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48期:居民身份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10:19  新京报

  第48期:居民身份证

  领“一号”身份证要求政治上可靠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随后的7年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 城市开始逐步试行身份证制度。

  24年前的8月30日,北京市居民380人首批领到了居民身份证。颁发首批居民身份证是在北京朝阳门内大街的 文化部大院里进行的,中国歌舞剧院的歌唱家单秀荣成为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公民。

  如今,被称作“中国第一公民”的单秀荣,那张身份证已经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精挑细选的“一号公民”

  62岁的单秀荣前几年从朝阳区的朝内大街搬到了方庄,但家里依然珍藏着1984年8月3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 等各大媒体的剪报,还有最近的报道。

  这些都是对她领取第一张居民身份证的报道。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荣誉,单秀荣说,代表组织上和官方的认可。

  1984年,朝内大街文化部的大院住了170多户人家,第一张身份证发给谁,在那个年代,是经过仔细考量的。

  此前一天,朝阳门派出所的民警到单秀荣家里,通知她明天领身份证,“同时说了一句,你是第一个领证的”。

  单秀荣回忆,当时也没有细想,这个第一个有什么不一样。后来发证的时候人家告诉她,第一个领证的,首先要政治 上可靠,不能发给有犯罪前科或者有可能出问题的。

  其次在社会上要有一定的影响,单秀荣是女高音歌唱家,70年代时曾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曲,如《沂蒙颂 》主题歌,《归心似箭》的《雁南飞》等,当时正是最火的时候。

  虽然理论上,他的丈夫是户主,应该去领第一张,但组织上决定给了她,因为她的社会影响大。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是第一张身份证,官方希望领证的人年龄上合适,单秀荣不到40岁,事业也是最高峰,年龄不 大不小,刚好合适。几个条件综合考虑,单秀荣被定为第一个领证的居民。

  一天收到七八十封信要签名

  8月30日的傍晚,文化部大院像过节一样,挤满了人,东城区朝阳门街道朝内大街头条居委会在这里举行了全国首 批居民身份证的发证仪式。公安部、北京市发证领导小组、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区政府官员出席了仪式。当时为数不多的主要 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的记者均现场采访。

  当时,北京是全国的试点,而东城区又是北京的试点,东城将试点选在朝内大街的头条居委会,所以,这个大院幸运 地成为第一。会上,共有172户380人领到了身份证,单秀荣是这380人中第一个上台领取身份证的人。东城区区长将 这张身份证发给了她。

  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出报道,中国第一张居民身份证发出,单秀荣的大院地址以及单位名称被广为人 知。

  自翌日开始,媒体采访不断。同时,很多集邮爱好者将各种首日封寄过来,让单秀荣签名,最多的一天能收到七八十 封,大院的收发室为此忙碌了10多天。

  邮局取钱:身份证首次派上用场发证时,有记者采访单秀荣,问她有什么感想。“出去办事方便多了”,24年后, 单秀荣对自己当年脱口而出的那句话记忆深刻。

  单秀荣当时是歌唱家,经常到各地演出,有时候还要出国,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幸亏当时是单位办理,单秀荣说,那 时候外出或出国的机会很少,要出去一般都是因公的出访团,单位统一办理手续,所以用户口本办护照开介绍信也没有感觉不 方便。

  不过,没有单位的人,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办不了,连住旅店都不行,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也就是在民警上门通知时,单秀荣才第一次听说身份证这个词。当时她还问了一句,这东西有什么用,民警解释,它 是代表身份的,以后到哪都不用带着户口本了。单秀荣追问了一句,那工作证还要带吗?民警笑答,工作证和身份证是两码事 ,工作证还是要带的。

  工作证加介绍信,有时候还要户口本,是那时候出门办事的必需品。但户口本是一家人用的,带着它总是不方便。有 了身份证之后,很少把户口本拿着跑了。

  身份证拿到后不到一个月,就派上用场了。9月份,有唱片社给单秀荣寄来录音的稿费,大概两三百块。单秀荣拿着 身份证去邮局领钱。

  这是第一次不带户口本去邮局。20多年后,单秀荣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邮局的工作人员接过身份证后,面面 相觑,因为是第一次见到,反复询问“这能用吗?”不少工作人员都围过来看,看看传说中的身份证。尤其是防伪的膜让他们 很好奇,“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个意识”。单秀荣说,实际上一直到1987年,身份证才开始大规模地发放,所以很多单 位还不认识。

