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营之鹤城范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15:59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盛学友

  本文背景:翱翔于扎龙自然保护区蔚蓝天空的丹顶鹤,让齐齐哈尔闻名世界,也给齐齐哈尔带来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鹤城。

  齐齐哈尔方圆4.24万平方公里,耕地3058万亩,总人口567.8万,农业人口425.1万,其中劳动力171万。

  2002年,齐齐哈尔土地流转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5.2%,到了2007年,流转达到了272762户,占农户总数的31.8%,流转面积5293158亩,占家庭承包耕地的21.1%。

  经过多年实践,齐齐哈尔总结出7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联合经营”、“大户经营”、“企业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家庭农场经营”、“集体经营”、“场县共建经营”。齐齐哈尔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化经营,也得到了新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土地经营权流转,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齐齐哈尔2007年转移劳动力90万人,劳务收入40.5亿元,分别比2002年提高3.3倍和4倍。

  同时,土地经营权流转,也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机械化、标准化的作业水平。2007年,齐齐哈尔虽然遇到了罕见旱灾,但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了108亿斤,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792元,比2006年增长6%。

  在这些变化着的数字背后,是农民轻松愉悦的欢乐生活。

  农机合作社,富了一个村

  2003年,新兴村成为全省18个农村合作社试点村之一,获得了省政府无偿投入的价值1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

  村支书宋金贵和班子作出决定,并征得全村97%的村民同意,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把省里无偿投入的100万元大型农机具,分解成股份划分给农民,村民作为股东,按每亩地交3元钱。然后,根据当时价格,村民以每亩160元的价格,将1.3万亩耕地转包给村集体经营。

  对这些耕地连片作业后,消除了户与户之间作为地界的“堑沟”1800条,村会计马文芳介绍,“仅这一项,就新增土地600多亩,当年增收20多万元”。

  新兴村当年实现纯利润24万元,股份从原来每股3元增长为4.3元,农民耕地租金,也从开始每亩160元逐年递增。

  土地规模经营,也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马文芳对每年收入账目十分清楚,“养殖业470元~520万元、建筑业110元~120万元、运输业50元~70万元”。

  马文芳还说,从2002年到200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840元、3870元、4260元、5360元、5870元、6120元;从2004年至2007年,村集体利润分别为:139.2万元、143万元、133万元(粮食卖早了)、197万元。

  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村容村貌也变了。

  2007年,投资修建标准化水泥路11条、共13公里,路两旁全部绿化,栽上了银中杨;居民别墅式小洋楼7栋,每栋造价16万元,“村民每户只需交6万元”,对新建砖房村民,每户资助5000元;2006年修建了34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所,购置了20万元的医疗器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村里承担全部学费,对考上大学的奖励2000元;免除所有村民水费,农民100%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给每户村民买了家庭财产保险,“还为外出打工的村民,买了人身意外险”。

  2003年以来,新兴村被评为省劳动模范集体、省级文明村,宋金贵被评为市人大代表、省劳模、全国劳模,“还被选为2008奥运会火炬手呢”,讲起这些,马文芳一脸的自豪。

  宋金贵还有一个打算,建立良种繁育区、高产公关区,“进行区域化管理”;在一两年内,建立立村型企业和大型养殖区,“对下岗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安置”。

  刘立军和他的惠民合作社

  小家小户分散经营,形成的“小而全”和种“花花田”的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机械和科技的使用、推广,导致土地严重板结、产出率低下,刘立军告诉记者,“农业增产难,农民增收难”。

  有一天,刘立军等13户村民一起聊天,大家七嘴八舌地谈到“可否一起种地”的问题,刘立军觉得,成立合作社挺好,几个人一拍即合,经过反复讨论后,向有关领导汇报,“得到认可和大力支持”。

  2008年1月10日,惠民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在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正式在依安县新兴乡爱民村宣告成立。经全体社员选举,村委会主任刘立军担任合作社董事长。

  合作社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相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架构,采取股份合作形式,以100元为一股(每人最多不超过200股),吸纳农户入股,社员土地以转包经营权的方式流转到合作社,重新整合土地和人、财、物等资源。

  合作社成立时,包括刘立军在内的13户45位村民入股。2008年4月10日,本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有45户150位村民入股,5月16日,本刊记者写稿时,共有65户180位村民入股。刘立军介绍,入股的现金,“已达到120多万元”,通过社员土地入股、承租本村土地、到外地租赁土地等方式,整合并经营土地7200亩,“我们对这些土地实行四区轮作、规模经营,落实甜菜2200亩、马铃薯1200亩、大豆3000亩、玉米及杂粮作物800亩”。

