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志愿者伸出温暖之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09:41 东方早报

  6. 一个灾区志愿者

  和陈光标相比,广元的司机彭广喜能力有限。但是,他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地震过后,心急如焚的老彭根本还不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如何。待情况稍微稳定之后,他回到广元自己的家中,发现好端端的家里跟被扫荡了一样,冰箱等电器几乎全部倒下,所有的抽屉都打开了,一片狼藉。

  随后,老彭和家人开始看电视关注灾情。这一看不得了,他们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幸运,广远下属的青川县以及其他重灾区伤亡惨重,仅青川就有一个中学有上百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下,还有两个村庄被山体掩埋,实在过于凄惨。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外界不断有救援队伍前往,这让他们感动不已。“外地都这么关注我们,我们作为家乡人能不能也参与到救援当中呢?”老彭与家人想到了一块。

  15日一大早,老彭一家找到了广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一有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需要首先就安排他们,为了能尽快为受灾更严重的老乡尽力,老彭的妻子甚至都急哭了。而就在当天,老主顾又找上门来,老彭二话没说就拒绝了这笔可以净赚2500元的单子。

  15日下午,老彭终于接到了广元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运送该市市民捐赠的救灾物资前往青川。随后,老彭一家三口和一些志愿者一起将市民捐赠的衣物、蔬菜、大米、矿泉水、锅碗等打包装车,当晚就出发连夜赶往青川,顺便还捎带了早报记者和一位前往青川的救援官兵。

  由于广元经由沙洲、木鱼至青川的道路因桥梁坍塌而中断,青川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便是经由凉水、竹园的金子山一线,但这条盘山公路山高弯多路窄,平时就十分危险,110公里左右的山路货车行程起码要4个小时。而当晚由于路面不时有山石滚下、山体滑坡挡路,不少路面又发生塌陷,加上救援车辆增多,一路险象环生,花了6个多小时才到。

  途中那位搭车的救援官兵不时感慨:“彭师傅不愧是老驾驶员,车技真好,这种山路,连我们一般都不敢开夜车。”而老彭事后才坦言,出发前他就知道这条路非常危险,心里也很害怕,也担心遇到余震遭遇山体滑坡,只能凭经验和运气一路闯过去,遇到飞石就赶紧避让,进入危险地带就加快速度。就这样,到16日凌晨1时许,老彭才到了青川县外的驳载处,连夜将救灾物资卸下,老彭和儿子就在车上稍作休息后,又于16日下午返回广元。不想途中还是遇到余震,所幸的是经历了一番胆战心惊之后他们还是平安到达。

  尽管知道途中可能会有危险,但是老彭和儿子还是坚持做志愿者运送救灾物资。可惜的是,由于广元至青川的山路太窄,为了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开始交通管制,不允许大型货车进入。老彭只好开始往返于成都和广元之间,转运一些外界运输过来的救灾抢险物资。直至5月底,老彭又抢运斗车、电信基站设备、电缆等4趟。

  在地震后这一个月来,由于余震不断,老彭一家每晚都睡在车里。“余震基本上天天有,而且我们还在等房屋鉴定,不知道房子是不是安全。”老彭说,“平时我们像做贼一样溜回家洗澡,洗完了就赶紧出来,也挺担心的。”

  广元市青川县无疑是地震后较大级别余震的多发地带,从5月19日至6月上旬,已经发生5级以上余震数起,紧邻的广元市区震感强烈。5月25日16时许,青川一带再次发生6.4级余震,当时老彭正回到家中打算洗澡,突然又觉得房子晃动起来。“当时我们也吓得不行,但地震之后也比较有经验了,看到周边的房子整个倒下的很少,一般都是坍塌的,所以我们就赶紧往楼顶跑。”老彭家住6楼,他觉得地震了肯定来不及跑到楼下,还不如往楼顶逃生来得现实。

  用老彭自己的话说,他们每天就在一边等余震一边等着做志愿者,“只要指挥部一有运输安排就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们,我随时准备出发”。但随着救灾物资运输需求的减少,老彭也逐渐开始恢复正常工作,日前又开始接单子跑运输。老彭憨憨地说:“虽然不知道余震什么时候结束,但现在有机会还是想继续挣点钱,我跟那些做慈善的企业家没法比,只是个普通的市民。”

  “以前老婆很少跟着我们一起出去,因为跑一趟最多两三天就回来了,但这一个月来我们一家三口不管到哪都在一起,就是怕万一遇到余震了互相牵挂。”

  生命至上,爱心无价。农民、工人、教师、公务员、企业家、医护人员……危难面前,亿万普通人伸出温暖的手——

  他是一位普通商人。在橘黄色的救援队伍中,一身便装的他分外醒目。地震发生后,他抛下客户,开车直奔都江堰。他说:“因为我还活着,所以我要来。”他叫陈岩。

  他们是一群普通农民。山东莒县洛河镇的10位村民,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颠簸四天三夜,行程3000多公里,赶到了灾区……

