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镜头,官员如何说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6日15:44  《决策》杂志

  ——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王石泉博士访谈

  -本刊记者 杨 敏

  技巧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是真诚、负责,这能从一个人在镜头前的神态、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上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价值,其后才是技巧。没有价值只有技巧,会是油腔滑调,给人作秀的感觉。

  车行至浦东前程路99号。一座具有现代感的红色建筑印入眼帘,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到了。

  记者此行是奔着中浦院一门课程而来,2005年3月学院成立以来,教学实验中心开发的“公共行政和媒体关系”情景模拟课程,一直是该院需求量最大的课程之一。

  当你面对电视镜头时,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最合适?当你发表演说时,什么样的手势会让你更有魅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上,你如何回答媒体提问?作为市长,怎样在招商推介会上向外商推销你的城市——

  这些媒体沟通技巧,在中浦院都将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模拟,使得官员们在“真枪实弹”中得到辅导与训练。

  “不愿说、不敢说与不会说”

  《决策》:实验中心3年来开发的这一课程,培训了近万名官员,教学中您有没有发现官员在媒体沟通技巧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王石泉: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说得非常好,他说中国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有三个问题:第一是不愿说;第二是不敢说;第三是不会说。

  “不愿说”是我们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低调和内敛,不说或者少说显得深沉,不像西方文化那样开放。但是在资讯时代,官员过于内敛反而不利于传播,不懂得传播就很吃亏,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资讯时代受到了威胁。

  “不敢说”是因为媒体的杀伤力大,官员怕说错了给单位惹祸,给自己惹祸,而我们恰恰没有允许说错话的宽容氛围,从规避风险来说,官员面对媒体选择沉默也是迫不得已。

  “不会说”是最严重的问题。在一些场合我注意到,很多领导干部不懂受众心理,自己作为一个传播者,从不考虑传播效果。领导跟群众讲话和跟干部讲话是同一套话语体系,不懂得对受众进行分类。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不一样,你给干部讲话是小众传播,大众传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大众的心理,抓住公共性,不能讲“三个五、四个八”之类套话,老百姓最关心自己的诉求能不能得到解决,官员通过电视与老百姓沟通,就要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与生存状态紧密相关的话题,不要讲虚话、套话。一句话,就是传播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决策》: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与我们的传媒环境有没有关系?

  王石泉:西方官员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传媒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他们一直都是在媒体的“枪林弹雨”中成长的。而中国的官员是在保护伞下,领导干部都是在温室里成长,只有当综合的传播环境开放以后,他们才能得到足够的锻炼,练习多了自然就愿说、敢说、会说了。

  “媒体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它是你的挑战者”

  《决策》:从官媒关系来看,很多基层官员还是抱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心态,官员与媒体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王石泉:赵启正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媒体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既不是上级,也不是下级;它是你的挑战者。我觉得这是对官媒关系一个非常精准的描述。

  我们的课程叫《公共行政和媒体关系》,这个课程首要的任务是要推进和谐良好的官媒关系,这3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引导官员要重视和媒体的关系,尊重媒体、尊重记者、开放信息。

  《决策》:媒体沟通情境模拟课程是中浦院的“招牌菜”,你们有没有尝试让官员改变对媒体的态度,面对媒体愿意张嘴说话?

  王石泉:在大部分官员看来,信息在我手里,我想给媒体就给媒体,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曾经在市长班的课堂上模拟过一个危机传播的情境,让市长们扮演记者,提出刚性任务,要求第一时间拿到新闻。

  课上我设计了两个传播环境,一个是封闭的传播环境,官方对媒体封锁新闻,拒绝采访,结果做出来的新闻不是“据说”就是道听途说;但是在另一个开放的传播环境,“市长记者”从正式的新闻发布会渠道获得信息,做出来的新闻就客观很多。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能提供权威信息,那么媒体得到的全部都是二手、三手信息,小道消息满天飞。说到底,官员还是不懂得媒介规律,媒体有一个刚性原则,类似突发事件媒体必须报道,而在得不到信息源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到处采访事件相关人,最后得到一些二三手的信息,但这也算是新闻。

  与其这样,还不如信息公开,反正是捂不住的。公开信息只会对政府有利,封闭消息只能造成谣言满天飞,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在课堂上多次模拟过这样的案例,很多领导干部在模拟实验后大有感触,认识到了张口说话的好处,矫正了以往对媒体的抵触情绪。

  官员的媒体沟通技巧需要辅导和训练

  《决策》:实验中心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王石泉:模拟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模拟参加人大会议分组讨论、模拟电视访谈、模拟外事会见……

  东方卫视的新闻评论员骆新和上海电视台《往事》的节目主持人刘凝经常来我们模拟教学现场,他们充当记者,专门给官员们提问题,而且都是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他们在模拟教学现场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官员反应做出及时点评。这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会让官员们有所收获。

  《决策》:很多学员认为新闻发布会情景模拟教学很有“实战性”,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王石泉:就拿我们模拟过的一次新闻发布会来说,是地级市的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学员们坐在模拟演播室,分别扮作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省环保局局长、市长和化工厂厂长组成新闻发言人阵容,摄像机对着他们,官员能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在镜头前的表现。我们请来东方卫视的记者,他们一会以《纽约时报》记者的视角,一会又以塔斯社记者的视角提出问题,官员们答“记者”问,做出“电视直播”效果。“新闻发布会”完毕后,我们再对学员的表现进行点评。

  《决策》:在情景模拟现场,官员面对镜头肯定会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您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给他们?

  王石泉:我认为给官员讲媒体沟通,不能直接讲方法和技巧。无论是电视演讲还是新闻发布会现场,官员只有了解受众之后,才能讲方法和技巧。

  技巧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是真诚、负责,这能从一个人在镜头前的神态、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上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价值,其后才是技巧。没有价值只有技巧,会是油腔滑调,给人作秀的感觉。

  技术层面,在了解受众的情况下,首先是内容的设计,这有几个规律。一是有逻辑的简洁,传播学有30秒定律,电视观众在30秒时间内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换频道了。官员不能只会用内宣语言,“在什么什么领导下”说了一大串还没有进入主题那不行。第二是通俗易懂,大众传播不是小众传播,官员要会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第三要能抓住观众,要懂得运用一些技术的方法吸引住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市长们在招商推荐会上,要学会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影像配合语言,推介效果才好。

  《决策》:7月份,贵阳电视直播4个县区委书记的公推竞岗,重庆也举行了公务员的电视辩论赛,但是,中国基层官员在镜头前的公众形象还很不完善,表现也很青涩,就您的观察有没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石泉:语言很重要,大众传播一定要用普通话,因为全中国人不一定都能听得懂你那个地方的方言,用方言传播效果肯定出问题。举例来说,汶川地震电视直播,地方官员大多讲方言,这个效果不好。

  接下来是行为。眼神是肢体语言的灵魂,是最重要的。电视讲演要学会注视受众,目光有主有次,要学会目光兼顾。但是目光一定不要聚焦,要学会泛看,让大家觉得你在用眼神交流。

  还有手型,做演讲的时候,双手应该有一些手型动作。但是手势中有一个很忌讳的东西不要出现在镜头前,不要用一个手指做动作,介绍别人一般用手掌。另外,会见的时候,双方握手面对镜头一定不要晃动,不然镜头全是虚的。

  当然,官员的镜前形象是一门学问,官员的媒体沟通技巧也需要进行辅导和训练,这都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研究和教学中来。-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官员 选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