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北京报道
“现在的运动员胜利了可以披国旗、延长跑或者痛哭流涕,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表现出来就 被认为是骄傲,到了休息室才能把包一扔,‘嗷嗷’吼两声”
“体育能表现出综合国力。”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一幢六层写字楼的办公室里,楼云坐在老板椅上,穿一件白色T恤, 脚上一双红色运动鞋。
他眼前的办公桌有些杂乱,散放着书和文件,桌上有两盒名片,两种制式——一种上书繁体的“楼云”,头衔是“中 国首位蝉联奥运冠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解放军一等军功章获得者”、“全国十大 杰出青年”;另一种是简体的“楼云”,职务是北京楼云文体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办公室外面的大开间里,十几名员工正在电脑前工作。
“体育有时需要很多高科技的辅助。”楼云回想自己20多年前的运动员生涯,这样感慨道。
当年他们一天八九个小时的训练效果,现在可能只需要花一半的时间。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初, 国家体操队只有一台摄像机,录动作看回放要排队,而现在人手一台摄像机早已不是问题。
此外,营养、医疗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也有很大帮助。
“我们那时候判‘死刑’的伤病,现在可能算不了什么,比如那时候肌肉拉伤只能按摩或推拿,慢慢疗养,现在有很 多先进仪器进行检测,到底伤到什么程度,就能知道你下一步的计划怎么排。比如刘翔现在大腿肌肉拉伤,一个医疗小组马上 就能会诊诊断。”
“这些都需要综合国力的支撑。”楼云这样总结。
谈话中,老板椅上的楼云并没有正襟危坐,而是不时在椅子上转动身体。中间有电话打进来,他接听时,还做了个无 奈的鬼脸。
让体育回归本质
楼云把自己看作“一个曾经为国争得荣誉的老体育工作者”。
2008年8月初,楼云将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08奥运·冠军论坛”,他提前拟好的发言稿上写着:“让 体育回归到本质,我把2008年奥运会当成发展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机会,让它成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的一种快乐。”
从2007年开始,楼云着手组织啦啦操比赛,通过体操舞蹈等动作,在全国青少年中选拔优秀者,参加北京奥运会 现场表演。“奥运会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利,应该让更多的人去参与,获得快乐和享受。”
除了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楼云也希望能给竞技体育带来更多的选择余地。“现在专业体育运动员已经形成倒三角了 ,下面体校招不到学生,因为很多人认为体育很苦很累,又容易受伤,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这个行业。其实真正的体育观念 是,体育是一种游戏,参加体育的同时也在健身,有健身的基础才能从中挖掘出更好的运动员苗子。”
他希望能借北京奥运会的机会促进这种认识。
自己补贴2000元,就成万元户啦
楼云有时这样介绍自己:我是楼云,高楼的楼,白云的云。或许父母希望我长得高大,飘逸,很可惜,天不遂人愿, 我长得矮小粗短。
身高1.58米的楼云,在国家队训练时,曾有前辈建议他去旁边的举重队。
8岁时楼云被送进体校,不到一年就跑回了家。因为每天要训练再训练,倒立一靠就是三分钟,不过关还得接着靠。 10岁他进入了浙江省体操队,虽然多次获得全国少年体操比赛的冠军,可省体工队一直没有选他,因为“像我这样的五短身 材教练根本看不上”。
1977年,国家体操队第一次派教练到业余体校看比赛选队员,楼云在全国少年体操比赛中再次夺冠,成为唯一被 国家体操集训队特招的业余队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他获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拿到第二块奥运金牌退役,16年职业 运动员生涯,楼云共获得86枚金牌。“跳马王”的名号绝非浪得。
“现在老百姓对多一块金牌少一块金牌不像我们那时那么在意,可能更关注奥运会的各种细节,中华文化怎么体现, 外国对中国什么看法,志愿者怎么表现。”楼云说。
而这些跟1984年反差太大了。
洛杉矶奥运会后,全美的华侨华人,不管是内地的还是港台的,纷纷自发到洛杉矶聚会。当冠军们走进会场时,有的 老华侨竟热泪盈眶地跪下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们在美国几十年了,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美国人对着中国的国 旗,听中国的国歌,我们想都不敢想。”
“给我们多大的物质奖励都换不来这种享受,闯后面的人生道路,完全是凭着这种荣誉的鼓舞。”楼云说。
至今,在美国居住多年的楼云持有绿卡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根本连想都不想”。
1984年,楼云获得奥运冠军后的唯一一笔来自国家的物质奖励,是8000元。“自己补贴2000元,就成万 元户啦!”
