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汪名旵 执行/王运宝
写在前面
长丰如何才能“长丰”?
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长丰人花费了长达40年时间。1965年建县时,“长治久安、物阜民丰”的美好寓意,并 没有在随后的日子里给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80万人带来生活上的小康。直到40年后的2005年,长丰县域经济才真正实 现转折。
梳理和分析长丰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就会发现,2001年“路在何方”思想解放大讨论之后确定的“快工强县,融入 合淮”战略,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工业化、城市化二者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才是长丰经济跑得更快,飞得更远的源泉 所在。
今年6月,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视察长丰时说:“长丰在建企业很多、名企落户很多,到处生机蓬勃,发展后劲十足 、势头很好,看到的都是经济增长点,留下的印象是充满希望。不仅有速度,而且有效益,这些情况给人总的概念发展确实不 错,看到了领导班子的魄力、经济发展的潜力、长丰未来发展的魅力”。这个“三力”恰当地描述出长丰县域经济的整体态势 ,所谓“势”者,就是一种前进的力量。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工业经济主导县,再到冲刺安徽省动态十佳县、跻身全省十强县, 长丰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一匹真正的“黑马”。
不久前,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产业链战争”的6+1模式,产业链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强弱与否最根本的因素 。而“长丰路径”的样本意义,就在于成功破解县域经济的“蘑菇效应”与“木桶原理”,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上展现出了 长丰的独特个性,为整个县域经济注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这也正是长丰引人瞩目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轨迹篇]
长丰的“状元路径”
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安徽省十佳县状元;从城市的“边脚”,到县域经济“标本”,“状元长丰”是如何炼成的?
仅仅161天,一朵“草原工业之花”——鄂尔多斯集团在长丰县双凤开发区盛开。相比2005年长丰人创造出的 5个月零22天的“伊利速度”,鄂尔多斯项目建成投产只用了5个月零11天,“长丰新速度”再次刷新记录。
在当下的长丰,“好字优先”、“速度为王”不只是体现在项目建设上,更表现在长丰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上。 在反映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动态的排行榜上,长丰更是飙升40多位,跃居2007年度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动态十佳县首位。
那么,“状元长丰”是如何炼成的?
2001年战略之变
一不沿海、二不沿江、三不沿边,深处中部内陆腹地的长丰,如何才能崛起奋进?
1965年长丰建县,是从寿县、肥西、肥东、定远四县的边缘地带整合而成,被称为“边角料”地区。到1994 年,长丰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多重原因的综合作用,“长丰穷”被放大并广为传播。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如何致富 奔小康?一直萦绕在长丰县干部群众的心头。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合肥市召开专门支持长丰经济发展的“4·23”会议后,长丰县进行了深刻分析,长丰 县委书记聂爱国告诉《决策》:“当时的长丰‘苦在路上、穷在水上、落后在教育上、差在工业上’。”对此,1996年, 长丰县确立了“治水拔穷根、修路开富道、低门槛招商”的工作方针。
经过这些努力,长丰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了一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在1996-1997年,合肥市三县长 丰与肥东、肥西的经济差距并不明显,财政收入都是1个多亿。然而从1998年—2001年,长丰县域经济的差距开始显 现。
从县域经济排名来看,1999年,长丰综合排名安徽省第55位,聂爱国说道:“长丰已经是合肥三县的谷底、全 省的谷底,换句话说,已经没有退路,不能再往后跌了。形势所逼,长丰必须在跌落谷底后进行一次强劲的反弹。”
那么,长丰应该怎么办?
