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0:24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林生菊

  要让“蝴蝶效应”发生在合肥,这只引发效应的“蝴蝶”也许是某所大学一项发明的问世,也许是某个企业一项专利 的诞生。而政府,就是龙卷风的培育者。

  距离2004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安徽省合肥市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已逾3年。随着外界对合肥的关 注日益增多,合肥试点市的建设也逐渐揭开了面纱。

  创新机制做保障

  合肥被批准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有资本的。

  撇开众所周知的31位两院院士、4个国家大工程、51所高校以及200多个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不说,合肥曾诞 生过多少第一?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具有三个地理光学微机械手的纳米镊装置、中国第一台空调、第一辆微型汽车、第 一台微型机算机、第一个国产基因工程重组а-2Ь干扰素、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雷达、第一块雷达专用芯片等等。

  这些第一,足以显示合肥傲人的科技创新意识,然而这些技术发明几乎无一在合肥形成产业,又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因此合肥积极争取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国家之所以批准,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希望能利用合肥现有的科教优势,探索出一条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为中部乃至全国区域创新发挥示范作用。

  好思路必然要一个好体制作保障。

  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专门商讨安徽和合肥的创新工作。原国务委员陈至立曾 多次到合肥指导试点市建设进程。合肥市委、市政府调整和充实了合肥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领导小组,并成立试点市工作 办公室,把《试点市工作方案》确立的任务分解到市属25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全力支持试点市建设 的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一批支持试点市建设的政策。包括《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 金管理办法》、《合肥市项目投资风险补偿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每年由市财政拿出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3.5亿元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支持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逐步形成包括人才激励、科技资源共享、促进企业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等完善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

  近年来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中,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达70%。形成了六种成果产业化模式,分别是: 共建研究中心、合作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契约型研究合作、高校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直接产业化 和科研人员创办企业。

  整合“产学研政资介”

  2007年12月29日,占地2万平米的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中心立足合肥、服务全省、对接长 三角,任务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公共服务、投融资公共服务、科技创 业服务、专利技术服务7大平台。

  这个中心,“目的是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定位其实还是中介,是政府与各类创新要素之间的桥梁。”合肥市科技局局 长王节形象地打了个比喻,“就是要把科技成果做成股票这样的媒介,把中心做成证券交易中心这样的地方。”

  科技中介服务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在美国硅谷,到处都活跃着为人力资源服务的猎头公司、为创新企 业提供风险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服务机构、为创新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服务的咨询服务机构、各类财务、法律服务机构,中介服 务体系与风险投资、创新文化一起构成了硅谷成功的三大核心因素。

  显然,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借鉴了硅谷成功的经验。这个平台就是要构建这样的氛围,整合“产学研政资介” 六大要素,让更多科技人员将其成果进入这个平台,最终产业化。

  成果只有与产业相遇,才能碰撞出更美的火花。合肥工业大学有个提法——“论文写到产品上,科研做到工程上,成 果转化到企业”,将科研导向于成果的实用性与产业化特征。在合肥,有能力将成果产业化的教授及科研人员已经越来越多。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企业。而政府的作用,“就是跳出创新抓创新,”王节说,“努力为科技创新企业做好服务 工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在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联系16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试点企业建设。同时还有一批科技特派服 务员设置在首批35家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中,专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及时解难,王节就是一家企业的特派员。另外,市科 技局与各县区科技园区对口服务,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落实有关政策。

  制造蝴蝶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已构成合肥市产业特征,但是仍没有产生全国知名的大企业,也缺少大产业。“所以今后的几年,培育 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使其尽快做强做大,成了试点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王节介绍。合肥市已相继引进了芯硕半导体, 捷敏电子、杰事杰新材料、易能生物(上海大盛投资)等多家高技术企业。

  目前,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450家,去年新增70多家,其中国家级15家。截至2007年底,合肥总 共13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根据计划,未来2至3年还将新增20家上市企业。

  在自主创新的推动下,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达820亿元,比上 年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6亿元,占全市GDP17.69%,这个数据,在华东和中部地区名列第一。 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78.1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3%,首次占据全市工业半壁江山,成为 主导性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

  对传统产业,例如汽车、家电等制造业,合肥市提出“制造与创造两翼齐飞”的策略,并出台政策鼓励其留住人才, 提高研发力量,用高新技术来提升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薄熙来有过一个著名的“等式”:一亿件中国产的衬衫才能换回一 架波音飞机。对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市来说,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已是必然。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曾指出:“安徽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创新。”现在,安徽省正在申报以合肥为中心的国家科 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是,“不管批不批,一定要坚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随着重视程度的增加,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 也越来越高,目前,全社会的R&D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按照国际惯例,2%是“创新驱动”的标志之一。

  一只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要让“ 蝴蝶效应”发生在合肥,这只引发效应的“蝴蝶”也许是某所大学一项发明的问世,也许是某个企业一项专利的诞生。而政府 ,就是龙卷风的培育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