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村委会大楼里,从制药厂飘来的气味,呛得来客不时打喷嚏。
村干部刘清发推开门,“这是老书记的纪念室”。纪念室里,一百多张反映史来贺事迹的照片被做成展板。
2008年5月15日,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这个与华西村、南街村一起,因举起集体经济大旗而闻名的小 村里,工厂在生产,来客看展览,一如既往。
刘庄的集体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人均年收入18795元,在农业大省河南,只有南街村可与之比肩。
但刘庄村前党支部书记史来贺的传奇经历,在全国农村却独此一家。这位可能是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次数最多的农 民,被认为是刘庄奇迹的缔造者,刘庄家家户户挂着他的头像。
胡耀邦说“我赞成这个”
刘庄,差一点就不是刘庄了。
1980年,河南省进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刘庄被列为推广重点,没想到却成了“钉子户”。
当时的刘庄,在全国已经是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一千多人出头,该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5万元,绝大部分村民 都已经住进了县政府干部都没有住进的楼房。
这些楼房都为村民自建,全村下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上至能动弹的老人,有空闲时间的都在工地一线,连妇女都拿 起瓦刀砌墙。
工作组的十几个人在刘庄到处活动,对村民宣讲把集体企业和土地平分到户的好处。
而当时刘庄的情况是,村里已实现机械化,1600多亩地只需要20多个劳动力照料。
工作组的宣讲只得到了几个村民的支持,即使这几个人,也在家人的劝说和白眼下很快反水。
史来贺被工作组认为是抵制的总后台,现任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还记得,史来贺与工作组争辩道:中央要求从实际出 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并没有排斥其他责任制和分配方式。
工作组组织村民进行了三次投票,都无果而终。一直到了1981年,在工作了几个月后,工作组撤离刘庄。
他们与史来贺最后的交涉是:工厂不分了,把地分了总可以吧?史来贺的回答是,分不分我说了不算,还是让大家投 票吧。
这场让村民们多年后仍津津乐道的胜利,在当时并没有给刘庄带来安宁,村民们仍心存忐忑。
直到1981年8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到刘庄视察,听了史来贺对村务的汇报,认为刘庄搞得很 好,“就是要因地制宜,要实事求是嘛,我赞成这个。”
胡耀邦刚走,村里就大张旗鼓地宣传。刘俊荣回忆当时场景,“大家都激动地掉眼泪,要知道,很多人等着看我们刘 庄的笑话呢。”
此后,再也没人拿刘庄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说事。20多年来,村里只有一个村民出去单干,结果很快又回到村集体 。想要恢复村民待遇,他和妻子必须做与单干时间一样长的合同工。
□本报记者孙旭阳实习生崔权朱柳笛河南报道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新观察
刘庄的共性与个性
刘庄发展“集体经济”获得了成功,不是说经济理论错了,也不是全国人民都错了,更不是中央的政策错了。同样地 ,中国30年农村改革获得成功,也不是刘庄人做的事情不合逻辑。
刘庄的成功,并不构成对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如果刘庄仅仅是农业社区,我敢说,刘庄不会有今天 的辉煌。农业生产适合家庭经营,由经营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由他们支配、拥有最好。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人民公社制度背 离了这个道理,所以便遭受了失败。刘庄其实也逃不过这个道理。这也是刘庄与全国的一个共性,不过是隐蔽的共性。
但刘庄却真的没有搞土地承包。刘庄有了强大的工业,早已有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因为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 ,只有通过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更多地释放出劳动力,集体经济的维持就为创造这个条件提供了方便。当然,规模经营并非一定 要集体经济才能实现,但集体经济制度的确能够更快地创造规模经营。
如果全国每一个村庄都有刘庄那样的工业规模,也许都不必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但工业要集中,最好是集中在 城镇。刘庄的工业是乡镇企业的“劫后余生”,是不多的例外。所以,全国数十万个村庄不能都像刘庄那样保留农业集体经济 。这是刘庄的个性。
刘庄真正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了一个史来贺,这样的人总会创造奇迹,而奇迹的性质取决于时代特征和他们的个人生活 背景。
我所思考的是,为什么像史来贺这样的农村杰出人士,只有和乡镇企业联系在一起,才创造出辉煌?为什么那些依靠 农业为主的社区,不能成长出史来贺这样的人物?