转变从2001年5月25日开始,长丰在全县开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路在何方?”大讨论。整个活动历时 3个多月,最终确定了“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战略,真正开启了长丰的转型之路。聂爱国告诉 《决策》:“在对问题进行全方位‘过筛子’和深度透析基础上,工业第一次在长丰被确立为第一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快工 八字方针:改革、服务、招商、引资。”
长丰县岗集镇的变化,就是长丰战略转变之后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合肥市支持长丰县的“4·23”会议精神,长丰在岗集镇合淮路西南规划建设了“合肥岗 集工业小区”。经过近10年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合肥江淮铸造厂、合肥庐丰机械制造厂、黄山电视机长丰注塑厂 等企业。但由于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一直发展缓慢,工业小区名存实亡。1997年,人、财、物整体合并到岗集镇。
2001年大讨论后,长丰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理念,重点发展南部经济区,从而拉开了岗集镇跨越式发展的序 幕。2002年8月,“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正式成立,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特意亲笔为工业园题名。
从2001年开始,长丰真正开始了崛起之路,不过,此时长丰整体上更多的是一种“蓄势”状态。直到2005年 ,才最终迎来了县域经济的“拐点”。
2005年的拐点
2005年,是长丰建县40周年,从这一年开始,长丰县域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那么,变化的标志是什么?
首先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一、第三产业。从2001年正式提出“快工强县”以来, 经过4年积累,工业第一次占据“头把交椅”。
那为什么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业项目开始显现作用。”长丰县统计局与主管工业的经济委 员会给出了同样的答案。2005年,伊利集团落户双凤开发区,再加上鸿路钢构、海螺水泥、江淮铸造等企业的带动,形成 现代建材、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到2006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4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 08年,二产比重将超过50%,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长丰从传统农业大县到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
县域经济排名上的位次变化同样在2005年出现转折。1999年,长丰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55位,在安徽省6 1个县中名列倒数第7位,同年动态排名第42位。到了“路在何方?”大讨论的2001年,长丰县综合排名第41位、动 态排名第36位,此时的长丰依然处在安徽省县域经济下游水平。当时间推进到2005年,长丰动态排名第2位。从200 5年开始,长丰进入高位运行状态,动态排名2006年全省第4,到2007年更是大步跃升,在安徽省十佳县排名“折桂 ”。
与此同步,在2008年7月公布的合肥市十强镇名单上,长丰县的岗集镇、双墩镇、三十头镇进入十强,其中岗集 镇、双墩镇在合肥三县所有乡镇中高居状元与榜眼之位,长丰经济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长丰速度”
如果用一个词语总结2005年以来长丰的变化,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速度。
数字虽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佐证长丰之变。在统计数据的前后对比中,长丰速度清晰可见。
最主要的速度变化首先是工业。长丰县的工业总产值在2000年只有15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27.5亿元 ,换句话说,5年没有增加15亿元。直到2005年,才终于突破30亿元,达到36.79亿元。相比2004年,一年 时间就增加了近10亿元,速度大大提高。之后,就以每年30亿元的速度递增,2007年突破100亿元、增长58%, 这是2003年以来工业增速连续第5年超过50%以上。同年,长丰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由此带动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从2005年开始每年以20亿元的绝对数在增长,有望在2008年突破100亿元。
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从2000年突破20亿元到2004年突破30亿元,长丰用了5年时间才增加10亿元。 2005年突破40亿元后,以每年增加10亿的速度在递增,2006年突破50亿,而2007年更是比2006年增加 20亿。
作为投资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投资的大小决定了长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2000年,长丰县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5亿元,到2003年突破10亿元,用了4年时间。两年后到2005年突破20亿元之后,就开始提速以倍数增长,20 06年相比2005年增长20亿;2007年相比2006年更是增长了30亿,从而在总量上突破了70亿元。从200 5年—2007年的3年,每年的增速都超过70%。2008年,长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00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上半年,长丰又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工业性投资等,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全部超过50%,长丰再 次向外界生动诠释了“长丰速度”的深层涵义。
“从2001年开始,长丰县域经济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特征是解放细想、转变观念、谋篇布局、寻找 比较优势;2005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加速发展是主要特征。从现在开始,长丰又进入提质扩量的新阶段。”聂爱国总结 道。2005年转折之后,经历2006年—2008年的3年积累,长丰有望在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百亿长丰”,长丰县域经济正在迎来又一个根本性拐点。相比2005年以来主要以速度为特征的增长, 长丰将不再仅仅是收获经济数字,而是实现整体性升级,并最终实现跻身十强县的光荣与梦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聂爱国对《决策》记者总结说:“用速度实现增量,以增量积累总量。到2010年,完 成第一个‘三年倍增、跻身十强’的阶段性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分别达到130亿元和12亿元,实现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贫困县向十强县三大跨越,实现合肥 市县域经济‘三分天下有长丰’。”-
[嬗变篇]
工业化脉冲
长丰县创造出“伊利速度”的背后,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坚定的工业化脚步。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长丰第二产 业比重将超过50%。从2000年农业所占比重为50%到2008年第二产业占50%,长丰县整整用了9年时间。
“伊利速度”
背后的工业化脚步
2006年以来,长丰人总是用“四快”,即决策最快、审批最快、建设最快、投产最快,来形容“伊利速度”。
那么,长丰是如何创造的呢?
