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破旧祠堂中迎来第一个“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0:07  新京报

  “彭氏祠堂破旧房,求学孩子坐中央,烈日炎炎夏难熬,呼啸雪花室内飘。”18年前,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提起 南溪小学,都会念叨这句顺口溜。

  2008年初春,金寨县希望小学内书声琅琅,其前身南溪小学的破旧祠堂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5层崭新教学 楼。

  此前,该校还在全县率先建立了微机室,从四年级开始微机课外教学。学生实验室业已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一类标准 ,且每个班都有投影仪和银幕。

  “希望工程带来了这一切。”3月14日,金寨县希望小学校长彭大海说,若没有希望工程,无法想象学校现在会是 什么样子。

  1992年4月15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自1990年9月以来邓小平、 江泽民和李鹏同志为“希望工程”的题词。

  并宣布从当日起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事实上,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 县希望小学,此前两年已揭牌。......

  -对话

  希望工程重心转向教育公平

  青基会秘书长涂猛称,农村教育应向城市看齐

  希望工程实施近20年中,国家教育政策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这些改变,希望工程是否会发生转型?团中央青基会 秘书长涂猛对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国家投入才是教育根本新京报:当初是怎么选定在安徽省金寨县建立第一所希望小学的?

  涂猛:1989年希望工程设立后,到底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使贫困地区脱离教育落后状态,大家心里都很模糊。

  当时对希望工程的定义就是针对农村、贫困山区、教育、儿童这几个关键词来进行的。

  当初团中央和青基会到安徽金寨县考察后,证实该地区符合以上4个条件,就决定在当地援建第一所希望小学。

  新京报:当初的资金来源是通过什么途径?之后呢?

  涂猛:当初的希望工程资金主要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做宣传,单位员工自发捐款。

  1996年之后,涌现出大批国内外企业,它们的捐助占据了希望工程资金的很大部分。当然,希望工程成立的目的 就是借用民间资本,为国家在教育事业上出一分力,减轻国家的一点点负担。

  毕竟,国家投入还是解决落后地区教育问题的根本。

  农村孩子应享受城市待遇新京报:现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希望小学的存在还有意义 吗?

  涂猛:“两免一补”并不是免费教育,只是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并对贫困学生实施生活补贴,但是很多贫困家庭的 孩子连基本的上学所用的作业本费用都没有钱买,这些学生仍然是我们资助的对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希望工程的工作重 点也发生了转变。我们所做的是要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水平,也就是教育公平。

  新京报:具体解释一下。

  涂猛:当初援建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孩子修建基本的校舍,保证孩子们能够有书读。而现在,我们就要把重点倾斜 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两个公平上。比如,城里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期间有音乐、美术等课程,而贫困地区的孩子就没有这些。希 望工程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投放在这方面。为希望小学增加实验室、阅览室、音乐器材等。

  城市学生能享受到的,希望小学的学生们也要享受到。

  □本报记者张汉宇安徽、北京报道

  破旧祠堂中迎来第一个“希望”

  “彭氏祠堂破旧房,求学孩子坐中央,烈日炎炎夏难熬,呼啸雪花室内飘。”18年前,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提起 南溪小学,都会念叨这句顺口溜。

  2008年初春,金寨县希望小学内书声琅琅,其前身南溪小学的破旧祠堂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5层崭新教学 楼。

  此前,该校还在全县率先建立了微机室,从四年级开始微机课外教学。学生实验室业已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一类标准 ,且每个班都有投影仪和银幕。

  “希望工程带来了这一切。”3月14日,金寨县希望小学校长彭大海说,若没有希望工程,无法想象学校现在会是 什么样子。

  1992年4月15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自1990年9月以来邓小平、 江泽民和李鹏同志为“希望工程”的题词。

  并宣布从当日起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事实上,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 县希望小学,此前两年已揭牌。

  希望小学选址“将军县”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战争年代,这里走出了59位共和国的将军,被誉为“将军县 ”。金寨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南溪镇,则是“将军县”里的“将军镇”,因为59位将军中,这里占了14位。

  成为希望小学前,南溪小学的主要建筑是当地彭氏家族以前的祠堂,这里原是彭氏家族供奉祖先的地方。

  金寨县希望小学首任校长孙学全老人现已退休,其清楚地记得学校从前的样子。他上任后第一次开会,就是两张破桌 子拼在一起,一把破椅子还是借来的。当时学校仅有10余间破旧校舍,8个班级,学生人数不足400人。

  土墙瓦顶,教室两边的窗户破烂不堪,“可以用危房来形容。”孙学全说,每逢雨天或暴雪天气,教室里外一个样, 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不用说体育设施了,学生们跟本就没有课余生活。

