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珠三角到京津:中国城市化的临门一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9日14:35  新周刊

  王志纲眼中的30年城市进化

  口述/王志纲 (城市营销专家、房地产策划人)

  “欧美300年、中国30年”。中国在30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市场化探索,十年的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今天中国城市形态已经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方面,脉络分明、格局出现。

  在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像污染、生态破坏、城市同质化等弊病,就像黄河壶口处,飞流直下三千尺,但携泥裹沙。

  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第一个,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奇迹;第二个,遭遇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第三个,问题出来了:到底中国的城市化该何去何从?

  中国城市的“甲A、甲B、甲C”

  今天的中国可以说分成三种城市,用足球界的话来讲,就是“甲A、甲B、甲C”三个序列。第一个“甲A”从珠三角开始,包括广州、深圳这个双子星座,由它们拉动了珠三角的城市群,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动机,是目前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是目前中国问题最多的地区,也是中国率先遭遇了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新修正的这么一个“茫然区”——它已经撞到墙壁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到了从追求简单的量变到必须追求质变的一个发展阶段。

  我们再来看看长三角。长三角因为后发,比珠三角稍微晚了一点启动,但是它的基础比珠三角好,它的腹地更广阔一点。以上海为龙头,它可以直接共舞长江,上联重庆。长江流域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重镇区域,它一旦崛起,就使珠三角相形见绌。

  上海打造世界级城市,是国家赋予上海的重任。周边的省份对上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同,都是星星跟着月亮走,就是公认这个老大哥,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上海体量大,上海的经济体量不一定超过浙江、江苏;更不是它的人口多,也不是它的面积大,而是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城市化的时代,哪一个城市长得高、哪一个城市辐射半径大,哪一个城市自然是大哥。今天长三角,几十个城市都向上海看齐,由此连带整个区域的规划、城铁、高速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产业甚至居住形态,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生活圈,无一不是以上海为核心来规划的,这是规律。

  上海曾经很幼稚,肉也要吃、汤也要喝,第三产业也要做,第二产业也要干,工业化也要搞,但最后在现实面前碰到大钉子——他们终于知道,上海不让出工业给江浙,上海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万众归心的世界级城市。所以,今天上海终于让出了这条路,让出传统的工业给江浙,然后自己专心于现代服务业,成了全球最吸引人的商务城市。很多全球公司在上海扎堆,很多高端人士在这儿寻找机会、展现才能,上海为此付出代价很高,但上海也成了最宜居的地方。上海的房价最高,但是销售最好,因为是国际城市。上海完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经济换代,又起了发动机的作用,在广东的基础上上了一道台阶。

  庞大的中国光靠那两个发动机还是不够。当国家有能力的时候,必然要启动中西部,包括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包括五纵七横的高速公路化的基本完成,包括整个中国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甚至是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问题,全国一盘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必须做的,就是发展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在北方,相当一部分地区靠海。在这个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它完全可以海洋做文章。问题是它的“海”能不能有效地参与全球化竞争——一个钢铁厂如果放在中西部,在成本上就是逊人一筹,非死不可。铁矿怎么运进来的?煤炭怎么运进来?钢铁炼完怎么运出去的?光是这个物流就使它退出竞争。所以环渤海地区有发展重工业的优势,像曹妃甸黄骅港这些地方都是下一轮重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东部和西部的问题,一个南方和北方的问题。当整个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启动北方的第三个发动机,也是国家的一种必然战略。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套战略,环渤海战略,就将京津唐也卷了进来。环渤海战略说白了,就是北京和天津双子星座,拉动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

  这次的环渤海战略,跟当年的珠三角不一样——珠三角的探索是中国第一个起步,它的细胞比较活跃;它是在一个省辖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尽管出现出口经济、国际门户,但毕竟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广州和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只限于广东的时候,它可能对整个中国产生了政治上,特别是观念上的影响;但当中国全面开放之后,它就很难再对整个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京津双子星的拐点

  改革开放前,天津的经济曾经比北京还有影响,它是中国北方的轻工业基地。光纺织业来说,就是“广、大、上、青、天”五大基地,广是广州、大是大连、上是上海、青是青岛、天是天津,它是很有历史地位的。

  但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它们的强弱变换过来了。这有两个因素,一个北京是首都,就像一个营养非常好的孩子、一个超级富家子,长得又肥又壮、两米多高,比姚明还高。那天津呢?一个没落子弟。曾经富有过,但社会发生变化以后,本来是需要观念取胜——比如广东和上海既靠政策也靠观念,但天津就是没有政策又没观念,抱残守缺。从1978年到1988年的前十年还凑合,那个时候改革在一个浅层次上,通过一些放权让利还凑合,但在整个中国进入市场化后,天津就成了一个典型的“破落户”了。