  合作社从成立之初,便显现出顽强生命力,也引来更多资助,“省财政厅给了我们一台大型机车,县扶贫办为我们注入了15万元互助资金”。

  刘立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合作社今年还计划养殖5000只大鹅、30头奶牛,成立施工队……开辟多种就业渠道,“目前,3000多只大鹅已到位,富余劳动力,已全部转移和安置”。

  农业公司的订单农业

  碾子山区幅员面积357平方公里,总人口8.4万人,农村人口25135人,农村劳动力14790人,有9个行政村、59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4.5万亩,可耕地面积11.7万亩。

  虽然地处丘陵地带,不利于农业发展,耕地也较少,但碾子山却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麦饭石之乡”。麦饭石是当地发掘的一种矿产资源,含有大量对人有益的微量元素,利用这种矿产资源种植的玉米、水稻、谷子等作物,和麦饭石一样,也热销全国各地。

  区长崔凤臣告诉本刊记者,人少好管理,地少好耕作,为此选择兴华村作为试点,成立了兴华村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业公司),依托公司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崔凤臣介绍,碾子山区利用“中国麦饭石之乡”的品牌、雅鲁河沿岸耕地自流灌溉的优势,积极打造麦饭石无公害系列米等农产品品牌,“依托农业公司,发展订单农业”。

  兴华村有耕地19023亩,人口3240人,劳动力1700人。几年来,该村转移劳动力900多人。“通过劳动力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崔凤臣说。

  2008年4月2日,农业公司成立,村支书何立成当选为董事长。

  农业公司的运作模式是,村民以地入股或者转包给公司,100元一股,根据地力不同,每亩地租金从50元到100元价格不等,如以地入股,则可按租金折合成股份。通过这两种方式,整合了92户280位村民土地2000亩。

  “这些土地,集约耕种,规模经营”,何立成告诉本刊记者,利用国家投入和区里匹配的资金,在兴华村钱沟屯麦饭石小米种植基地打了10眼机电井,保证了旱涝保收;区水务局又无偿给了两套价值15万元的移动式喷灌,再加上今年4月购买的福田雷沃904型灭茬旋耕多用机及其配套农机具,保证了机械化作业,“具备了这些生产条件,我们不仅稳产,还能增产”。

  根据已签订的订单,对这2000亩土地种植作物进行规划,分别种植200亩麦饭石谷子、500亩青贮饲料、1300亩玉米。其中,和齐市屯哥米业签订了200亩麦饭石谷子订单,和碾子山区青贮公司签订500亩青贮饲料订单;使用“吉单519”和“齐山809”高产品种,种植玉米1300亩,“这些玉米,将来上市场销售”。

  集约耕种,规模经营,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解放了劳动力,何立成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劳动力种地30亩计算,一个劳动力外出打工,每年挣1.5万元,相当于30亩地可创收1.5万元;玉米每亩可增收200元,谷子每亩可增收500元,青贮饲料每亩可增收100元,这些加起来,今年可增收41万元,加上劳务收入的100万元,“就是140多万元”。

  以农业公司为依托,对土地规模经营,不仅可以引来大订单,而且全村7户孤寡老人的140亩地,都转包给了公司,“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养殖业也是订单服务”,何立成介绍,他们正在组建养殖场,占地3万平方米。养殖场建在刘家沟西侧一公里处,“出屯养殖可避免环境污染”。

  养殖场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饲养、统一销售,“农业公司负责订单销售”。养殖场由养猪场和养牛场组成。现在已有40户村民,自发到养殖场修建猪舍,“计划今年出栏6000头生猪”,农业公司订单“主要来自金锣集团等大型屠宰企业”。

  如果种植业销售不好,就自销给养殖场,“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效益”。反之,养殖场的猪、牛粪便,可以上到地里,以这种“自产”有机肥增加地力,“不排除将来利用这种循环,建立一个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

  “不仅可以增加农业附加值,还能引来更大更多的订单”,何立成说,“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订单”。

  崔凤臣告诉本刊记者,兴华村试点成功后,将推广整村、整组流转的集体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流转范围,实现大规模集中经营,畜牧业由大户牵头,村民入股,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实施科学规模养殖,“更好地依托农业公司,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