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97期:国企改革试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09:35  新京报

  总第97期[1979年5月25日国家六部门确定8家国企改革试点单位]

  一日三十年——5月25日

  ●1978年中国与阿曼苏丹国建交

  ●1979年首钢等八家企业被定为国企改革试点单位

  ●1984年邓小平强调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

  ●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命名一小行星为“杨振宁星”

  ●2002年5月25日台湾华航一客机在澎湖附近海域坠毁,机上225人全部罹难

  首钢1979,厂长扩权

  1979年,作家蒋子龙发表了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里,机电厂新任厂长乔光朴,对全厂近万名职工进行大考核,把不称职人员撤离岗位,使生产局面迅速改观。但 在他进行改革的同时,也遭到了各种阻挠,一度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然而,在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对改革依然充满信心。

  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乔厂长”一时间成为“英雄”的代名词。

  绝非巧合。那一年,和“乔厂长”一样,打破禁锢、推行改革的企业家,并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

  当年5月25日,国家经委、财政部等6个单位联合发文。确定京津沪8家大型国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 首都钢铁公司,成为其中之一。

  厂长无权

  请缨改革

  首钢退休职工陈生志告诉记者,首钢当时是主动申请参加第一次国企改革试点的。

  他回忆,在此之前的首钢,虽然厂区很大,但实际规模很小,只有一个炼钢的高炉。

  另一位首钢退休职工张积武也说,那个时候首钢效益不是很好,国家下达多少任务就生产多少,企业没有额外自主获 取利润的权力,工人的积极性也不高。

  而为了企业发展、对于企业自主权的追求,在当时的首钢领导层,更为迫切。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时任首钢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的周冠五,虽然管理20万职工,但他却没有权力签字改造一个 厕所。

  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陶友之,曾对国企扩权改革进行专题研究。他认为,当时周冠五“没权改造厕所”的说法,“很 有可能”。

  他介绍,没有扩大自主经营权之前,国企的厂长实际上只是一个车间主任,完全听国家的,企业的生产销售都是国家 计划好,按部就班地做就可以了。就算要盖一个厕所,也要国家的计划中有专项的使用资金才能去盖。

  1978年10月开始,四川省率先对省内部分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

  1979年初,敏锐的周冠五亲自组织报告,送交北京市和冶金部领导,主动请缨,争当改革试点单位。

  当年5月25日,国家经委、财政部、外贸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物资总局、国家劳动总局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 确定京津沪8个企业为国企改革试点,周冠五的申请,成功了。

  两个月不到,1979年7月13日,国务院一口气印发五个文件,对扩权相关内容予以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在利润分配上,给企业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在权力分配上,给企业以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资金运用、 干部任免、职工录用等方面的权力。

  周冠五的改革,有了“尚方宝剑”。

  “三个百分之百”

  员工爱恨交加

  周冠五推出的第一项改革举措,便令当时的许多员工“爱恨交加”。

  他迅速推行“三个百分百”:每个职工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规章制度;出现违规违制,都要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 不管是否造成损失,对违制者要百分之百地扣除当月全部奖金。

  “新的制度实施后,大家的奖金扣得比较厉害。”陈生志说。

  张积武透露,当时推行的岗位责任制“太严了”。比如说迟到一分钟,或者在车间不戴安全帽,都会被扣奖金。一般 的违规最少扣罚一个月的奖金,严重的则要罚去三个月甚至更多的奖金。

  此外,最严重者,还会被降职、撤职。

  尽管有个别员工抱怨,但这项政策的最终结果“很成功”。据首钢石钢铸造厂原总工程师高伯聪回忆,这种责任、考 核,奖惩三者结合一体的管理方式,使首钢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很快恢复。

  此外,周冠五还集中所有大修基金,来修建首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二高炉。1979年12月15日,一座国际 先进水平的新二高炉顺利投产,并且不到一年半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计划经济时代’,专项基金必须专项使用,就算账面上有钱,没有计划,根本不能动 用。”陶友之称。

  改革的前三年,首钢利润净额年均增长45%,上缴国家利润年均增长34%.

  利润包干

  被逼出来的方案

  “承包制”,是首钢获得企业自主权后,实行的另一项政策。说起来,这项政策的推出,有些“被逼无奈”。

  1981年,国家对钢铁限产,首钢的减产任务是36万吨,占上一年度总产钢量的9%.然而几乎同时,北京市政 府又下达了指令:由于政府财政紧张,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带头兵”,首钢当年的上缴利润要力保达到2.7亿。

  周冠五拿着纸和笔算给市长听,“把首钢的全部家底都抖出来,满打满算利润最多2.65亿元,都缴上去了,企业 留成一分钱没有,职工的福利更飞到天上去了”。可是,市领导也很坦白地说,要保证北京市的财政收支,必须完成2.7亿 的上缴利润。

  无奈之下,周冠五提出了“利润包干”,即在保证完成2.7亿元利润上缴的前提下,超额的利润由首钢按4∶3∶ 3比例(40%用于生产发展;30%用于职工集体福利;30%用于工资奖励)自主分配使用。

  高伯聪说,“利润包干”方案提出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同意。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减产增收运动展开了,职工们 一方面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也为了节约每一滴油、每一把棉丝而努力。

  当年,首钢的利润达到了3.1649亿元。在上缴2.7亿元后,首钢第一次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4000多万元 。

  尝到了甜头的首钢,随即在“利润包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利润递增包干”的新的承包方案:以1981年上缴 利润2.7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7.2%上缴国家,超额归首钢。超额部分按照60%用于生产发展、20%用于职工集体 福利、20%用于工资奖励的方式,自主分配使用。

