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54期:博鳌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0:07  新京报

  总第54期[2002年4月12日首届博鳌论坛开幕

  一日三十年——4月12日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1998年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逝世

  ●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开幕

  渔家小镇演义“博鳌神话”

  数年之后,当蒋晓松以“博鳌之父”之名出现在媒体前时,他总是会讲起1992年他乘坐拖拉机第一次来到博鳌时 的情形。当时,这是一个连电灯都没有的小镇,一条一车道的土路是它和外界的唯一联系。

  谁也没想到,10年后,渔家小镇成为亚洲领导人每年一次的聚会地。

  2002年4月12日,首届“博鳌论坛”开幕。昨日,第七届“博鳌论坛”开幕。

  拿着老将军王震亲笔信到博鳌

  1992年,商人蒋晓松坐上一条摆渡的小船去岛上。

  下船时,他塞给老人两块钱,老人死活不要,说你是客人,我不能收!

  蒋晓松后来回忆到,这两块钱促使他投资博鳌“我感动于当地朴实的民风。”但真正促使这名商人做出投资决定的, 是当地近乎完美的自然环境:一个集大海、温泉、山丘、岛屿与河流于一体的房地产投资梦。

  蒋晓松抵达博鳌的那个年份,海南全境患上了房地产狂热,几乎所有穷乡僻壤的地方都有房产商在考察。整个海南变 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造别墅、造大楼。

  1992年11月,拿着老将军王震给时任海南领导的亲笔信,蒋晓松以日本晓奥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在博鳌开始组建 一家房地产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港元,专心开发他当时仅拥有的1396亩土地。

  蒋晓松后来透露,这一笔资金主要来自于自己此前在影视界的成功。在成为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商人之前,蒋晓松—— 白杨的儿子——曾是一位著名导演。

  早在1983年,由他制作的反映女科学家徐凤翔事迹的《小木屋》,在第28届纽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视导演奖 ,他因此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随后他策划并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故宫》,相继在日本NHK电视台黄金 时段播出,受到国际影视界的高度重视。

  但是,当蒋晓松的海南晓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博鳌甚至没有一家宾馆。蒋晓松不得不将他办的晓奥公 司总部设在镇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内。

  琼海市副市长王晖雅那时还是镇办公室的主任,她印象里当时的蒋晓松不像商人,倒像个画家。

  而蒋晓松也一直把自己对于博鳌的开发称之为“创作”。那时,他和几个人成天在外面跑,没几天就晒得和渔民一样 黑。

  甚至连王晖雅都不看好蒋晓松的事业:“我们都以为他们会受不了几天就走,没想到还真留下来了。”

  ……

  □叶檀

  温故知新

  投票选举“最差学生”

  近日,贵阳市某中学高一(9)班由班上同学投票,选出“差生”,让他坐到“特殊座位”上,直到下一轮“差生” 选出。被选“差生”一方面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十分自卑;一方面猜疑是谁投了自己一票,使同学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尽管班主任认为这只是搞好班级纪律的权宜之计,但此举还是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评和广大家长的谴责。

  “丢脸式教育”的弊端多多。它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而且极易将后进的同学推向反面。被选出的“差生”可 能由此而破罐子破摔,甚至干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

  人人都有自尊,所谓“差生”也有自尊。何况“差生”并不是处处都差。投票选举“最差学生”不可取。

  □宏佳

  ———摘编自

  2002年4月12日《“丢脸式教育”不可取》

  那时流行

  “下岗职工”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

  流行指数:★★★★☆

  1998年,政府提出:决心花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国企裁员的问题。“下岗职工”,一度成为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 的新词语。

  随着国企改革推向纵深后,下岗职工人数增加。

  从1998年开始的七年间,国企裁员累加近3000万,裁掉十分之六的国企人员,这个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

  与此同时,下岗职工也不断分流到新的岗位,例如开饭店、开汽修店等;或是开展社区服务,净菜加工、社区保洁等 等。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字一顿地讲道:“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问题……”“下岗职工”一词,将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数年之后,当蒋晓松以“博鳌之父”之名出现在媒体前时,他总是会讲起1992年他乘坐拖拉机第一次来到博鳌时 的情形。当时,这是一个连电灯都没有的小镇,一条一车道的土路是它和外界的唯一联系。