  救灾的日子里,一个个、一批批、一群群自发自愿的救援者,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他们与解放军同行,与救援人员并肩,只为托起每个生命的希望。几万、十几万……人们至今仍无法说出“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准确数字,但他们那动人的身影留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7. 一位官员

  艾燕玲无法向老彭学习,她有自己特殊的岗位,必须坚守。这位52岁的老党员是阿坝监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汶川地震发生时,艾燕玲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房子在摇晃,玻璃在破碎,艾燕玲意识到地震了,她大喊一声“快到监区”后,冲向了监区指挥撤离。

  时间,记录了艾燕玲的身影:14时29分,她到达了一监区丝毯车间;14时30分,她到达了二监区吹塑车间;14时32分,她到达了第四监区服装车间……14时40分,她已经把所有的监区、医院查看完毕,最终确认没有人员死亡。

  15时,阿坝监狱所有服刑人员、民警职工家属全部撤离到了安全地带。通讯中断了,在上无指示、外无援兵的危险情况下,艾燕玲作出了“不等不靠,孤军奋战也要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的果断决策。16时,她主持召开了监狱党委紧急会议。13日,艾燕玲调回了塑料膜,并亲手从摇摇欲坠的房屋中搬运上车,解决了民警、罪犯棚点搭建问题。当晚,天空下起了大雨,民警家属、罪犯都有了避风挡雨的棚点。

  就这样,靠着一股拼劲,艾燕玲带领大家实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棚住”。但直到这一刻,艾燕玲已经三天四夜没有合眼了,而患有心脏病的丈夫输液治疗一直无人照顾。

  鉴于艾燕玲的突出表现,6月2日,她被正式提拔为阿坝监狱政治委员。

  据悉,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6个重灾区已先后从抗震救灾一线提拔使用干部50人,破格提拔干部19人;及时处置了“不作为”干部28人,其中免职15人。目前6个重灾区中109个严重受损和857个部分受损的基层党组织及政权组织,已全部完成重建任务,恢复正常运转。

  8. 一位法医

  “啪”,曾勇打着手中的打火机,面对刚刚检验过的一具遗体,这位南充市公安局的法医默默地点燃了3炷香,替不能前来为遇难者送行的乡亲们深深地鞠躬志哀。

  在德阳殡仪馆,火盆中燃烧的冥纸在告慰逝者的同时,也照亮了3位法医疲倦而肃穆的面颊。

  曾勇,是一名从警11年的老法医,对于死亡已司空见惯,他从不轻易掉泪。但当他把3位遇难者的死亡证明,送到同一个人的手中时,他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南充市公安局的法医曾勇和他的4位同事,接紧急命令从南充赶往德阳殡仪馆。

  德阳的绵竹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遇难者的遗体急需法医检验,其中一些无名遗体,必须立即提取出肋软骨等检材,为将来的DNA检验做准备。

  一具具遗体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尽管遗体不能开口说话,但法医要尽量给家属一个交代。既是给死者以尊严,也是给生者以安慰。

  杨明等来到了德阳殡仪馆,这里躺着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无声地诉说着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尽管他们都是职业法医,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眼前的一幕,仍让他们忍不住心痛。

  穿上防护服,法医们立即投入了工作,防护服密不透风,不到10分钟的时间,连内衣都全部被汗水浸透。杨明亲眼所见,有位德阳的法医,穿了一个小时防护服后,一低头,一股汗水直接从脖子里流了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法医们仍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每一具遗体编好号,拍全身照、损伤照、面部照,开具死亡证明,把手机、钱包等遗物交给家属。即便对于有家属辨认的遗体,他们也提取了毛发。

  每具遗体,法医们要仔细地检查,从对衣物内可供证明身份的物件的搜索到每一处伤口成伤的原因分析,他们都要记录。“有些死者家属现在可能还不知道亲人的下落,搜集这些信息可供他们认领。”曾勇说。

  5月18日凌晨1点零8分,法医们正在地下室里提取无名遗体的肋软骨时,江油发生了6级余震。当时杨明正在用咬骨钳,为一位没有家人来辨认的遇难学生提取肋软骨。跑上地面后几分钟,他很快镇定下来,默默地回到地下室,为这位孩子,一针一针地缝合好身上的切口。

  杨明轻轻地把这块肋骨放在包装袋里,放入冰箱。下一步,用这一小块骨头,做DNA检验,可以永远地保存在那里。这位孩子将长眠地下,但总有一天,他们的亲人,会凭着DNA的血脉相连,找到他的安息处。