  当我们回望整个中国的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时候,天津远远落伍了。不仅仅是被北京甩掉了,也被广州、深圳甩掉了,被上海甩掉了,甚至被很多二线城市——沈阳、大连、青岛、济南甩掉了。过去我去天津,住在天津的喜来登酒店,却感觉那是全球最差劲的一个喜来登。虽然是同样的品牌,但就像一棵树上结满了苹果,天津的这个是一个最干瘪的苹果,一个营养最差的苹果。因为市场养不活它。

  我2001年去过很多次天津,感觉就是这个城市欠债太多,非常落后。这个落后造成了天津人观念的保守和滞后。滞后就造成优秀的人才呆不住,而又因为临近北京,北京就像一个大吸筒,把优秀的天津人全部吸引过去了,使得天津“未蒙其利,先蒙其害”,比如说冯巩、郭德纲这些人,都到北京来混。这样的故事很多,优秀的人都从天津跑出来,不跑出来的就是跑不出来的。

  天津这个贵族“破落户”到了2003年开始出现转机了。这个时候,国家开始提出来环渤海战略。对于国家来说,也到了必须要启动京津一体化的时候了。因此京津唐城市化战略就浮出了历史的水面,成了整个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

  2003年是京津一体化的一个拐点。京津一体化、环渤海战略的受惠者首先是北京。为什么呢?为了刚刚结束的这场奥运会,中国花了7年的时间去准备,2001年申办成功、2003年启动,对外公布是5000亿改造北京——机场扩建、高速公路、轻轨地铁,还有绿化生态的完善。奥运期间北京灿烂的阳光、跟欧美一样的空气,使北京实现了脱胎换骨。如果奥运之后,这种状态还能够保持,那它就是真正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全球认同的即将形成的世界级城市。在看得见的五年、十年之内,中国将出现两座世界级城市,一个是上海,一个是大北京。

  我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但还没有看到背后的东西。北京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它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光靠北京的自我循环是不可能解决的。可以说,没有海洋、没有港口的支撑,是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的。全球化的世界城市,第一个是伦敦,辐射面很广,有大港口、大机场;第二个是美国纽约,通江达海;第三个是北美的五大湖地区,芝加哥、多伦多等城市形成的城市圈,有服务业也有传统制造业,同样通江达海;第四个是日本东京;第五个是欧洲大陆上,法国的巴黎和荷兰的鹿特丹形成的双子星——巴黎扮演头的角色,鹿特丹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扮演四肢的角色。这两者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欧洲大陆的经济心脏。

  天津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机会。除非它不想长大,它要想长大就必须合作,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北京和天津双城记将正式上演。过去天津受行政观念约束,北京是直辖市,天津也是直辖市;北京的最高领导是政治局委员,天津的最高领导也是政治局委员,所以自我封闭,谁也不理谁,这是长达二十年的心结。当时的北京又怕刺激天津,我给北京有关机构做战略的时候,有领导就善意地提醒我,说王老师千万别提大北京。我说为什么呢?他说会刺激天津,天津受不了。这种情况直到北京成了奥运会城市,有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建与再生,才发生了改变。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加入WTO以后,很多先知先觉的官员已经开始抛弃了行政划分下自以为是的传统观念,敢于打破城门,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里面来重新定位自己。这中间,北京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2006年的时候,当时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就对外宣布,北京市重新定位,原来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按照全球化的目标来定——第一个国家首都;第二个世界城市;第三个文化名城;还有最重要的第四个,宜居城市。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在整个中国发展史上罕见的。宜居就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伴随着宜居的提起,北京又放弃了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人们认为不可能放弃的东西,再不提经济中心这个概念。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伴随北京这个重新定位出来,放弃了经济中心以后,一下子天津市如释重负,就把自己的头扎进来了,要把自己变成“北方经济中心”,这使得两个城市的互补性变得更强,一个专注于做上肢,一个做下肢,然后两个一结合就成了一个整体了——两个巨人找到了一个切合点,这个切合点一形成,有意无意地,大家的思维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考虑两城一起共享繁荣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换,2006年是个节点。

  这一转换,北京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上就变了。在这个大的格局下面,中央又适当地给了天津一些优惠政策,国家一支持,天津就有了天时、地利(临港),加上观念解放,天津就遇到了千年未遇的良好机遇。伴随官方这条线的启动,天津成了整个中国目前最热闹的投资热点,大批的世界500强,包括整个中国很多的民营资本开始抢进天津,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这时,北京市又适时在奥运会前推出了一个在整个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京津城际铁路。这本应首先在上海和杭州之间出现的,但喊了很多年,悬而未决,最后在京津间实现了。这个30分钟改天换地,两城一起共享繁荣,从纸上变成现实,从看得见摸不着,到看得见摸得着,然后人们感受到真正的一体化了。