2005年,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合肥参加中国青年企业家理事会,与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进行过一次 深入交流,他发现合肥的投资环境不错,便建议该集团的“华东地区项目考察组”在考察武汉、南昌等地之后,再到合肥走一 趟。令伊利人难忘的是,在考察组前脚刚从长丰县双凤开发区考察完返回内蒙古,长丰县的一班人后脚就跟着前来补充介绍长 丰县的优势。长丰人的热情感染了伊利人,他们当即派出一支精干的技术小组来到双凤开发区,进一步细化筹建方案。
2005年7月31日伊利项目正式签约,第二天,长丰县便成立了项目建设协调领导组和注册组、拆迁组、规划组 等18个专项工作小组同步开展工作,对企业围墙外的事实行一个口子办理,所有审批手续只要伊利提供相关资料,由领导组 及工作组全程代办。并且把政府部门召集在一起,并联办公集中为企业办理手续,仅仅用了5个月零22天,伊利项目建成, 打造出“长丰服务”新品牌。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对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说:“合肥伊利公司是伊利集团有史以来前期工 作进展最快、最顺利的一个项目。合肥市高效、务实、开明的作风,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发展平台。”
同样,在合肥专门负责项目建设的合肥伊利乳业公司总经理刘全旺说道:“合肥的工程进度是伊利乳业在国内建设项 目中最快的,没想到合肥的效率一点不比深圳差。”因此,“伊利速度”就被企业和媒体誉为中部地区的“深圳速度”。
对长丰来说,“伊利速度”带来了三大效应:首先是招商引资的宣传效应,聂爱国告诉《决策》:“如同现代企业发 展一样,实现县域突破,必须要有强势的品牌工程。伊利落户,标志着双凤开发区进入到品牌经济运作时代。”二是伊利公司 原奶收购范围覆盖奶牛6万头,带动长丰县养殖业、种植业、包装业、运输业、零售业和农业产业化,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奶 牛产业链;三是对长丰人思想观念的冲击。通过伊利项目,长丰县有关部门真切地体会到,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 只要抓好效能建设,一切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同样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政府也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改变了自身形象。
实际上,“伊利速度”的多重效应,正在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鄂尔多斯落户双凤,就是最新最典型的案例。而长丰 县创造出“伊利速度”的背后,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坚定的工业化脚步。
2001年快工强县的战略转变,标志着长丰工业化的第一步。经过4年力量蓄积之后,从2005年开始,长丰进 入到工业化的新境界。接下来的2006年,被确定为长丰县的“加快工业发展年”,当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40%; 2007年是“工业突破年”,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双百”工程;2008年则是“工业奋进年 ”,即实现工业总产值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50工程”。根据数据统计,2008年将实现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 %。从2000年农业所占比重为50%,到2008年第二产业占50%,长丰县整整用了9年时间。
工业“井喷”
在双凤开发区主干道西侧,耸立着28层楼高的安徽钢结构第一高楼——鸿路大厦,是鸿路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浙江 人商晓波早年来合肥主要卖玻璃钢瓦,经过多年的市场闯荡之后,决定自己投资建厂。2002年,他在双凤开发区租赁16 00平方米的厂房,从零起步,创造出“无中生有”的奇迹,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一个神话:2007年集团产值突破10亿 元,是长丰县第一个产值突破10亿的工业企业,被誉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一匹“黑马”。在2007年浙商大会上,商晓波 荣获浙商创新奖。
鸿路集团只是生长壮大在长丰土地上的浙商企业之一,从2002年皖浙经济合作洽谈会以来,先后有近百家浙商纷 纷投资长丰,其中就包括中国500强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对此,经济界人士分析认为:“在长丰南部土地上,正在崛起以浙 商为主体的经济板块,形成经济意义上的‘小浙江’态势”。