  曾勇负责给遇难者家属开死亡证明,登记表上要填辨别遗体的人与死者关系,有一位男子,领走了3张亲人的死亡证明。他29岁的妻子、两岁半的儿子、59岁的母亲,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曾勇边开边掉泪,握着笔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要接触遗体,可以说对这些都司空见惯,但是,当看到这个小伙子失去亲人的背影,我心里一阵痛楚。”

  还有一张死亡证明上,遇难者的名字,让曾勇记得特别清楚:“那个名字叫‘谭千秋’,填性别时是‘男’,我还觉得这个名字像个女孩子,特别多问了一次。”后来,曾勇在电视里看到了谭千秋的事迹后,一股敬意和难过的心情,交织在曾勇的心里:这位东汽中学的老师,用一双曾传播知识的手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还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遇难的遗体大多衣衫破损,让亲人们有尊严地走,是每一个家属的心愿。由于家属在殡仪馆不能直接接触遗体,他们带来了崭新的衣服,或是遇难者生前最喜欢的衣着,请法医帮亲人们穿上,擦干净脸上和身上的泥土。现场条件有限,没法用毛巾之类的擦拭,法医们只能用卫生棉擦一擦,尽量满足遇难者家属的要求。刚开始,还能为遗体梳头,但到了后来几天,衣服已经穿不上了,他们就把衣服、裤子轻轻地盖在遗体上面。那些无名遗体,法医们也尽量帮他们理一理衣角,让遇难者安心地走。

  “对于安放在这里的大多数遇难者来说,我们法医就是他们的亲人,就是送他们最后一程的人。”

  9. 一支部队

  绵远河流域的小岗建上游由于山体垮塌的土石堆积物堵塞河道,在清平镇和下游之间形成了一个堰塞湖。

  5月14日,正在什邡市蓥华中学指挥抢险战斗的武警水电三总队政委程跃进,接到立即赶赴小岗建堰塞湖抢险的命令。

  通往堰塞湖的道路全部损毁,为了尽早排除险情,18名水电官兵携带炸药、冲锋舟,徒步向堰塞湖进发了。

  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官兵们又乘坐冲锋舟向堰塞湖的坝体进军。面对高70多米的坝体,不断的余震、山体滑坡,山雨欲来的天气,官兵们全然不顾,把电子雷管与火药安放到准备爆破的巨石下,然后连接导火线……每一个步骤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官兵们的动作有条不紊,就像一条流水线:爆破专家杨向曲和总队作训参谋龚军一面测量堆积体,一面计算所需要炸药的当量,然后写在一张纸条上,用石子压在岩石旁;参谋长梁建忠带领几位爆破手,将一支支电子雷管插入乳化的TNT炸药中,然后用专用的黑胶带进行捆绑,再把制作好的炸药包递给其他爆破手,装填在准备爆破的岩石旁……

  下午6时许,伴随着遥控起爆器点火,首战堰塞湖的战斗告捷。

  接下来的任务更为艰巨:唐家山堰塞湖,这个悬在下游上百万群众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河水上涨,降雨持续,余震不断。

  5月22日上午,武警水电三总队副总队长王殿林进入唐家山堰塞湖。随即,水电三总队首批350名抢险官兵和80台重型设备相继开抵绵阳,准备进驻唐家山。

  由于险区处于深山峡谷段,通往唐家山的道路全部中断,机械设备无法到达抢险现场。天气原因也导致直升机连续两天没有飞行成功。

  5月25日18时20分,208名水电官兵从北川县城出发,连夜挺进唐家山。每名官兵身上都背有炸药、食品等物资,负重最少达26公斤。有的路段坡度达到70度,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26日上午,第一台挖掘机通过米格-26运输直升机运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从这一刻开始,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水电官兵开始了一场与自然灾害抗争、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每天,都有上万只钢丝笼通过直升机运到坝顶,储备石料的主要作用就是填装这些钢丝笼,然后堆置在泄洪口,起到缓解水流的作用,避免泄洪水势过猛造成危险。

  晚上,因帐篷数量不足,官兵只好露宿坝上,各种机械设备就在帐篷旁边施工。轰隆的机械声中,轮班的官兵酣然入睡……

  27日,天气异常炎热,官兵每人只配发两瓶矿泉水,就是这样,他们创造了日开挖土石方2万方的纪录!

