的一瞬间,杜见春跳上了火车。

  (画面:杜见春跳上火车//杜说:我们将永远在一起//火车远去)

  【解说】

  故事的结尾由大悲转为大喜,大团圆的结局升华了"反血统论"的主题。《蹉跎岁月》播出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是此前的电视剧所无法比拟的,《一首难忘的歌》唱出了千万人的青春记忆,唤起了无数人对人生的感慨。

  (采访肖雄)

  尤其像知识青年,那个年代我估计大概每一家大概基本上摊上,有这么一个会"上山下乡",那段生活应该被这么多人都熟悉,我觉得这也是得益于这部戏最后能够引起反响,大家都熟悉,他们就要看那一段生活。

  【解说】

  《蹉跎岁月》的走红,除了它牵动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外,电视机的普及,也为《蹉跎岁月》的热播提供了条件。1982年全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为2761万台,是1978年的9倍,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增长幅度,电视在中国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媒体,《蹉跎岁月》因此走进千家万户,它囊括了第三届飞天奖和首届金鹰奖。

  (采访肖雄)

  我1978年正式参军,1982年就获奖了,而且当时是双料,又是金鹰又是飞天,两个电视剧的最高奖我都拿了,我当时就觉得好像来早了。//所以私下我会说,如果我今生就一部《蹉跎岁月》的话,那也是我的悲哀,但是这个影响是没有办法抹掉的,观众承认你这部作品。

  (采访叶辛)

  1982年,中国电视连续剧的生产始见规模,这一年播出了14部连续剧,共60集。

  【解说】

  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必将引起人们心理结构的嬗变。《蹉跎岁月》等知青剧虽然大都是对文革时代的回顾和反思,但是对于走出动乱岁月不久、迫切希望开始新生活的中国百姓来说,这种回顾和反思无疑具有精神疗伤的效用。

  (采访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张仲年)

  《蹉跎岁月》恰恰吻合了这个时代的需求,也表明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人们不原意再留在苦难当中,也不原意再去沉湎在文化大革命的那种恩恩怨怨当中,大家要向上,要走上新的人生。

  (采访叶辛)

  我觉得我正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因为在1979年到1980年的时候,更需要正视这段历史,我们已经走过的路。//你不正视已经走过的路,已经走过的弯路,你怎么踏上改革开放的前途。

  【解说】

  从《蹉跎岁月》开始,知青题材的电视剧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电视剧类型。从八十年代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一直到九十年代的《孽债》,知青以及他们儿女的故事仍然在不断地让人们感动和伤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