  在日本,为什么东京、关东这边,有3000多万人口可以这么活跃、繁荣呢?我去坐日本的新干线,发现很多东京上班的人是在300公里外的地方居住的,晚上回去早上回来,300公里只意味着坐一个小时的火车,这就是日本能够兴旺发达的原因。中国为什么这些年来北京房价居高不下,越炒越高,越高越买,越买越高呢?就是因为成千上万的小青年北漂,都往北京挤。你往北京挤怎么办呢?北京只能摊大饼,三环、四环、五环到六环,六环到天津了,还是承受不了。最后终于幡然悔悟,应该学东京、伦敦,有一个一小时、半个小时的生活圈。当北京的小白领到天津去的时候,北京的压力减缓了。北京获得了释放,天津也拉动起来了,这就是良性循环。

  在中国需要一体化的“双子星座”数以几十计,一体化将是中国城市化再上一个大台阶的重要标志,可以让一个区域更快地发展,提升它的竞争力,使它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下一步北京要发展成为宜居城市,真正的腹地的拓展就有赖于天津。北京的很多产业,特别是具有二十一世纪新型的网络、创意这些精神文化层面的产业,是完全可以甩到天津去的,像现在甩到大山子、顺义、通州一样,无非是多了十分钟,性质是一样的。从这方面讲,天津就有很大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优势。

  从市场开始的“临门一脚”

  这个格局摆出来了。但是,谁能临门一脚,谁能够捅破这层窗户纸?

  往往捅破这个窗户纸的都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往往是市场里面的先知先觉者——比如当年我在广东,用市场来说话做的碧桂园。当时开发30亩地就是大老板了,如果没有我们做碧桂园的故事,谁会相信能够开发3000亩以及上万亩的土地,能造城、造镇,谁会发现广州人香港人会跑到一个小小的顺德置业,相信香港人民和广州人民的生活能形成一体?谁能相信像富人会跑到郊区居家,然后到广州上班?如果没有我们推出星河湾,谁会相信一个乡村番禺能够超过天河成为真正的富人居住区?

  回到现在,当整个天津本土房地产的思路都在抢占和发展传统的海河两岸时,星耀五洲这个房地产项目进入了天津。它并没有去抢天津海河边的地块,而是开辟新路。这是位于京津之间一个水陆面积11000亩,预计投资260亿的一个超大型项目。在这一区域,我们参与了它的前期策划。利用天嘉湖的景观和水域资源造一个世界地图岛,展现五大洲版图,体现五洲共济,共襄盛举这个主题。

  对于大项目来说,不能简单地只是盖房子,必须有个主题、有个灵魂,一切围绕着这个中心,添汤加料。就像张艺谋搞开幕式,一个寓意很强的主题——历史的画卷,一切围绕它展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还利用多年来我对高尔夫的理解,在五大洲上设计了一个打遍世界的高尔夫球场。从北京开杆打到台湾,从台湾打到日本……,选了五大洲的一些经典球场,把它们串起来,既体现五大洲的主题,又展现世界各地高尔夫球场的风貌。同时球场的会所也将是一个以高尔夫文化为主题的会所,使打球的人处于一种高尔夫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中。我给国外的设计师说戏,他们根据这个理念去设计。在这个高尔夫社区里,你在球场中欣赏湖岸的景致,而对岸的人看球场中的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相互为景,动静相宜。项目有了灵魂设计才有了依据,一个个孤零零的建筑就串起来了、活了。这种大气势一亮相就产生了轰动,凸显了星耀五洲超前和独特的品质。

  由此老板的雄心焕发出来了,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当地搭建了一个平台,好的策划和创意不仅吸引了像中信这样的投资者,更有众多的规划设计者,全球级的规划和设计大师纷纷献艺,而这些人之所以愿意来,是因为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高起点的舞台,有好的剧本。按照这个思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把这一切设想变为现实,操作到位,营销到位,我相信这个项目浮出水面后,一定会吸引人们的目光,成为推动京津一体化的一个示范区,形成环渤海区域除大工业之外,在旅游、休闲、人居方面的一个新亮点。

  实现一体化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市场需要一些敢于先尝螃蟹的人、能够临门一脚的人,需要一些破题者。他们会利用市场的力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成为一朵报春花,然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一花引来万花开,去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京津一体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