这个经济“小浙江”所在的长丰南部经济区,已形成以省级双凤开发区为龙头,岗集汽配园、双墩工业园、三元产业 园为“两翼”的“一区三园”新格局,是长丰最大的工业载体和县域经济的第一增长极。
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双凤开发区在1993年5月成立,2005年12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省级经济开 发区;2007年1月被安徽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实际上,双凤仅仅是长丰工业“1357”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一条合淮工业走廊;南中北三个工业发展板块; 汽车零部件、现代建材、食品加工、电力电器、服装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双凤开发区、江汽配件园、双墩工业园等七大园区。
按照规划,双凤开发区有望在2009年实现“百亿双凤”。到2012年,另一个增长极——岗集汽车配件园按照 “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工业产值将实现100亿元以上,打造成“中国汽配第一镇”。
岗集汽配园的成功,就在于其准确的定位。很多人对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印象深刻,而作为省会合 肥和华东能源城淮南之间的“城间县”长丰,就精彩扮演了迎接辐射的“配角”。
2002年初,当江汽集团提出在长丰岗集办汽车配件工业园时,长丰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于是,县里果断做出决策:跟进江汽,做好“配角”——汽配园主打配套牌,以汽配产业为重点进行招商,一大批原先在长三 角地区为江汽配套生产的企业,先后进入汽配工业园。万安集团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培锋说道:“岗集镇和双 凤工业区已形成一个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都是冲着江汽的名气来的。”
这种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更让长丰人意想不到。5年来,已引进100多家企业入驻汽配园,总投资70亿 元,初步形成集汽配、汽贸、汽修、汽运为一体的汽配产业集群。
如今,江淮汽配园主要配套江淮汽车系列,同时为昌河、奇瑞、长安、沃尔沃、广州及江西五十铃、厦门及苏州的金 龙客车、河南宇通等汽车主机厂提供配套。园区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安徽省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被媒体称为 “JAC的配件供应巢”、“合肥的萧山”、“安徽的小浙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钱平凡在安徽汽车高峰论坛会上 称赞说:创“日本丰田城”和“大众狼堡”的英明之举,“江汽配件园具备了安徽整车生产、开发少有的依托,是全国布局合 理、论证科学、适宜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基地,它必将成为立足安徽、逐鹿中原、纵横天下的首选园区。”
配角也能出彩,这也许就是奥斯卡设立最佳配角奖的原因所在。
双凤与岗集,无疑是长丰县工业化进程的两个标本。以这两个百亿产业集群为代表,长丰全县工业产值力争在201 2年达到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50户、超10亿元企业达10户、超50亿元 企业达2户。
但仅仅数量上的增加,不是长丰工业“井喷”的实质所在,采访中聂爱国书记总结为“提质扩量”四个字。可以说, 长丰工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积蓄能量、裂变增生两个阶段,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品牌营销时期。伊利、海螺、鄂尔多 斯、鸿路、江淮、朝柴、荣事达、雨润、中粮等品牌企业,才真正代表着长丰县域经济的未来境界。-
[融入篇]
激荡新北城
“庐州北翼、水绿新都”8个字,已成为长丰县最大的营销名片,作为飘落合肥北部的一片银杏叶,新北城的财富故 事将从2008年开始激荡上演。
庐州北翼、水绿新都
“庐州北翼、水绿新都”,这8个意蕴美丽的字,从2005年开始,成为长丰进行区域营销的最大名片出现在世人 面前,并通过多种媒体的扩大宣传,广为传播。在这8个字的背后,是长丰正在全力建设的合肥市北部新城。
“双凤朝阳”,是另一个针对方圆70平方公里北部新城核心区的美妙形容。聂爱国告诉《决策》:“以工业化、城 市化为主导是长丰最大的发展战略,而如何更好的城市化,是摆在长丰面前的首要问题,具体说就是如何按照现代化大城市副 中心的高要求,来建设合肥市的北部组团。”