  28日夜,唐家山下起大雨,滑坡的山体上大量滚石,不时出现大面积滑坡……

  6月1日凌晨,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导流明渠,纵卧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上。

  6日,为了加快导流明渠的泄流速度,已经撤离坝体的水电三总队官兵再次返回。官兵连续奋战4天,在10日成功地解除了堰塞湖对下游的威胁。

  人未解甲,马不离鞍,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又急赴什邡、北川、青川、绵竹等地,向另外18个堰塞湖发起了突击。

  10. 一组专家

  顾祥林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同济抗震救灾百余位专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顾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一个月来为灾区的房屋抗震评估和加固而奔忙着,在顾教授团队的大事记上,清晰地记录着一月来的重要工作:

  5月16日-5月23日

  受建设部委托,李翔博士随同济大学第一批抗震救灾专家组赴四川省广元、苍溪、青川等地进行房屋震后的应急评估。

  5月22日-5月29日

  受建设部委托,顾祥林率同济第二批抗震救灾专家组赴什邡市进行房屋震后的应急评估。主要成员为顾祥林教授(组长)、周德源教授(副组长)、施卫星教授、屈文俊教授、鲁亮副教授和吴善能副教授,一周内,同济大学专家组和当地的技术人员一起对什邡市区内的414幢建筑物(构筑物)、乡镇的141幢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了快速检测与评定,为震后的恢复提供了技术依据。

  6月2日-6月3日

  应都江堰市规划和建设局的邀请,李翔博士和陈涛博士赴都江堰市讨论房屋震后的详细检测评估和维修加固事宜。

  6月7日-6月8日

  应四川省绵阳市当地一房地产开发商的邀请,顾祥林教授和林峰博士赴四川省绵阳市讨论房屋震后的详细检测评估和维修加固事宜。

  6月9日-现在

  李翔博士和陈涛博士率研究团队中的其他7名技术人员赴四川省都江堰市进行房屋震后的详细检测评估和维修加固,帮助当地重点恢复幸福大道两边的商住建筑的功能。

  应都江堰市规划和建设局的邀请,顾祥林教授的研究团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对都江堰市在地震中遭受中等或轻微损坏的建筑进行详细检测评定和维修加固。“这是我们研究团队和我本人从业以来所接受到的最神圣的工作。”顾教授说。

  此次震后重建中,同济大学的百余位专家教授先后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发挥专长,提供救死扶伤、地震灾评、房屋应急评估、安置规划等专业志愿服务。截至昨天, 同济大学一共派出123位专家,已回沪91人,还有32人仍然留在抗灾前线。

  “去灾区就拼命工作”是同济大学专家组的共同心声。当地人对他们的评价是:“同济大学专家就是不一样!”5月23日,领队之一的周德源教授首先提出住进震损宾馆,为当地群众做榜样。5月27日晚,晚饭刚吃了几口,顾祥林教授接到求救电话,当日余震使得某水泥厂料仓又发生大的位移,顾祥林马上放下碗筷奔赴郊区,重申要求厂方卸下4000多吨的熟料。屈文俊教授是此行年龄最长的,爬上爬下很辛苦,脚底板磨出了2平方厘米的水泡,但他轻伤不下火线,哼哼几声后就立即投入战斗。施卫星教授每天带上自行研制的很重的测振仪在现场收集大量数据,用“数据”说话,从房屋主振频率值快速给出评估结果,同时找出什邡市房屋动力特性的统计规律,他白天现场工作,晚上开足仪器测量余震。吴善能副教授除了每天的现场工作外,晚上还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整理当天的检测结果,很辛苦。什邡市建设局局长文光斗提到同济大学专家时,用到“很厉害”三字。

  一个月来,在灾区经历的点点滴滴让顾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止一次地被感动着。在顾祥林教授的同事鲁亮副教授记录的灾区感想的文字中,这样的感动在字里行间跳跃着:“‘重建美好家园’是灾区人民强大工作动力。我们到达什邡市时,建设局机关人员已满负荷工作了10天,但他们依旧拼命工作,我们一致认为他们是同济专家学习的榜样。张晓峰副局长统筹检测评估事宜,照顾方方面面。和我在一组的除了成都市派出的专家外,天天相处的就是安质检站的冯坤强站长和城建档案馆的房明春同志,他们既乐观又卖力,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们为了减轻我们的工作强度,召集他们十几岁的孩子(在校学生)作为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帮我们爬楼,敲开一户又一户居民的大门。”

  作为从事建筑结构方面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专家,顾祥林教授总结了在地震现场的工作,得出了四条经验: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建筑物能经受地震的考验并能保证“大震不倒”;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决定多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大开间的学校建筑尤为重要;小的细节不处理好,可能会带来大的灾难,管理注重细节,工程更应该注重细节;只要设计可靠、构造合理,在地震区仍然可以使用砌体结构。

  灾后重建是一条相当漫长又艰巨的道路,顾教授提出了四大建议:对地震设防区的学校、医院、大型公用建筑及重要设施进行检测评定,达不到要求者应进行抗震加固;对农民自建住宅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或强制要求其执行抗震设防标准,由此引起的附加费用,国家可考虑作部分补贴;地震设防区新建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相关的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完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验收体系;加强有关建筑结构牢固性课题的研究和相关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