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这场歌唱盛宴发出“原生态”气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1:22  新京报

  -新观察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1984年首办至今,已推出了好几代中国歌坛的中流砥柱。各“门派”的歌唱家、歌 手,也将之视为迈向中国主流声乐界的敲门砖。

  砖块很结实。

  回顾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不分唱法的混合赛,赛况录像后播出。相隔两年,到第二届时,已经进行了重大改革 。

  一是推出了“通俗唱法”组,在全国首次按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分开进行———当届的“通俗”组,就推出了 堪称新中国第一代“流行天后”的毛阿敏,以及韦唯等人。

  二是专业组、业余组三种唱法的六场决赛,均向全国现场电视直播,赛事的可看性大大增加。今年更是连续做了40 天的现场直播,创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直播场次之最。

  在评审制度方面,赛事开展不久,就推出了较令人信服的现场亮分: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来自去掉最低分、最高分 后的平均值。在20多年前,同类评比屈指可数之时,青歌赛以此增强透明度的举措,树立了健康的榜样。

  而到了后期,大赛还在现场增设了监审组,对评委评分进行现场监督,并有权要求评委进行现场解答。比赛在直播现 场增设了热线电话等电视观众得以直接参与的方式,其群众性的凸显,可视为“全民选秀”的雏形。

  选出的声乐“状元”,包括民族唱法的代表彭丽媛、宋祖英,美声唱法的代表殷秀梅、戴玉强,通俗唱法的代表朱哲 琴、解晓东等人,一代一代,日后陆续撑起了中国歌坛的三大主流领域。

  换言之,改革开放至今,青歌赛实际上是为中国歌坛隐形的取舍、淘汰制,设定下了一个标准。

  从第三届开始,青歌赛推出了优秀新作的评奖,这实际上是增强了对创作的重视。红极一时的“西北风”代表《黄土 高坡》、代表当年国内原创繁荣图景的《丹顶鹤的故事》等不同类型歌曲的广为传唱,反映出青歌赛的兼容性。

  青歌赛办了24年,尽管没采取PK、不给歌手签约,相对而言,风头稍逊于“超女快男”,但青歌赛仍有自己“与 时俱进”的一面。

  其中一个并非微不足道的例子是,今年将“通俗”改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流行”。并且,青歌赛2004年进行 了一次关键的改革:加入了原生态唱法。

  此创举不啻是,将学院派人士从前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物请进了厅堂。

  当被视为原始、粗糙,只能当做音乐素材的东西,置于国家级的评价体系中以后,央视直播现场的农田泥巴清香,旋 风般迷倒了一大批国人。

  能引领不同少数民族站到舞台上展现各自的“原生态”,这是青歌赛迄今有别于各种选秀节目的最大特色,应该坚持 下去。窃以为,在这一点上,就应该忽略掉潮流换了一拨又一拨的“国际化趋势”,踏实发掘本土丰富的歌曲土壤与“原声” ,此举将为中国流行歌坛的真正繁荣造福无穷。

  □张璐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