  第一张证捐给警察博物馆

  2000年,北京筹建警察博物馆后,单秀荣将她的一号身份证捐给博物馆,“没有要一分钱”。

  她觉得这个荣誉和财富是属于国家的,现在她的身份证陈列在警察博物馆。

  捧着博物馆给她的收藏证,单秀荣说,这么多年来,她觉得这个第一的意义非凡,不仅仅是13亿人的第一,也是组 织和官方的认可,这是一个特殊的荣誉,不可替代。

  单秀荣说,她从来不主动说自己是一号公民,“因为这并非个人成就,幸运是很大的原因”。作为一号公民,做人做 事处处小心,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马虎,不能让别人说不好,做好一号公民应该做的。

  这些年来单秀荣录了500多首民歌,这在歌唱界是很大的一个数量,现在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一周3天教课 ,“还是要低调,不好声张”。

  年底完成8亿人二代证换发随着单秀荣的第一张身份证进入博物馆,中国第二代身份证的换证论证和准备工作也开始 了。

  因一代证防伪性能较差,制作周期长等原因,公安部着手开始换发二代身份证。二代证全部采用印刷体,不再手写。 身份证号码增加到18位,持证人的照片也由黑白变成彩色的。并采用多项防伪技术。

  此外,1999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公民身份号码制度,把原本在申领居民身份证时才确立的15位居 民身份证号码,替换为出生时编排的终身不变的唯一的18位代码,即公民身份号码。公民身份号码不仅应用在居民身份证上 ,也应用于其他领域。

  2004年,单秀荣的身份证换成了第二代,“这也是最早一批换证的”。一年后,中国开始全面启动集中换发第二 代居民身份证。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6.8亿多人的换发证任务。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已相继基本完成了集中 换发二代证任务。

  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全国共有13亿人领取了身份证,实际持证人约9亿。

  一个多月前,公安部表示,按照国务院要求和公安部的部署,到2008年底将完成8亿人的集中换发证任务。

  □本报记领“一号”身份证要求政治上可靠者李立强北京报道

  一日三十年4月6日

  ●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

  ●1984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施行

  ●1992年江泽民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1993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3157班机被两名劫机犯劫持到台湾桃源机场

  ●1996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山羊连续细胞核移植”

  ●1997年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居“十大新兴”之首

  温故知新

  公安部长提醒:出门别忘带身份证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周立宪)国庆节前,我国城乡将实施使用、查验居民身份证制度。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 王芳今天提醒每个公民:出门别忘携带居民身份证。

  王芳今天在全国居民身份证工作会议上说,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以及司法活动中,凡是公民出示了自己的居民身份 证,各主管部门都应视之为公民证明个人身份的首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件。

  王芳指出,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居民身份证是我国公民个人持有的、随时可以证明 身份的证件。

  它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适应了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是公安机关实行社会治安动态管理的一个 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十分有效。

  王芳希望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增强群众对携带、使用居 民身份证和自觉接受查验的理解和认识。

  1989年4月5日第2版,《公安部长提醒公民:出门别忘带身份证》摘编自

  那时流行

  眼保健操

  流行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流行指数:★★★★☆

  “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闭眼……”每当听到这样的清脆广播口令,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人们的思绪不禁还会回 到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

  眼保健操与课间操一样,是一个群众性的运动项目,以提高人们的眼保健意识。最早是在1963年创立的,当时有 8节。同年,北京市景山学校、北门仓小学、28中等学校开始试做这套眼保健操。

  后来,为了让眼保健操更容易掌握,眼科专家们对其进行了简化。最终将8节简化成5节,并做了部分改动。在北京 ,1976年,专家们又开始为眼保健操拍挂图、灌唱片。最后选中了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一名女生录口令。

  1982年,改编后的眼保健操由上海眼病防治所编,由教育部等十部委向全国推广,沿用至今。全操共分六节,均 为四八拍,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完。20多年的实践表明,眼保健操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起到 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