  谁也没想到,10年后,渔家小镇成为亚洲领导人每年一次的聚会地。

  2002年4月12日,首届“博鳌论坛”开幕。昨日,第七届“博鳌论坛”开幕。

  拿着老将军王震亲笔信到博鳌

  1992年,商人蒋晓松坐上一条摆渡的小船去岛上。下船时,他塞给老人两块钱,老人死活不要,说你是客人,我 不能收!蒋晓松后来回忆到,这两块钱促使他投资博鳌“我感动于当地朴实的民风。”但真正促使这名商人做出投资决定的, 是当地近乎完美的自然环境:一个集大海、温泉、山丘、岛屿与河流于一体的房地产投资梦。

  蒋晓松抵达博鳌的那个年份,海南全境患上了房地产狂热,几乎所有穷乡僻壤的地方都有房产商在考察。整个海南变 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造别墅、造大楼。

  1992年11月,拿着老将军王震给时任海南领导的亲笔信,蒋晓松以日本晓奥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在博鳌开始组建 一家房地产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港元,专心开发他当时仅拥有的1396亩土地。

  蒋晓松后来透露,这一笔资金主要来自于自己此前在影视界的成功。在成为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商人之前,蒋晓松—— —白杨的儿子———曾是一位著名导演。

  早在1983年,由他制作的反映女科学家徐凤翔事迹的《小木屋》,在第28届纽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视导演奖 ,他因此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随后他策划并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中国》、《故宫》,相继在日本NHK电视台黄金 时段播出,受到国际影视界的高度重视。

  但是,当蒋晓松的海南晓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的时候。博鳌甚至没有一家宾馆。蒋晓松不得不将他办的晓奥公 司总部设在镇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内。

  琼海市副市长王晖雅那时还是镇办公室的主任,她印象里当时的蒋晓松不像商人,倒像个画家。

  而蒋晓松也一直把自己对于博鳌的开发称之为“创作”。那时,他和几个人成天在外面跑,没几天就晒得和渔民一样 黑。

  甚至连王晖雅都不看好蒋晓松的事业:“我们都以为他们会受不了几天就走,没想到还真留下来了。”

  海南房产泡沫破灭,他把自己的车子卖掉了

  位于海南岛东部的博鳌,是万泉河、九曲江和龙滚河三江的入海口,岸边的东屿岛,活像一只游向南海的巨鳌,颇有 “博览天下,独占鳌头”的气势,博鳌因此而得名。

  “博鳌的优势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墨西哥坎昆、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相媲美。这里的环境近乎完美,因此这 里的开发也应该是世界一流的。”蒋晓松说。

  一名蒋晓松的裁缝说,蒋晓松在多个场合说过,博鳌是他从上天得到的一块上好材料,他不能作蹩脚的裁缝,把这块 衣料裁坏。

  为了得到一个科学的整体规划,蒋晓松便付出了4年时间。

  1996年,是海南经济处于最低潮的时期,特别是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破灭,许多财团和个人,不论掘到金的还 是血本无归的,都纷纷弃海南而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准备了4年的蒋晓松博鳌水城项目却破土动工了。

  蒋晓松把项目的名字定为“博鳌水城”。———水城著名的logo———“BoAo”,就是由他当时仅3岁的女 儿写的。

  但前期狂热已经开始反噬海南的房地产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博鳌开发也曾遭受很大影响。在最艰难的时 候,连公司的运转都发生了困难。

  “最艰难的是1998年,我把自己的车子都卖掉了。”这名房地产商说,“选择海南完全是一种创作的欲望。做这 个事儿不容易:难不是一般的难,是海南(难);穷不是一般的穷,是琼(穷)海;熬不是一般的熬,是博鳌(熬)。”他觉 得自己当时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博鳌没有随意卖一寸土地。这点也确保了今天没有形成乱开发的局 面。

  幸好,他终于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当时听过博鳌设想的人,几乎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博鳌很可能和三亚一样,仅成为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而不是一个亚洲领导人每年一次的聚集地 ,也不会成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但历史往往令人惊喜。

  1997年7月28日,蒋晓松以私人名义请来他的好朋友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夫妇和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夫妇,来 博鳌度假。

  细川夫妇和霍克夫妇对博鳌的地理环境之优美赞不绝口。当夜,蒋晓松与两位前政要秉烛夜谈。

  蒋晓松谈到了整个亚洲地区尚缺少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的论坛组织;细川护熙谈到了西 方的达沃斯论坛;霍克谈到了亚太经合组织。他们共同认为:建立一个泛亚洲的国际会议组织符合亚洲各国的愿望和利益,也 都认定博鳌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最为妥善、最为完美的承载之地。

