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43期“1980年4月1日,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外汇券紧俏催生首批倒卖黄牛党
28年前开始发行,一度十分走俏的外汇兑换券,如今又成了钱币收藏者追捧的新宠,“有的版本的整套外汇券已涨 至近万元了”。
3月22日,北京黄寺大街马甸邮币卡市场人声鼎沸。
一个钱币柜台前,一张面值5角的外汇券,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好奇,“这是什么钱币呀?”“外汇兑换券,改革开 放初期专门给外籍人士用的”,柜台后的摊主应声说道,“1980年开始发行,1995年后就停止流通了”。
陌生的纸币
饭店经理拒绝接受外汇券对这位年轻人来说,这张外汇券面世时间可能比他出生还早,对于他来说自然稀奇。
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部分大城市居民,一般人对外汇券也非常陌生。
然而,在外籍人士在华最高奖项———长城友谊奖的获得者幸公杰先生看来,对外汇券却再熟悉不过了。
这位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北京分行行长,1981年夏天就来到了北京。他说,他见证了外汇券“从生到灭”的整个 过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旅游事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来我国访问的外国人,回来的华侨、港澳和 台湾同胞日益增多,专门为他们服务的宾馆、商店和其他服务部门也不断增加。
由于当时国内是禁止外币流通的,为了便于他们在这些场所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又区别于国内居民,因此,198 0年4月1日,国务院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foreignexchangecertificate)。外籍人 士须将所持外币,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
幸公杰先生记得,外汇券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种面额,使用外汇券可以购买一 些用人民币买不到的紧缺商品。
然而,当时在一些中小城市,大多数国人对外汇券还是一无所知。也经常给外籍人士带来一些麻烦。
幸公杰回忆,1982年,他和同事一起前往山西大同游玩,在云岗石窟附近的一个国营小饭店用完餐后,当他们掏 出外汇券付账时,饭店经理看着这种一边印着汉字一边印着洋文的纸币一脸茫然,琢磨半天后拒绝接受,要求用人民币支付。
按当时的规定,外籍人士只能使用外汇券,持有人民币为非法。最后,“还是给我们开车的当地司机用人民币埋单才 解了围。”
消费的特权
比人民币有更多消费便利当时,由于外汇券要比票面等值的人民币多出50%的溢价,付出和人民币数额相等的外汇 券能够买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物资供应还十分匮乏,商品短缺,买东西光有钞票还不行,还得有粮票、布票等一大堆 票证才能购买。但是,拥有外汇券却省去了这些麻烦。
因此,拿着外汇券,在使用中比人民币拥有更多消费便利。
对此,幸公杰有切身的体验。“尤其有些东西,如琼尼沃克红牌威士忌、万宝路香烟,只有友谊商店这样的特殊商业 场所才有销售,而这样的场所只接受外汇券,无形中赋予外汇券持有者以优先消费的特权。”而且,友谊商店等涉外商场货物 供应的质量和数量,也远远超出当时其他的商店,如永久、凤凰牌自行车、中华烟、茅台酒等均有大量供应,但没有外汇券, 普通中国人只能在商店门前羡慕叹息。
于是,在一些大城市,外汇券成了走俏的“抢手货”。
虽然外汇券不准私自买卖,但当时许多人还是想尽办法托关系搞外汇券,然后到进口商店或进口商品专柜购买免税进 口货。
“换外汇券吗?”
倒卖外汇券黄牛“应运而生”然而,在有些外国人看来,涉外场所的食物和商品都很昂贵,而且也不见得有多好。幸 公杰还清楚地记得,80年代初,在北京饭店吃一碗三鲜饺子,要人民币2.6元,相当于当时普通中国人月工资的1/10 .