  团中央青基会1990年起部署实施希望工程,准备在全国19个省区37个国家重点扶贫县,以提供助学金的形式 救助一万名失学儿童,工作重点放在革命老区。

  1990年2月17日,团中央负责人携同青基会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考察。

  孙学全记得,当时团中央考察团成员来到南溪小学,在祠堂校舍外转了几圈,并向当地教育部门了解情况后就离开了 。

  1个月后,“将军镇”里的这所祠堂小学,收到了第一笔青基会援助的2万元启动资金,当地县镇两级政府又筹措了 8万元,并马上联系施工队,第一所希望小学破土动工。

  拆除祠堂曾引发不满

  修建新的教学楼,需要将原来的彭氏祠堂拆除一部分。

  得知南溪小学改建的次日,百余彭氏后人聚集到了南溪镇政府的大门外,为首者是镇上一位有名望的彭氏老者。他们 不满将祠堂拆除建希望小学。

  虽然彭氏祠堂成为校舍很久了,并且早已失去原来祭祀的作用,但彭氏族人认为,一下子拆掉难以接受,留在那里总 归是个念想。

  同时祠堂地势很好,面南背北。在老百姓看来,拆掉祠堂就意味着破坏了风水。彭氏后人因此相约来到镇政府门前, 制止拆祠堂建学校。

  当时希望工程领导小组、镇政府负责人和原小学领导都先后找到彭氏后人谈话,“前后谈了将近1个月时间。”孙学 全回忆说,祠堂在农村来说,对一个家族很重要。县镇领导找彭家后人谈话,他也在晚上下班后私下找彭家人沟通。

  “教育是第一位的,要想改变南溪落后贫困的局面必须得把学校修建好。”孙学全这样给彭氏后人解释,且当时充当 校舍的祠堂已属危房,建学校说到底也是为了孩子们。

  南溪镇中心小学校长邵远新回忆,当时虽说彭家后人开始不支持,但经过沟通交流最终还是同意了。毕竟,修建希望 小学是为当地教育好,是大势所趋。为了能让工程进展得更加顺利,他们让彭氏后人彭洪才的建筑队来承包修建学校的工程。

  当年4月份,两层的崭新教学楼建成。“新建了14间校舍,原来的房屋又进行了修缮。”邵远新说,学校的面貌焕 然一新,教学环境较之以前“天上地下”。

  “希望老人”捐助18年

  对于孙学全来说,1990年5月19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至今他还能回想起5月19日的南溪镇,天气晴好,空气 也显得特别清新。

  一大清早全镇的老百姓就排队站在镇中心街道的两侧,敲锣打鼓,准备迎接希望小学剪彩。刚建好的学校院墙外和操 场周围,孩子们手捧鲜花、穿着整齐的校服站在操场上。

  少先队鼓号队的队员们奏乐,整个小镇被渲染得热闹欢腾。

  上午9时,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洛桑、青基会副秘书长郗杰英赶到这里参加剪彩。当彩球随着剪刀刀片的交错而应 声脱落时,徐向前元帅题写的“金寨县希望小学”校名揭牌。

  一座现代化的小学出现在一个山区小镇,当年破旧的校舍荡然无存,新学校占地1.1万平方米,比旧校扩展了一倍 多。第一所希望小学的建立,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的同时,也激起社会的爱心。

  周火生,这个名字在南溪镇老少皆知。被称为“希望老人”的他,是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退休教师,18年来个人向 希望小学捐资超过22万元,并发动企业为南溪小学捐资、捐物超200万元。

  “我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做。”周火生说,1990年他获知第一所希望小学建立后,立刻寄去平时节俭下来的1 000元钱。1994年退休时,他又将市里奖励他的3000元寄去。

  1995年,周火生第一次来到南溪镇,见还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他说,当时心里受到震撼,他决心,不仅要省钱 ,更要挣钱帮孩子上学;不仅要自己帮,还要发动更多的人来助学。

  学校走出300余名大学生至今,通过周火生个人的牵线,已有超过35个单位对希望小学予以各种形式的捐助,捐 助学生超过600人。

  2004年,江苏昆山一家企业捐赠40万元,县镇两级政府又筹措了部分资金用于重建教学楼。2005年,一座 5层的现代化教学楼竣工。22个班级、1318名学生、45名教职工,这在首任校长孙学全心中是不可想象的。

  易三梅,原金寨县希望小学学生,靠希望工程资助,现已大学毕业,在当初资助她的一家企业工作。

  “家中还有弟弟、妹妹,就靠父亲一人根本不行。”易三梅说,自己母亲天生残疾,不能干活,家庭经济只靠父亲一 个人支撑,弟弟、妹妹也是在希望工程帮助下才有了学上。

  易三梅介绍,她熟识的同学中,和她类似的就有10多位,如今都已靠希望工程的救助在读或已读完大学。

  金寨县希望小学校长彭大海介绍,希望小学成立至今,学校共收到上级拨款和各类捐赠约450万元,先后救助了6 50余名贫困学生,并培养出300余名大学生,其中硕士、博士生超过10名。成立希望小学之初,当地失学率在2%左右 ,现在失学状况已不复存在。