1988年获得汉城奥运会金牌后的奖金是2万元。
那时,他们不能拍广告,不能自由活动,从小受的教育是“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甚至在赛场上,他们的表情举止 都不能随便。
“现在的运动员胜利了可以披国旗、延长跑或者痛哭流涕,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表现出来就 被认为是骄傲。到了休息室才能把包一扔,‘嗷嗷’吼两声。”
1988年,中国代表团“兵败汉城”,只拿了5块金牌,“体操王子”李宁在出现重大失误时仍旧保持了笑容,引 来观众骂声一片。“其实,他那时候的笑要比哭难得多。但是我们受的教育是‘败不馁’,我们要保持这样的形象。”谈起李 宁当年,楼云满含同情。
除了奥运冠军的王牌,我只是个运动员
汉城奥运会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楼云退役,虽然整个国家体操队只有他拿了一块金牌。“我夹在里面,感觉很灰暗, 老百姓骂得很厉害,我们都有阴影了,对体操有厌恶感,连体操房都不愿意进去。”
一批体操队运动员集体退役。“我们那一批没有一个留下来当教练的。”
退役后第一年,因为仍有国家发的工资,楼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还是经常打球啊,玩啊,还是那个圈子,很迷 茫”。
同时退役的李宁,被健力宝重用,之后他很快开始创建“李宁牌”。
“我们参加比赛,感触非常深,赞助都是国外的服装,国内品牌与国外的款式和舒适度没办法比。我们就想什么时候 能穿着自己的服装去参加比赛。”楼云说。
受李宁的感染,1989年,25岁的楼云到东莞的“通达制衣”即阿迪达斯中国总代理公司任职。他的职位是总经 理助理,负责公关和宣传,由董事长直接领导。
董事长把楼云的“奥运冠军”身份发挥得淋漓尽致,专门让他去处理一些其他人处理不了的事情。出口配额,只要他 出面,没有一次碰壁。
公司也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年薪60万元。而这距离他对“万元户”的憧憬,不过5年。
虽说是下海,生活却还是原来的圈子,楼云觉得自己并未渗透到企业中去。“非常豪华的办公室,我坐在那里,却不 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了解生产程序,不了解企业管理,稀里糊涂地工作,却得到了不错的收入。”
1992年,董事长去世,他离职和几个朋友创办了自己的体育用品公司。
“可能是刚开始走得太顺了,有点头脑发热,以为做生意很简单。”楼云说。
结果因为不了解“直销”和“代销”的区别,中了一家企业的合同陷阱,输了官司的他赔给对方50万元。
“那时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别人跟你合作是考虑你能带来什么。但是我除了手里有一个奥运冠军的王牌,只 是个运动员。”楼云说。
那三年,是楼云心情最糟的时光,“看谁都像骗子,对自己都有点失去信心了,好像自己是没用的人。”
1995年底,他决定移民美国。
房地产新星
当时美国有很多俱乐部、大学,打算聘请楼云当教练。但是他却“感觉好像是到了养老的地方”。他很不甘心。
在美国的几年时间里,他基本上没有固定工作,只是到处看看,同时静下心来思考。
“退役后没在社会上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任何地方都好像高人一等。我是世界冠军,这个光环甚至给我的人生发展带 来负面作用。进入一个新行业,还要从零开始。”
想明白这个问题,楼云打算赶紧回国。
此时,他在美国遇到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当时北京的房地产行业正如火如荼,楼盘开发时兴主题模式,这个朋友想 开发一个运动主题的楼盘,问楼云有没有兴趣。闲聊中,楼云忽然来了灵感。
他从1981年开始参加比赛,认识很多国外的运动员朋友,对于运动的社区氛围很熟悉。两人一拍即合,这一次, 比起几年前在东莞,楼云特别有信心。
开始他只做形象代言,但这次他吸取教训,自己从最基层了解,人家去跑电跑水,去现场施工,他都跟着,学开发, 学包装,学策划,学卖楼。
后来,董事长让他做总经理。
2003年,楼云做的“荣丰2008”运动社区亮相。这是北京第一家运动主题的社区,被评为当年北京十大“明 星楼盘”,楼云也因此被称为“房地产新星”。
楼云和朋友的房地产合作项目结束了。他开始独立操作楼云置业有限公司。
2007年开始,楼云创办了楼云文体发展有限公司。因为“在其他行业专长不能发挥,还是文体是自己最感兴趣的 ”。
楼云说,他到现在才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他觉得体育市场化是必经之路,“我们那时候什么都是国家花钱,如果中国的体育体制以后改变的话,也会走这样的 路。”
楼云说他生长的年代是“穷武富文”,有钱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书,穷人家的孩子才去学体育。而现在正好相反 ,要从事体育运动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国家国力增强,经济发展了,就会更重视体育健身。 ”
当年和楼云一起进入国家少年队集训的,后来只有他一个拿了冠军。“甚至比我练得更苦的,都没有出来。”
44岁的楼云坚信,自己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