而且,他们对只能在指定场所使用外汇券消费感到厌烦,因此也希望使用人民币消费。而这与部分国人希望能搞到外 汇券,到友谊商店买到冰箱、自行车等紧俏商品的想法恰好不谋而合。
于是,在北京秀水街附近,专门倒卖外汇券的职业掮客“应运而生”,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黄牛党。
外商独资的协力(DezanShira)管理咨询有限公司1992年进入中国,正好赶上使用外汇券的末班车, 此时离外国人能合法持有人民币还有两年。
该公司的创建人ChrisDevonshire-Ellis回忆,当时的黑市给出的利率要比中国银行给出的利 率优惠得多。每当一个外国人经过的时候,常常会有一名中国男子蹑手蹑脚靠近过来,轻声用外语招徕生意,“Change FEC?(换外汇券吗)”。
Chris笑言,在一个僻静处,完成了交易后,手里攥着人民币,对外国人来讲,既危险而又让人兴奋。同时,他 们开始意识到,现在手里面攥的是一张通行证,他们也可以去普通中国人的饭馆、商店和小卖部消费了。
商品供应日渐丰富
外汇券使用15年后退出流通
到了80年代末,倒卖外汇券带来的巨大利润,推动外汇券黑市日益猖獗。
当时,福建省政府检查发现,有些涉外销售单位和专柜以及代销点违反规定,使一些搞投机倒把的人有机可乘,到处 套购外汇券,抢购专项供应商品和进口商品,进而倒卖,牟取暴利。
还有一些干部、职工监守自盗,利用工作方便,将外汇券占为己有,用于购买紧俏商品,造成外汇券黑市买卖蔓延。
“外汇券黑市猖獗,我深有感触”,幸公杰说,他记得80年代末最猖獗的时候,很多北京市民都对此反应强烈。然 而,当时政府对金融政策的改革比较滞后。
“但1992年以后,政府明显就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很多领域焕然一新。”幸公杰感叹。
90年代初,中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外汇管理部门启动一系列外汇管理制度改革。
1994年1月1日,中国取消了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
随着市场商品供应越来越丰富,原用外汇券购买的商品现在用人民币都可以买到,外汇券在流通中的特殊作用逐渐消 失。
从1995年1月1日起,外汇券停止流通,可于6月30日前兑换成人民币。
自此,流通了15年的外汇兑换券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宣告了中国商品短缺历史的结束。同时,外国人也可以合 法拥有人民币,持续十多年的外汇券黑市也随之烟消云散。
收藏的追捧物
316.6元外汇券升值近万元外汇券退出流通之后,大部分被收回集中销毁,少量流入收藏市场。
如今,一整套7种面额的外汇兑换券价格,已经从原来316.6元的面值上升到现在的近万元,这个商品市场一度 的骄子转而又成了收藏品市场的追捧物。
北京知名钱币收藏家刘扬说,能像他一样,同时拥有全新整套外汇券和外汇券票样的人,在北京城里很罕见。
成为历史陈迹的外汇券,恰如刘扬十几年前预见的那样,成了币市中的抢手货。
近年来,很多改革开放时曾在大陆待过的外国人、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人士,开始关注起十几年前他们熟悉的外汇券 。这些人如今成了刘扬柜台前的常客。
对此,幸公杰感到庆幸,和别的外籍人士不一样,13年前外汇券退出流通的时候,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全部把手中的 外汇券兑换除去,因为这种纸币曾经给他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而ChrisDevonshire-Ellis则为当初全部换掉自己手中的外汇券感到后悔,他曾经以2500 美元一套的价格从一名香港币商手中拿到一整套外汇券,但最近他又幸运地在北京的一个跳蚤市场以面值两倍的价格又买到了 一些散票。
Chris说,“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种钱币现在已经非常稀少,如果你看到了,一定要买下它再别放手。”
本报记者周鹏飞实习生彭巧云北京报道
一日三十年——4月1日
●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和增设55所高校
●1980年,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国加快开发海南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
●1986年,作家王蒙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开始施行
●1995年,首批全国“青年文明号”命名授牌大会在京举行
●1997年,中国铁路第一次提速
●2001年,美国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飞行员王伟牺牲。
-新观察
从物资短缺到丰裕社会
币制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剪影。
中国30年的改革,币制改革从改革边缘走到经济舞台的中心。
人民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中国的产品从匮乏走到丰富的过程,两者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人 民币不可能成为开放的强势货币。
外汇券热,说明中国人穷,物资短缺。
20世纪80年代的外汇券是满足外国公民的特殊货币价值符号。当时,中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卖什么什么火。因 此,在国人眼中,能够买到白酒、洋烟、自行车、电视的外汇券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其价值也在官方制定的价格之上。市场用 黑市定价对此作出注脚。小贩们追在拥有外汇券的人身后,因为外汇券的实际购买力远远在票面价格之上。
