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55期:建立海南特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0:07  新京报

  总第55期“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海南建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

  一日三十年——4月13日

  ●1978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率波士顿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来华演出的外国交响乐团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

  ●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

  ●198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

  ●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结束,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在戴苏春46年的平凡岁月中,曾有一次和邓小平只相隔10米。那天,他在摄像机后面,邓小平坐在主席台第一排 左起第二个位置。

  “赞成的请举手”,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大会执行主席习仲勋话音刚落,2800多只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全场 一片静穆。

  在戴苏春的取景器里,邓小平缓慢而有力地举起了右手。

  1988年4月13日上午9点35分,该会议通过了海南建省的决定,同时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也正是这一决定,让戴苏春辞去吉林电视台记者的工作,远赴海南淘金,其间沉浮20年。

  打长途等一个小时

  来海南之前,戴苏春已是吉林电视台的主力记者,每年都有新闻获奖。1987年,还有三条新闻上了央视《新闻联 播》。但他和当时海南的人一样,希望更有作为,于是离职别妻,南下觅金。

  当时,海口市人口不到30万人。最高的建筑是位于海口老城区得胜沙的五层楼,从那里可以清晰看见琼州海峡上来 往的船只。

  市区经常停电,每家店门口都放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一到晚上就咚咚发电。

  如果要打长途电话,需去一个叫三角池的邮局门口排队,打一个电话,至少要等一个小时。

  海南建省后,当时有报纸说,中央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南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接近台湾2 0世纪80年代发展水平。

  闻讯后,10万余人下海南寻梦。

  戴苏春说,激动人心的是,海南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同样是特区,深圳只是一个渔村,而海南则是一个省。

  戴苏春记得,刚上岛时街头到处是从祖国各地赶来找工作的年轻人。尤其是天热的晚上,街头到处躺着光着膀子的人 。后来,他和两个朋友租住在一旅馆的地下室。一个铺位一天五块钱。后来,老板为了多赚钱,把一张铺位分租给两人住,一 人五块。

  海南省就业局后来公开资料显示,建省后的3个月,海南人才交流中心就收到17万多封信,它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要求到岛上工作的求职信函。

  到海南后,戴苏春发现赚钱的工作并不好找。于是,他只有重操旧业,去了海南电视台。“海南工资比吉林高,每月 至少3000元。”而戴苏春的朋友李德成则没他那么幸运,由于一直找不到工作,他曾一度以卖报纸为生。

  炒楼花10个月赚千万

  1991年6月,戴苏春辞职,去了海南汇通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汇通”),开始新一轮淘金生涯。

  “汇通”是海南建省初期的最大信托公司之一,总资产60多亿元。如今,在海口市国贸路,仍能见到一栋标有“汇 通大厦”的高楼。

  建省初期,上岛谋职的人员越来越多,人们普遍认为解决住房问题肯定是安身的第一道关卡,所以,投资房产应该有 钱可赚。

  而且海南当时还未真正实施城市规划,找一块地盖房子或开发项目并不难。

  于是,找地、找项目的人越来越多。

  那时,海南流行一句话,“要挣钱,到海南;要想发,炒楼花。”还有一句话叫做“一不留神就成了百万富翁”。

  作为信托公司的汇通,不仅投资建设了海南当时最大商场乐普生大厦,还发行了2000万的房产投资债券。

  戴苏春说,那时有实力的公司一边建楼,一边对外出售,用出售来的资金继续投入。也有公司干脆四处托人找地,拿 到地后,用土地抵押从银行贷款,用贷款去做另外的项目。

  1989年的某一天,有开发商请戴苏春找人画楼盘图。他海口的一个朋友邹宇正好从事相关设计。不到三天工夫, 邹交出一张二维效果的楼盘图纸,戴说,“当时楼盘效果图多是平面的。”开发商看了,二话没说,递给邹一个密码箱。打开 一看,一箱人民币——100万元。

  戴后来得知,这张放大的效果图被挂在海口西郊一块工地上,工地都未施工,地和图纸就被开放商卖予他人,并获利 近千万。

  “开发商从拿地到卖地也就间隔10多个月。”戴苏春说,这是典型的炒项目,有了图纸后,地皮升值速度很快。

  这些尚未开建、只停留在规划层面的地产有个好听的名字———“楼花”。

  在当时,很多公司就这样一级一级地倒卖,或倒卖土地或倒卖楼花,而根本不开发建设。对此,戴苏春打了一个比喻 ,疯炒地产就如跑接力棒,最后一棒落在谁手中谁就倒霉。

  ……

  □本报记者吕宗恕海南海口报道

  -新观察

  海南特区的文化期待

  1992年一个朋友辞职闯海南,饯行时我们每人凑了十元钱给他做路费。没过多久,就传来他和另外几个朋友开的 公司挣了上千万的消息,干的活就是炒了一单楼花。三年后,这个朋友身无分文地回来了。十年后,他带我重游海口,当年的 办公地点衰朽不堪,恍若遗址,沧海桑田,令人不胜唏嘘。