  这一方案,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

  对此,高伯聪认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和改革。”从此,首钢由在计划 经济体制中一个小有自主权的生产厂,转变为相对独立、有一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企业。

  苛刻追效率

  周冠五被贴小字条

  和“三个百分之百”的政策一样,承包制度,在当时,同样遭到了部分员工的不理解。

  陈生志回忆,当时首钢推行了一个口号:“承包为本”,“完全是追求纯粹的效益”。

  张积武介绍,那时候,首钢的干部每天都要写工作日记,每天给自己打分,每月还要填考核表。而每个工人岗位都要 签承诺书,保证达到一定的生产量、质量,有一项没达标的就要扣奖金。

  “工人都没日没夜的干活,工作下班都不按正点”,陈生志说,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很羡慕附近石景山塑料八厂的 口号“以人为本”。

  周冠五对于效率的苛刻追求,也为部分员工所诟病。

  陈生志叙述了当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司机给周冠五家送东西,本来应该是6个小时的运程,为了提高效率,被要 求4小时送达。结果司机为了赶时间,路上出了状况。周冠五知道了之后,又把这个司机的当月奖金给扣除了。理由是“叫你 加快速度,没让你出差错。”从大锅饭中刚刚走出来的职工们,显然还不适应这种“苛刻”的制度。“那时候有不少人反对他 的做法,但也都是私底下的。”陈生志说,在古城二小的巷子口,曾经看见有人贴小纸条骂他,说他太苛刻。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鲍颖北京报道

  -新观察

  约束机制缺失改革试点陷入泥潭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始终让人们时喜时忧。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住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把企业变成一个社会产品供给的“车间”,因此改革国有企业最直接的方 法就是让企业自主经营。

  然而在具体路径上,中国的工业企业改革最初复制了农村改革的模式,也就是采取类似“包产到户”、“大包干”的 形式,实行所谓“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管理者只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指标,就可以获得相对宽松的盈余处置权。

  这样的模式较之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市场体制的一大进步。因为它引进了市场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激励机 制。正由此,在经济利益追求的推动下,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众多的国有企业都取得了之前无法想象的“业绩”,充分 印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经济成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的“包干”式改革模式遭遇到难以逾越的挑战。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中,除去“包干” 制度带来的激励机制外,约束机制的建立同样也是市场经济必不可缺的内容。激励制度解决了经济利益创造的问题,而约束机 制要解决的是利益合理分配的问题。恰恰是因为约束机制的缺失,最终导致首钢等国有企业改革先锋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泥潭之 中。

  市场约束机制包括内外部两个内容。外部约束是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企业经营者始终战战兢兢,不敢有些许放松; 而内部约束则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权力架构,让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合理化,不至于出现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遗憾的是 ,包括首钢在内的改革先行者,因其改革模式的简单化、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等原因,在这两个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失误。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国有企业几乎垄断了国内的大型工业生产,且由于行政保护的作用,完全阻断了新进竞争者 出现的可能。由此,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改革先行企业的经营业绩就能够迅速提升。然而,这样的效益提升究竟是因为管理 者才能使然,还是因为行政垄断保护所赋予的制度溢价?关于这一问题,无论是考核国企的财政部门,还是企业管理者都无法 准确说清楚。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超额利润分配的边界根本无法厘清:财政部门不断提高指标标准,要求企业上缴更多 的利润,而企业管理者则认为这是侵占企业经营利润。

  而在企业内部,“大包干”制度导致对于管理者的约束机制付诸阙如,企业内部利益分配因此而很难保证公平。准“ 皇权”式的管理体制,让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人唯亲、公饱私囊的问题并没有因为市场化改革而消失,反而因为利益分配差距的 扩大、利益表达渠道的丧失,进一步打击了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

  时至今日,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依旧在摸索推进中。只是当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伴随着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等制度的构建而逐步完善,而外部约束的矛盾却依旧存在。如何辨别国有企业利润的源头,如何考量国企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 ,并据此给予市场化的奖励,至今依旧未能破题。

  □马红漫

  温故知新

  产品自销不再滞销

  本报讯成都无缝钢管厂今年七月下旬开始实行部分产品自销,把一批钢管直接投入市场,很快打开了新局面。

  两个多月来,这个厂已同各地用户签订了七百二十多份供销合同,目前还在继续签订。一向比较滞销的大口径钢管, 各地已订购了一万二千多吨,其中,农业、轻工业、手工业部门的一些地方企业订购的数量占三分之一左右。

  成都无缝钢管厂是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一百个试点单位之一。试点的内容之一,就是企业可以自行销售一部分计 划外增产或国家不收购、不分配的产品。今年以来,这个厂的生产形势很好。

  上半年,全厂钢管产品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六,预计全年计划可以提前两个多月完成。因此,这个厂有可能拿出 一部分钢管投入市场,适当满足一些用户单位的需要。

  成都无缝钢管厂还注意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设计制造了合金钢管、薄壁管、石油套管等二十多个新品种和 新规格的钢管,尽量做到产品适销对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0日电《成都无缝钢管厂实行部分产品自销》

  那时流行

  皮皮鲁、鲁西西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流行指数:★★★★☆

  皮皮鲁和鲁西西,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一对双胞胎兄妹。皮皮鲁淘气、胆子大、成绩差但有正义感;鲁西西则 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但和哥哥一样,爱冒险。在郑渊洁充满想像力的笔下,兄妹俩一道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奇妙冒险。

  1985年,《童话大王》创刊,皮皮鲁和鲁西西作为杂志的“主打人物”,正式和读者见面,并且每期都有连载。 此后的20年间,随着这本杂志的畅销,兄妹俩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甚至连许多成年人也被吸引。

  郑渊洁自称,以皮皮鲁为主角的童话书刊售出了5000万册,在中国“至少影响了两代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