实际上,建设合肥新北城,正是长丰县“融入合淮、与市俱进”战略决策的最完美体现。
长丰与淮南市背靠背,与合肥市面对面,随着打造省会经济圈,以及建设沿淮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合肥、淮南两大城 市都进入经济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加速发展期。2008年2月,“合淮同城化”第一次正式写进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城间县”的地缘优势,就成为长丰最大的优势。于是,在长丰人眼中,立即展现出一幅精美的画卷——打造“省城北城区 ”。
与此同时,2005年下半年,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正式提出,长丰南下与合肥北上两大发展走向, 在长丰南部经济区“胜利会师”。两者的契合,演奏出长丰“与市俱进”最美妙的一段音符。
继合肥市滨湖新区强力启动之后,北部组团成为合肥市141空间规划中,第一个被批准的城市组团开工建设。20 08年3月,北部新城核心区“井”字形道路正式启动,投资2.6亿元,建设总里程10.6公里。按照“一年打基础、三 年见雏形、八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北部新城核心区的启动区,将在2012年展现在合肥北部双凤湖畔。
城与人的双重改变
“南有滨湖新区、北有北部新城、中含翡翠项链”,合肥市南北呼应格局正在随着北部新城的启动而成型。而对长丰 来说,通过北部组团建设推动长丰的城市化,可以为县域经济扩量提质注入一股可持续的力量,这是长丰“与市俱进”战略带 来的最大效应。
但是,对于长丰来说,建设北部组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聂爱国专门就此撰文认为:“北部组团其建设 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结构转型的城市化过程,不仅要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同时要推进社会结构、思 想观念和群众素质的城市化转型,从一定意义上看,后者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和迫切。”由此,聂爱国告诉《决策》:“长丰 最大的优势是人,而不是‘城’,如果人不改变,就是进了城也没有用,还是发展不起来。”
因此,利用北部组团的建设来完成人的改变,就成为新北城的第二大效应。
在北京城,素有“上风上水上北城”之说,如果把这句话借用过来,在合肥同样适用。而“水”与“绿”则是新北城 的精神内核,所以,合肥市长吴存荣在视察新北城时,将其形容为“五湖连珠”。如今,五湖已成为新北城的最大卖点之一。 正因有“水”作为先天基础,现代化生态型“水绿新都”才能成为现实。
智者乐水。站在财富顶端的“蓝血”一族,从来都是将最迷人的水岸景观揽入自己的生活疆域。只有当一个人拥有纵 览天下的气魄与实力,才能感知水之灵性所带来的优越生活之真谛,合肥新北城将因此而变得与众不同。
正因如此,合肥新北城也不单纯是合肥市城市建成区的地理扩展,新北城将树立一种生态家园的品质,代表一个人的 品格与品味,更代表一个城市的品牌。
驾驭生活的人只选择未来。而身份与财富的象征绝不仅仅是一个人拥有多少金钱,而是这个人选择了一种展现其独特 魅力的生活方式,合肥新北城将会是每一个有身份、有思想、有创意的人都不能错过的上上之选。
“长丰新印象,合肥新北城”。作为飘落合肥北部的一片银杏叶,新北城的财富故事将从2008年开始激荡上演。 -
[访谈篇]
长丰必须选择追赶战略
——中共长丰县委书记聂爱国访谈录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比不发展的问题要好解决的多,所以就要用未来发展的态势来审视长丰。长丰有信心、有能力在2 010年实现进入十强县的目标。
冲破“隔热层”
《决策》:长丰地处大城市周边的区位优势,在战略转变之前也是存在的,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丰并没有像 肥西、肥东那样,展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聂爱国:长丰最大的优势就是处在两个大城市之间,最大的特色就是“城间县”的位置,双城带动就是长丰最大的优 势。但长期以来的贫困,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积贫积弱的发展基础的影响,有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也有合肥整个城市发 展规划的影响。总之,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长丰与市区之间多了一道“隔热层”。而长丰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冲破 “隔热层”。所以,才有了“双向融入、双城带动、与市俱进”的战略决策。
《决策》:应该怎样来冲破?