  当年海南的财富梦想就是这么真实,而泡沫破灭之后的景象也正是这么萧条。

  前段时间有位海南报界的朋友来广州,说他们已经办出当地最好的报纸了,但是经济盘子太小,想到内地发展。

  言谈之间,流露出海南十年艰难的阴影还没有散尽。

  目前海南面临新的机遇,要建自由贸易区。当前更是三喜临门:建省办特区20周年、博鳌论坛和奥运火炬境内首传 。新的梦想又在起航。但是我担心当年泡沫的教训是否已经很好地总结了:那么多的人才和资金蜂拥而来的时候,为什么海南 没有抓住机会,而在一夜之间片甲不留?

  对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很专业的分析,但是凭一般常识也可以作出判断,那就是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在建设海南。 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市场中,大多数资金在炒楼花,购楼者只有三成用来居住或商业,七成都是简单投机。那么其主要教训,就 应该是在新的机遇中,要让人才和资金真正在海南留下烙印甚至扎根。

  我注意到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的动员讲话中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如果我的理解没错,我会认为这是最值得重视的东 西。哪里都会说要加强文化建设,但是对海南来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从狭隘的经济理念去办特区,正是一些特区遇 到困难的原因。

  我说的文化不是狭义的文艺创作,也不是以纯粹GDP为目标的文化产业,而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近年海南在旅 游和环保方面卓有成效,但是,作为中国省市自治区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地方,它应该拥有更具诱惑的人文气息。

  自由岛的构想十分独到,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机遇。

  自由投资、自由贸易、自由旅游、自由购物、自由留学等等,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理念来建设和推广。自由不等 于没有秩序,更不等于违法犯罪,而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就像在蓝天丽日中呼吸海风一样的享受。当年的泡沫也可以认为是 一种自由,但是它没有在法治和秩序的基础上上升到一个人文理念,最终成为一场混乱。

  如果利用好自由这个概念,那么旅游经济、绿色海岛、生态农业等等这些海南这么多年的努力经营都可以成为它的子 项目,而且整个文化、经济、政治都可以呈现出一种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东西,没有任何泡沫可破。□张 平

  温故知新

  海南倒卖汽车成风

  由中纪委、国家审计署和国家经委、经贸部、国务院特区办、国家物资局、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等单位组 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前不久写出了《关于海南进口和倒卖汽车等物资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说,海南区党委、区政府的一些主要领导干部从1984年1月1日至1985年3月5日,共批准进 口汽车(包括组装件)八万九千多辆(90%以上是小轿车、面包车),已到货七万九千辆;还有进口大量电视机、录像机、 摩托车,并进行倒卖。

  《调查报告》指出,为了进口汽车等物资,海南岛有关干部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非法高价从岛外购进外汇五亿七 千万美元,这个数字是国家允许海南提留外汇的十倍。同时,用于进口汽车等物资的贷款,累计达四十二亿一千万元,比海南 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还多十亿元。许多贷款实际无力偿还,现在尚有二十亿一千万元未还。

  为了大量倒卖汽车,区党委、区政府号召党政机关经商,并先后下发了两个文件。一个文件规定将区直机关成立公司 的审批权,由区政府下放给区工商局;另一个文件提出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每人每月建岛岗位补贴二十元,由各单位从自办企 业收入的留成部分中解决,收入多的全发,收入少的少发。

  从此,全岛的机关公司林立,大小公司达八百七十二家,倒卖汽车和高档消费品成风。

  ———摘编自新华社1985年7月31日电

  那时流行

  炒楼花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楼花”一词最早源自香港,是指未完工的物业(即在建物业)。

  炒楼花的方法是,买家在楼盘没落成前,花费少量订金,订下一套或多套单元,同时获得房屋认购书,之后再将认购 书转手卖给他人,从中赚取差价。

  海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全国炒楼之先河。当地活跃着大小各级炒家,大炒家资金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小炒房 者无力支付订金,便通过内部认购获得房号,再加价转手。但两者都讲究快进快出。

  海南某开发商以1600余万买了地,10个月后画了一张楼盘效果图,再将地皮、图纸卖出,获利千万。

  此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温州等地均出现炒楼花现象。

  2005年,中国7部门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禁止炒房。

  2006年,建设部规定房子必须封顶才能买卖。炒楼热潮得以降温。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