这是由工商业和农业的性质决定的,更深入地说,也是由人性决定的。公有制这个东西,若放在经济学家所讲的私人 物品生产领域,要么走向“异化”,大大地“辉煌”一个时代,要么按照“红色教条”上的要求,严重地丢失效率,搞得当事 人灰头土脸。公有制放在公共品生产领域,若没有民主制度保障它运行,也会走向“异化”。
按我观察,以集体乡镇企业崛起的村庄,凡成功地扩张,多依赖家族成员对企业的高度控制,所谓集体决策机制是大 打折扣的,这种利益关系的实质性变化可以在一定时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相反,如果凭借集体成员的“红色觉悟”来 维持管理和劳动的积极性,短期有效,长期则一定走入死胡同。
因为乡镇企业的这种“成功”,才养得起集体农业,人们却糊涂地以为不搞土地承包也可以维持集体农业经济效率。 在刘庄,史来贺和他的儿子有了“红色觉悟”,就成了刘庄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刘庄也要有大的改革,实现某种体制的转型,才能延续过去的辉煌。改革要公开透明,不要有的村庄偷偷地搞 。能不能善始善终,这是对刘庄现任领导人的考验。□党国英
一日三十年——5月20日
●1985年邓小平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6年刘庄人自己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正式投产,此后,刘庄的经济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中原首富村”
●1987年中国音乐家马思聪在美国病逝
●1992年陈百强因吸食过量药物昏迷不醒
温故知新
“中原首富村”户均存款2.5万元
对村西那个废旧农具仓库,如今刘庄人比外村人还陌生。
前不久,隔河邻村有人来借三脚耧耩地,才惊醒了满棚尘封已久的犁、耧、耙和木轮手推车。
真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畜牧场里100多匹肥壮骡马,闲作了只配积肥、繁殖的花花公子。
新的农机大院显得宽阔。刚刚收罢新麦的一台台“康拜因”,在骄阳下耸立着精力过剩的庞大身躯。陪伴它们的,是 耕、种、收、运和脱粒入仓的一整套设备……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刘庄1800亩粮棉高产稳产田,仅由41人 耕作,占全村劳力的6%。
另外94%呢?除造纸、化工、机械、建筑、商业等之外,精锐部分进了村办华星药厂。这个厂,职工平均年龄仅2 0多岁,年产值3000万元,是目前全国生产肌苷的最大厂家。
去年,刘庄总产值4200万元,人均分配2000元,户均存款2.5万元。
58岁的“农民议员”史来贺说,这40年活得无愧无悔。他兼任刘庄党支书记和农工商联合社社长,使刘庄共同富 裕而成为当今“中原首富”。
那时流行
电子游戏厅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流行指数:★★★★☆
上世纪80年代初,国产第一台电子游戏机在桂林诞生。几年后,电子游戏机以其锐不可当之势,“踏”遍了中国大 江南北,电子游戏厅也遍地开花。
当时游戏机的内容主要有:驾驶类、炮战类、火箭袭击类、趣怪类等。
这些游戏都具有紧张激烈的对抗竞技特点,受到了少年儿童的青睐。
放学后,他们顾不上放下书包,捏着零用钱就进了游戏厅,沉醉在变幻无穷的电子游戏中。
后来游戏厅开始出现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老师和家长们惊呼:狼来了。
后来,国家明文规定:除节假日外,电子游戏厅(室)一律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开放。
那些在游戏厅里天马行空的日子,成为一代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