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对真正“强种强身”的强者,“能比”当然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对“比什么”“怎样比”的规则制定有话语权,推动体育和奥林匹克更多地复归拼搏、参与的本义,复归挑战自我、追求和平的普世价值
“我能比呀!”---奥林匹克这个迷人的“洋词”,在今天的中国几乎童叟皆知,而在百年前“奥风”东渐之初,国人给出的最早译名却是这四个普通汉字。
译名传神更传心声,在中国早期翻译史上不是孤例。奥林匹克传入中国,正逢国贫民弱被讥为“东亚病夫”之时。“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竞技体育一开始就注定了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影相随。“我能比呀”表达了一个民族不平则鸣的呐喊。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一届奥运会?”整整一百年前的1908年,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发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
这位实践体育教育理念的南开之父深刻地意识到:“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中国之国土、天产,无一不及外人,所以不如人者,只有人的陶铸”。后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也曾痛陈:“我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
强健我国民,陶铸我国人,屈辱的近代史,让竞技体育和现代奥林匹克在中国自然地被赋予了振兴我民族的使命感和符号意义。
第一部
金牌上的中国
金牌时代由此开始
这个光环甚至给我的人生发展带来负面作用,进入一个新行业,还要从零开始
李宁强调,“我现在是一个商人”
当时觉得许海峰得了金牌没什么,因为我第二天也会得
如果整天逼他们拿冠军、拿金牌,可能他们一个都拿不到
以前我是把体育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现在把体育和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
如果不是在中国,也看不出奥运金牌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四位冠军的生活走向不同的方向
我们和冠军就差一个台阶,一迈腿就可能上去
第二部
老外的“中国指南”
美国有9个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而中国有160个这样的城市
1937年有《四亿消费者》,2006年有《十亿消费者》
第三部
奥运走笔
即使历史上,说咱们病夫的也是少数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必须回去
看体育赛事和健身,是两回事
人们太激动了,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
感恩2008北京奥运,促成我尽了一次孝道
我记住了那些不可复制的美丽
排球比赛是可以把人看得涕泪涟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