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爱国,而希望国家强大。于是全体国民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强国梦,有实业强国梦,有军事强国梦,有教育强国梦,当然还有体育强国梦……上文提到的张学良将军大概是当时的国人中梦做得最多的人之一,他做军事强国梦,所以做了少帅;他做教育强国梦,所以办了东北大学,自任校长;还做体育强国梦,所以培养刘长春,把他录入东北大学,专门为他举办中、德、日三国田径邀请赛,他还代行中央政府职能,出资让刘长春临危受命,出征美国。
不过,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里所说的,那时的国民政府“仅仅代表最大的富翁,并不代表老百姓,并不把老百姓放在所谓‘国民’之列”。因此有中国在大陆上的第二级跳跃,从民国到人民共和国。这次跳跃在体育上的最伟大成果,就是回答了张伯苓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于1952年派出140人的大型代表团,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
也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当时的中国是“站”起来了,但还没有“壮”起来,所以还要被人害,受人欺负,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因受各方阻挠,到达赫尔辛基时许多比赛项目业已结束,仅有3支球队与芬兰队进行了4场比赛,也就是意思意思。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游比赛,成绩为1分12秒3。整个代表团算是留下了一个成绩,但没有获得一枚奖牌。
另一个遗憾是,有人在国际奥委会里玩弄主权游戏,要让台湾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因为中国大陆当时在联合国没有合法席位。中国对此做出强烈反应,先是主动缺席1956年的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后又于1958年8月19日,由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表声明,中国自即日起断绝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关系。这就是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资格还没有被国际社会,主要是联合国认证,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向奥运会派代表团资格的合法性受到怀疑。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体育问题,与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没有关系,而与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有关系,也就是说和国际政治有关系。对这一点,毛泽东应该是看得很清楚的。当时主导世界秩序的美国打不赢朝鲜战争,特别是后来,深深陷入越南战争泥淖,让它感觉到了中国的力量,再也不能把中国看成小菜一碟;中国与苏联决裂,让它看到了中国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不介入霸权冲突的独立与和平倾向,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返回国际舞台,可以缓和东西方的紧张对峙。
可以这样说,当时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需要,远远大于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需要。所以才出现了毛泽东的表侄孙女、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王海蓉描绘的中美“乒乓外交”那一幕的序幕:
“1971年3月2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日本名古屋,准备参加于28日开始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在日本,美国队提出访华要求。消息传回北京,外交部和国家体委联合起草‘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上交总理,认为目前邀请美国队的机会尚不成熟。4月4日,总理在报告上面批注‘拟同意’后呈报外公(即毛泽东——本文作者注)。
“4月6日,外公圈阅报告,退外交部办理。美国乒乓球队无缘来华似成定局。因为4月7日世乒赛就闭幕了,各国代表团将陆续回国。”
本来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一个传奇故事似乎到此就夭折了,不过,美国球员科恩主动与中国球员庄则栋之间的友好互动,激起国际舆论热烈反应,毛泽东从《参考消息》上看到报道后,4月6日晚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到底是什么东西触动了毛泽东,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决定,现在已不可考。可考的是,美国乒乓球队于1971年4月10日至17日访问中国;可考的是,半年后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除;可考的是,一个月后,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
这就是史称“小球推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美谈。把它当做外国记者的一个噱头这样说说也无妨,但假如把它当做一个严肃的国际政治事件来分析,就本末倒置了。如果没有中国国家实力,特别是核打击力量的增强,如果没有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全球政治中发挥的缓冲作用,如果没有中美两国在遏止苏联扩张野心方面的相互战略需要,那只小小的乒乓球就不可能飞越太平洋。
因此,是大球推动了小球,而不是相反。不过,作为一个象征,1971年4月间在中美两国运动员乒乓球拍子之间弹跳的小球,可以被看作当代中国和平崛起和奥运记忆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