聂爱国:长丰必须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来承接合肥的辐射。但是接受辐射必须有一个“点”,不能像手电筒一样,一 开始光源发出来的光是很亮的,越远就越散了,所以,长丰接受辐射必须聚集到一个点上,才能够发亮、发热。于是,长丰决 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从最有条件的地区率先突破、从最有潜力的产业率先突破,集全县之力建设南部经济板块。整合 双凤、岗集、双墩等经济园区,握“指”成“拳”,组建长丰县南部经济区工作委员会,把与合肥面对面的南部经济区建成长 丰县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
《决策》:冲破“隔热层”,发展城郊型现代化农业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长丰草莓”的成功崛起,带来了哪些方面 的影响?
聂爱国: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长丰创造出让每一个长丰人扬眉吐气的农业产业化样本——“长丰草莓”。如今,长 丰是全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而且,长丰草莓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在2007年3月,举办了第七届草莓节,在合肥丰乐生 态园举行大型演唱会,中央电视台7套连续报道长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题节目,长丰草莓逐步从销售宣传上升到草莓文化宣 传的模式。在水湖、罗塘、左店“草莓金三角”区域,现有草莓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今年有望突破9万亩,形成草莓种植 、销售、加工一条龙的草莓产业集群。
《决策》:除了草莓产业链,在伊利集团的带动下,奶牛产业链快速壮大,长丰独特的“招商引牛”是如何开展的?
聂爱国:伊利乳业需要至少6万头奶牛提供奶源,市场空间巨大。所以近两年,长丰县坚持宣传推介促动、政府企业 联动、外引内培互动、优质服务引动、依靠科技带动的“五动”方略,实施“万头奶牛开局工程”,扎实推进奶源基地建设, 全县奶牛养殖小区存栏已突破1万头,一举成为安徽省奶牛养殖第二大县。2007年8月,长丰成功举办中国中部地区奶业 发展论坛。2007年,长丰出台了一整套“招商引牛”的优惠政策,明确每年将整合不低于1000万元的财政、扶贫和以 工代赈等项目资金,用于新建奶牛养殖小区的奖补。伊利公司积极响应,明确承诺确保在同等条件下鲜奶收购价高于周边鲜奶 收购企业的收购价格,再每年拿出400万元资金无偿支持新建奶牛养殖小区的配套挤奶设施。招商引牛实现了农民、企业、 政府“三赢”的目标。
《决策》:长丰要冲破“隔热层”,壮大产业链,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有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聂爱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长丰过去之所以落后,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的投 入太少。那么,钱从哪里来?在2001年大讨论的时候,当时就是决心要招商引资,大招商、招大商。同时,长丰是国家级 贫困县,这也是政策优势之一。经过这几年的实践,长丰已经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转变为“干多少事筹多少钱”。今天的 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所以,长丰制定了招商引资、上级投资、银行贷资、市场融资、激活民资的“五资并进”战略 ,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2亿元,增长72.1%,连续3年增速超过70%,2008年的目标是实现“百亿 投资”。同时,整合原有的城投、交投、建投三大公司,组建合肥北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入有效资产,扩大融资规模,“ 四两拨千斤”,2007年融资3亿元。创造优惠条件,建设本地银行,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壮大金融企业,全省首家注册资 本最大的村镇银行在长丰成立。
路在脚下,路在南方,路在六楼
《决策》:在长丰流传一句话:“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南方、路在‘六楼’”。“在南方”就是您刚才讲的南 部经济区,那么“在六楼”如何理解。
聂爱国:六楼是县委组织部。“路在六楼”是深刻理解加快发展,关键在干部,长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了目 标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对乡镇实行千分制考核,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建立县乡干部每周工作安排和工作日志、周记 制度,将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到周、安排到天、责任到人,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凝聚到发展上来。
《决策》:2001年战略转变之后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在大讨论之后,最主要的突破是什么?