  南溪镇共有小学25所,至今已建成7所希望小学。彭大海认为,希望小学建立后,在吸引捐资助学方面,当地其他 学校也跟着受益,“很多捐助单位不只是对希望小学投入,也对非希望小学进行捐赠。”第一所希望小学像一个辐射源,在全 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来自青基会的消息称,截至今年初,全国共援建14000多所希望小学,收到善款40多亿元,共 救助310万余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新观察

  希望工程期待续篇

  上世纪90年代初,拜金主义渐趋流行之时,一道光亮猛然间照耀人的良心,并且让人思考祖国的未来。

  这道光亮是“希望工程”。经济改革引起的利益调整,以及在“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风尚影响下,乡村教育的 规模在缩小,校舍破败,师资流失,失学儿童人数在增加,张艺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极其生动地再现着当时乡村尤其是 贫困地区的初等教育现实。

  “一个也不能少”,正如电影所揭示的忧患意识一样,有识之士呼吁,在现代社会,“文盲”和“科盲”毫无出路可 言。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得不到基本的教育,不仅难以脱贫,而且会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累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部署“希望工程”,通过社会募捐和企业赞助,用“施爱”与“示爱”来解决部 分教育经费,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给祖国的未来带来“希望”。

  随着1990年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诞生,“希望工程”几乎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最令人感动的 慈善事业。国内媒体发掘出很多令人心碎的故事,以“大眼睛”为代表的孩子们求知的渴望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于是,良知演 化成大量善款流向青基会。这个基金会,恐怕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所有慈善机构中的“首富”。

  此后10年,“希望工程”为乡村教育立下汗马功劳,给贫困山区带来教育的希望,同样也让先富裕起来的人“献爱 心”找到了途径;扶贫从助学开始的做法流行开来,成为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

  毋庸置疑,“希望工程”是在国家经济能力尚不足以完全落实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救助贫困地区孩子读书的途径之一 ,也为很多有良知的中国人“献爱”、“施善”寻找到了最佳出口。

  进入21世纪,需要深思的是,如何把“希望工程”持续进行下去。现在,政府已有能力来支付落实义务教育的费用 ,实行“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贴),但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就不需要社会捐助。

  任何到农村走过的人都知道,乡村学校的校舍较差,很多现代化教学设施不具备,一些课程开不了,师资力量很薄弱 。另外,在外地打工的农民的子女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只好在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读书。

  这正是“希望工程”今后的着力点所在,资助乡村学校改善办学,让农民工子女在异地得到较好的教育,以便在实现 社会公正上起到积极作用。

  □白烁

  消失在记忆里的电视棚

  民间记忆

  1978年我八岁。一天,在我生活的部队家属大院里,搭起了一间棚子,靠墙的地方摆着一个高高的木头柜,柜子 上还有一把锁。

  有人说,木头柜子里放着电视,这个棚子就是公共电视棚。以后,大家天天都可以在这个棚子里看电视了。那年月谁 家有个黑白电视都算是有钱人了,大多数人家还都没有电视。

  这个电视棚的出现,成了我和我的同学们最好的学习动力,每天一放学,我们都认认真真地把作业写好。到了星期天 ,早早的从家里拿着凳子放在电视棚里,等着傍晚六点钟开始的动画片。

  那时的电视棚7点以前是孩子们的天下,几十个孩子坐在一个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铁臂阿童 木》、《森林大帝》,这些早期动画片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童年快乐!后来,电视棚里的电视机渐渐的发生了变化,从十四英寸 的黑白电视机到十八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电视中的世界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再后来,许多人的家里也都逐渐购买了电视机,而 电视机也逐渐从手动换台变成了带遥控换台。

  就这样,电视棚里的人越来越少,记不清从哪年起,电视棚像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了大院里,也逐渐消失 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冬天我和妻子为布置新家去某个电器大卖场购买彩电。走进大卖场,看着里面摆设着的电视机样品,液晶的、等 离子的、背投式的,让我们眼花缭乱。

  这个情景突然让我想起当年大院里的电视棚。

  这个早已消失在记忆里的电视棚,竟也折射着三十年来我们生活的巨变。

  □史雷(北京干部)

  4月15日一日三十年

  ●1985年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谈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关于合作生产MD·82及其派 生型飞机协议生效

  ●1989年胡耀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1992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

  ●2002年中国国航一架客机在韩国釜山坠毁,128人遇难,38人生还

  那时流行

  熊猫盼盼

  流行时间:1990年前后流行指数:★★★★☆

  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熊猫盼盼被选为吉祥物,其憨态可掬的形象伴随着刘欢高亢的歌声席卷亚洲。 亚运会期间,手持金牌做奔跑状的盼盼形象几乎天天出现在媒体上,同时也深深地印在了国人的脑海里。

  盼盼的原形出生于四川,1984年,四川省熊猫保护区内竹子大面积开花,熊猫遭遇食物危机,那时的盼盼才4岁 ,饥饿中它漂流在宝兴县巴斯沟的一条小河中,被一位农民发现而得救,一度名叫“巴斯”。

  1990年,“巴斯”应亚运会组委会邀请赴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相关活动,自此摇身一变,成为亚运会的吉祥 物盼盼名扬天下。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