通过买卖外汇券,可以获得不菲的差价,各个大城市的外汇券黄牛党,成为改革之后,货币改革之前的标志性人物。
人民币购买力低下,由于物资紧缺,必须辅之以粮票、布票等才能消费,民众的消费意愿被强行抑制,这样残缺的货 币系统当然很难与外币进行正常的市场定价。
由此,人民币由国人专用,“老外”只能用外汇券,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统统不开放。每月人均收入20元人民币与 5000美元的人,购买力不同,不可能用同一套价格体系。
货币封闭的背后,是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于产品的估值完全不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成果彰显,在零售品方面短缺现象基本消除,布票、粮票等逐渐取消,这为汇率制度改 革奠定了基础。外汇券被取消,说明短缺经济基本消除。
外汇管理部门在90年代初开始启动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疏导,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各类外汇留 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
通过上述各项改革,1994年中国顺利地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这是前所未有的一大进步,通过此 次改革,经常项目可以自由兑换,市场恢复定价功能,持续14年的外汇券黑市一朝烟消云散。而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回落,显 示出真实购买力。
但新的问题开始出现,以较低的人民币汇率推动出口经济增长,解决了我国外汇储备过少的问题,却使我国的经济出 现消费不足、出口过快的结构性失衡难题。于是,我们面临新一轮汇改,2005年新汇改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目前进行的 是新一轮汇改,将彻底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而这取决于中国实体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外汇券是抵挡其他货币入侵的武器,固定的汇率机制也是同样的武器。但有一天我们把这样的防御型货币武器安全地 放入武器库时,可以对实体经济有较为满意的评判,而现在显然还没到时候。
□叶檀(经济学博士)
温故知新
担心造成物价混乱建议停发外汇券
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持外汇的旅游者。
但使用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人民币买不到的东西,外汇兑换券可以买到;同一样东西,用外汇兑换券购买, 比用人民币省钱(按规定,二者币值相同)。
在桂林,国营商店出售的金星牌16英寸黑白电视机,售价728元,双喜三波段二喇叭收录机374元,而友谊商 店出售17英寸丽佳牌黑白电视机,售价350元,四波段二喇叭维多利亚收录机仅263元。很明显,这不符合国家关于“ 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进口商品价格应高于国产商品价格”的规定,必然刺激少数人套购外汇兑换券,从而降低人民币的币值, 损坏人民币的信誉,冲击国家金融市场,造成物价混乱。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建议有关方面加强对外汇兑换券的管理,可能的 话,停止发行使用。
广西桂林市物价委员会庞铁坚
摘编自1980年11月9日第3版,《建议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
那时流行
健美操
流行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指数:★★★★☆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性的健美操热传入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
1981年至1983年,不少高校教师陆续在报刊上刊登一些介绍健美操和探讨美育教育的文章,并编排了一些健 美操成套动作。从此,追求人体健与美的“健美操”一词迅速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采用。
1984年,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健美操研究组,由其编排并推出的“青年韵律操”传遍全国各大专院校,无数青年 学生投入了学习“青年韵律操”的热潮,使健美操迅速在我国各大专院校得到普及。
1987年,我国第一家健美操健身中心“利生健康城”面向社会开放,首次把健美操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很快吸 引了大批的健身爱好者。另外,电视等有关媒体的健美操节目的大量出现,也对社会健美操热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随后,尤其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型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追求健康、追求美成为时尚,并且随着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健康投资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千千万万的人热衰于健身,热衷于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