  当晚,两位政要和他们的夫人就住在蒋晓松的职工宿舍里面。

  2001年之后,这一晚的故事开始见于媒体,蒋晓松因而被称之为“博鳌之父”,但他说,“他们都是发起人,我 这是边角料,跑跑龙套穿穿线而已。”在同细川和霍克达成共识之后,蒋晓松开始到处出售自己的“博鳌神话”,因为单凭当 时博鳌的硬件承办这一大型论坛,是不够的。

  欧洲、日本、中国香港,所有听过博鳌设想的人几乎都认为是一个天方夜谭。最终,蒋晓松找到中远发展(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和海南金海岸罗顿(集团)有限公司两位同志。

  1999年8月,海南晓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黄金海岸集团公司三家股东出资成立 了“海南博鳌投资控股公司”,分别占总股本的50%、30%、20%,蒋晓松任董事长。

  成立伊始,博鳌控股公司就将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在“博鳌亚洲论坛”项目的推进和实施上。

  此后,事情的推进顺利了很多。

  以对自由和合作思想的热情而著称的霍克回国后,便给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 在海南博鳌建立亚洲论坛的设想。

  1998年,霍克联合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和细川护熙在马尼拉起草了博鳌论坛宣言,共同向亚洲其他国家发出倡议 。

  1999年10月8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专程为“博鳌亚洲论坛”来华的拉莫斯和 霍克两位前政要。胡锦涛在认真听取两位前政要的介绍后,表示中方将对“博鳌亚洲论坛”的设想进行认真研究和积极考虑, 并尽力提供支持和合作。

  随后,亚洲地区26个国家也表示积极响应。

  2001年2月21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2002年,第一届年会正式召开。

  2003年,龙永图开始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这名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把“共赢”概念带入博鳌亚洲论坛。 而2008年论坛的主题便是“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有观点认为,已经过去的6次会议,博鳌论坛的主题已经有明显的演变:从一个略显内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到新亚洲 身份意识的觉醒再到参与到世界性的话题讨论。

  美丽而宁静的渔家小镇变成旅游胜地

  而蒋晓松的资本却开始从博鳌投资中退出。

  2007年11月,蒋晓松对外宣布,他已经将持有的博鳌投资30%的股份卖给中信国安集团,后者将全资持有博 鳌投资。

  早在2001年6月22日,海南省政府下文,明确由博鳌投资对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 、统一开发。2004年,博鳌投资曾经进行过一次重组,中信持股70%。

  16年前,蒋晓松来到这个美丽而宁静的渔家小镇时,镇里只有1.5万名居民。他们守着自家的田地和渔船,过着 自给自足的生活。

  16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现在博鳌人口已达3万左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商人常年络绎不绝,博鳌每天接待的游客平均都在5000人以 上。

  据海南省旅游部门统计,近年来,到博鳌小镇观光游览的国内外游客每年都突破200万人次。旅游产业带动了相关 的餐饮、娱乐、金融、通信等服务行业的大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成为推动博鳌镇所在地琼海市城镇建设的重 要动力。

  □本报记者杨继斌北京报道

  那时流行

  下岗职工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

  流行指数:★★★★☆

  1998年,政府提出:决心花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国企裁员的问题。“下岗职工”,一度成为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 的新词语。

  随着国企改革推向纵深后,下岗职工人数增加。从1998年开始的七年间,国企裁员累加近3000万,裁掉十分 之六的国企人员,这个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与此同时,下岗职工也不断分流到新的岗位,例如开饭店、开汽修店等;或是开展社区服务,净菜加工、社区保洁等 等。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字一顿地讲道:“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问题……”“下岗职工”一词,将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博鳌论坛:世界是圆的

  从一个小渔村,到亚洲的“达沃斯论坛”,博鳌的变化印证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发生只有短短的十年 时间。什么叫亚洲速度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速度,于此可见一斑。

  2002年4月12日,首届博鳌论坛开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崛起。与其说世界需要博鳌论坛,不如说世界需 要强大的、和平的、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亚洲。

  如博鳌之父蒋晓松所说,世界是圆的。达沃斯将其分会场搬到了中国的大连,博鳌作为亚洲的象征,迟早也会在西方 国家设立分会场。

  博鳌论坛历年的议题,无不围绕着亚洲发展的重点设置。

  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首届年会,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开宗明 义提出亚洲的远景与挑战……亚洲的新机会“;2007年是”亚洲寻求共赢:亚洲制胜全球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008年年会的主题将在”亚洲寻求共赢“的总题目下确定为”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纵观议题设置,可以看出,博鳌论坛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上为自己定位,展示的形象是开放、友好、创新与 绿色的,并且向其他区域发出共赢呼唤。发展中的中国,在参与亚洲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妨借用一句广告词,参与亚洲建设吧,给自己一个机会。