聂爱国:最大的一个思想解放就是用市场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利用县外的资源来解决县内的问题。“路在脚下”是 既要合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又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关键是走出去招商引资,所以长丰县委、县政府叫响了“机关围绕基 层转,部门围绕企业转,领导围绕服务转,一切围绕发展转”的招商方针,设立招商联络点,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组建一支队 伍、落实一笔经费、租借一套住房、配备一辆专车。我们认为,招商引资就是要真招、狠招,各级干部都要带头招商,形成全 民招商的氛围,因为在那个时候,有全民招商的必要性。而且,当时很多人对招商还是怀疑的。所以,要在招商的实践中统一 思想,在招商的主战场上培养干部,增强干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跟商人打交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与投资者的感情,也 是让行政干部熟悉市场经济规则,转变思维观念。
《决策》:在招商过程中,长丰县有一个创新性的做法,就是“零线门槛”工程?
聂爱国:“三分招商、七分服务”,环境工程是永不竣工的“生命工程”。“零线门槛”的核心内容是工业项目“零 收费”,凡是新引进的工业企业,项目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实行“零收费”。对一年一度的企业年检,县工商、技术监督 、国税、地税等部门,开展集中预约上门服务,现场解决,一次办结。办结后,由政务中心送证上门,确保企业办事“零上门 ”。县审批的项目一律在1至2个工作日内办结,属市级审批项目,积极帮办,力争在5日内办结。一个项目落地,争取1周 内完成所有相关手续,各环节一律实行“零停留”。
跳起来摘桃子
《决策》: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特别是2005年加速以后,长丰县域经济整体态势如何来形容?
聂爱国:客观上说,经济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从经济发展成果上来看,谋篇布局需要 一个时间,从思想变成行动需要一个过程,行动见到效果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阶段的长丰,跨越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和对外 吸引力正在迅速增强,正处在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快速扩张的工业化为主导阶段;从聚能蓄势进入全面提速的经济快速发展期, 具有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的基本特征。
《决策》:那么,“三年倍增、跻身十强”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是怎样的?
聂爱国:跻身10强县,长丰在2005年谋划“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来了,也是经过了深入分析。按照“三年倍 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10年,也就是未来三年完成第一个“三年倍增、跻身十强”的阶段性 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确保跻身全省十强县。同时按照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要求,进一步提升 量化2012年的目标任务,实施“5228跨越工程”,即2012年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 00亿,财政收入达到20亿,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决策》:与十强县相比,长丰的主要短板是什么?
聂爱国:与十强县比较,主要的短板:一是大工业缺乏,中小企业不多,宁国、肥西、当涂、无为、凤台等县市,都 有支撑力强大的大工业和产业集群;二是长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三是社会事业指标。为什么长丰与强县存在差距, 主要是历史积累太少,所以,长丰必须走追赶跨越之路。
《决策》:对未来长丰县域经济有什么远景?
聂爱国:长丰具有城间县的特有优势,所以从定量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形势演变,在2004年财 政收入2.05亿的基础上,到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10亿,地区生产总值120亿。这个目标是“跳起来摘桃子”。从 长丰近年来的发展态势看,完全有信心在2010年实现“三年倍增、跻身十强”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做全省县域突破新典型,为安徽在中部崛起中作贡献,在合肥“两个率先、勇当先锋”进程中实现县域经济“三分天下有长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