  这与近十年来亚洲各国的经济、资源、贸易急速整合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中国与东亚、中亚、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合作也在走向深入。最新的消息是,2008年4月7日,中国 与新西兰签署了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两国经贸合作走向深入。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如此阐述论坛主题,“新机会是推动博鳌亚洲论坛发展的重要动力,不管有多少分歧,不管 有多少困难,不管国际经济政治体制发生多大的变化,在困难中寻求共赢,在分歧中寻求共赢,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寻求 共赢,是博鳌亚洲论坛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国机会,就是世界机会,亚洲繁荣,将会给各国带来繁荣。因此,合作与共赢成 为博鳌论坛的关键词。这何尝不是中国的关键词?何尝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词?

  □叶檀

  温故知新

  投票选举“最差学生”

  近日,贵阳市某中学高一(9)班由班上同学投票,选出“差生”,让他坐到“特殊座位”上,直到下一轮“差生” 选出。被选“差生”一方面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十分自卑;一方面猜疑是谁投了自己一票,使同学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尽管班主任认为这只是搞好班级纪律的权宜之计,但此举还是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评和广大家长的谴责。

  “丢脸式教育”的弊端多多。它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而且极易将后进的同学推向反面。被选出的“差生”可 能由此而破罐子破摔,甚至干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

  人人都有自尊,所谓“差生”也有自尊。何况“差生”并不是处处都差。投票选举“最差学生”不可取。

  □宏佳———摘编自人民日报2002年4月12日《“丢脸式教育”不可取》

  一日三十年——4月12日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1998年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逝世

  ●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开幕

  -新观察

  博鳌论坛:世界是圆的

  从一个小渔村,到亚洲的“达沃斯论坛”,博鳌的变化印证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发生只有短短的十年 时间。什么叫亚洲速度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速度,于此可见一斑。

  2002年4月12日,首届博鳌论坛开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崛起。与其说世界需要博鳌论坛,不如说世界需 要强大的、和平的、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亚洲。

  如博鳌之父蒋晓松所说,世界是圆的。达沃斯将其分会场搬到了中国的大连,博鳌作为亚洲的象征,迟早也会在西方 国家设立分会场。

  博鳌论坛历年的议题,无不围绕着亚洲发展的重点设置。

  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举行首届年会,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开宗明 义提出亚洲的远景与挑战……亚洲的新机会“;2007年是”亚洲寻求共赢:亚洲制胜全球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008年年会的主题将在”亚洲寻求共赢“的总题目下确定为”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纵观议题设置,可以看出,博鳌论坛将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上为自己定位,展示的形象是开放、友好、创新与 绿色的,并且向其他区域发出共赢呼唤。发展中的中国,在参与亚洲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妨借用一句广告词,参与亚洲建设吧,给自己一个机会。

  这与近十年来亚洲各国的经济、资源、贸易急速整合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中国与东亚、中亚、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合作也在走向深入。最新的消息是,2008年4月7日,中国 与新西兰签署了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两国经贸合作走向深入。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如此阐述论坛主题,“新机会是推动博鳌亚洲论坛发展的重要动力,不管有多少分歧,不管 有多少困难,不管国际经济政治体制发生多大的变化,在困难中寻求共赢,在分歧中寻求共赢,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寻求 共赢,是博鳌亚洲论坛永恒不变的主题。”中国机会,就是世界机会,亚洲繁荣,将会给各国带来繁荣。因此,合作与共赢成 为博鳌论坛的关键词。这何尝不是中国的关键词?何尝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词?□叶檀

  “下岗职工”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

  流行指数:★★★★☆

  那时流行1998年,政府提出:决心花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国企裁员的问题。“下岗职工”,一度成为社会中使用 频率最高的新词语。

  随着国企改革推向纵深后,下岗职工人数增加。

  从1998年开始的七年间,国企裁员累加近3000万,裁掉十分之六的国企人员,这个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

  与此同时,下岗职工也不断分流到新的岗位,例如开饭店、开汽修店等;或是开展社区服务,净菜加工、社区保洁等 等。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字一顿地讲道:“今年在全国多数地区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问题……”“下岗职工”一词,将逐渐成为历史名词。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