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55期:户籍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09:27  新京报

  从“寄住”到“居住”北京“绿卡”尴尬十年

  1998年7月22日,中国长期铁板一块的户籍政策终于打开了缺口。

  当天,一份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经国务院同意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等批转。

  其中包括,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老人投靠子女落户政策;在城市 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随即,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的户籍改革浪潮。

  北京,中国的首都,这个被公认为“户籍铁板”最紧最硬的城市,在这场浪潮中,“生锈的铁钉”也开始松动。

  寄住证出台

  “配合中关村”

  寄住证,被认为是北京最早的“户口放开”。

  1999年6月,北京市颁布了《引进人才和办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暂行办法》。根据这一办法,高新技术企 业、民营科技企业等机构外地户口人员,可申请办理寄住证。

  持寄住证者,在购房、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受北京市民待遇。

  这一年7月,河南籍大学生马山毕业,从北京某大学毕业。

  2008年7月,他回忆起当年初听到这个政策的心情时,用“无比兴奋”来描述。

  当时,希望留京的他,已经遭遇了无数次碰壁。尽管在北京读书四年,但“走出校门,才感觉到并不属于这个城市。 ”他说,当时招聘会、报纸上的招聘信息,每个招聘职位都要求这一条,“连饭店服务员都要北京户口。”寄住证政策的出台 ,给了马山留京的希望。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关村的一家公司,“就是冲着工作寄住证去的。”当时,能办寄住证的单位 ,基本上都聚集在中关村。

  对马山而言,有关寄住证的另一条规定,更加诱人:持《工作寄住证》工作满三年者,可由用人单位推荐,经主管人 事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批准,办理调京手续。

  对于这项政策,北京市人事局人员称,当时这项措施的出台是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配合中关村的发展 战略的实施,人才引进“直通车”开始启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这意味着北京的户口制度正在慢慢放开,而寄住证的出台,“正是从严管到放开 的一个过渡。”“不少大学毕业生都想通过这个途径拿到户口。”马山说,那时进入中关村的大学毕业生都争着抢着申请。他 们公司20人,80%的职员都申请了。他听说,中关村每年有上千的进京指标。

  但现实情况,让马山的心情“直接从夏天变成了冬天”。

  他的几次寄住证申请都没批下来,他回忆,当时申请的人员非常多,规定对个人的条件的要求也比较含糊,《暂行办 法》规定“具有学士学位且成绩突出者”。

  但“怎样才算成绩突出,这半句话卡住了很多人。”马山说,除个人因素外,还要看所在单位的实力,“小公司基本 上没戏”。

  “寄住”歧义

  居住证上岗

  当马山还在继续为寄住证犯愁时,2001年8月,北京市人事局发布通知,将《北京市工作寄住证》更名为《北京 市工作居住证》。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在许多外地者的眼中,这意味着一种认可。

  李菲,湖北人。2000年进入北京一家外资高科技企业工作时,她身边已经有不少同事持有寄住证。不过,她说, 对于这个证,有些同事“羞羞答答,不好意思拿出来”,甚至还有人提到寄住证时,不说“寄住证”,而是直接说成“工作证 ”。

  这一切,因为这个证件的名字———“寄住”二字,“有点儿‘寄人篱下’的意思”,李菲说,当时的确有不少公司 的人对这个名字有意见。

  不过,李菲回忆,“再有意见大家还是会抢着办”,因为“的确比暂住证方便”。

  她称,有了这个证件就不用办暂住证,“起码租房都好租,房东的态度也好多了。”她说,有同事因为有了这个证件 ,孩子上学不用发愁找不到学校了。

  2008年7月16日,北京市人事局工作人员证实,“寄住证”更名为“居住证”,就是考虑到有的持证人员对“ 寄住”两字存有歧义,容易在心理上对北京产生隔膜。

  这名工作人员回忆,其实在命名“寄住证”时,人事局的人员专门查了《辞源》和《辞海》,其中‘寄’的本意是‘ 寄托’,并无其他带有歧视性的含义。但为了体现对持证人的尊重,北京市人事局还是出台了更名规定。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耿小勇实习生刘恩峰北京报道

  -新观察

  户籍改革应由中央统筹

  改革开放30年的万千气象和巨大成就可以用如椽巨笔去书写,但根源无非是两大自由:一是财产的自由,使人们掌 握的财富变成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易的资本;二是人们的择业自由,使人们可以摆脱身份和地域限制这一“上帝安排”,在全国 范围内自主个人命运,追求利益和个人价值最大化。

  与之相伴的,便是对财产自由权利和流动自由权利保护(户籍改革)的迫切需求。但中国的户籍改革远远滞后于19 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也远远滞后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农民进城运动”(始称“盲流”)。1992年 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户籍改革,但直到1998年底国务院有条件放开小城镇入户限制,才标志着户籍改革开始艰难 启动。

  十年过去,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户籍政策已经基本无碍于人口的流动,但是大城市的户籍壁垒依然森严甚至更加 森严,甚至连购了房也只能在自己的居所里经年累月地“暂住”。但显然,中小城镇的户籍改革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和公 民的权利诉求,让农民就地“城市化”的理想设计也并不成功,其两大产物———乡镇企业留下一大堆被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等 待着漫长的时间来修复伤痕;小城镇户籍改革战略也没有从根本上带来人的解放、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分工及就业机会的增 加。

  其实,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运动一开始就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它有深刻的经济和文化根源:中小城市以权力为核心的 金字塔形权力和资源配置结构使权力分配资源的特征极其明显,其导致的人际关系内耗重重,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效率,而且 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质量,形成一个典型的压抑状态下的“中国社会中层生态”。

  因此,如果大城市的户籍改革没有实质推进,中国的户籍改革就永远“在路上”。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最关键的十 里没有走完,改革就没有成功。

  当前,这种户籍壁垒不仅制造了年复一年危如累卵的春运潮,而且在教育领域制造了以借读费为标志的超级利益集团 ,也导致国内的教育资源(生源以及由此带动的大量资金)大量外流,同时还在国内人为制造了数千万之巨的身心受损的“流 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成为未来城市的直接隐患。

  同时,当前的大城市户籍壁垒涉嫌违法行政,我国户籍管理的最高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城市 户口的居民在全国范围内的常住地登记户口无须审批,需要审批的只是“农转非”。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论从经济效率和公民权利公平的角度,下一步,包括大城市在内的全面户籍改革,既为 “改革攻坚战”,也是必然之旅程。但这一改革,事关公民的基本权利(选举权和迁徙权),事关子孙后代的命运和安定(教 育权与非歧视),事关全社会的基本效率与公平,理应由中央政府甚至全国人大统筹安排,不应有任何城市和地区的“特殊性 ”与画地为牢各自为阵。

  □童大焕

  一日三十年7月22日

  ●宋庆龄奖学金

  1994年首届宋庆龄奖学金在上海颁奖。全国300名中小学生获得此项奖励。

  ●户籍改革

  1998年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放开四项户口的落户政策 :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投资买房以及异地工作。

  ●取缔法轮功

  1999年中国政府宣布法轮功为非法组织,依法予以取缔。

  民间记忆

  94万办下3北京户口

  1997年,北京发布新政,外地人员在京郊指定的小城镇投资并购房,可获北京市城镇户口。

  2001年,浙江温州人高成(化名),通过这一政策,获得了北京户口。

  高成回忆,当时的第一步是“先存50万”。

  “放在银行不能动,也没有利息,这就算你投资了”。

  此外,高成还必须在当地买一个房子。高成说,提供的房子都是20万到30万之间。但这个房子实际不值这么多钱 ,无论地段,还是质量,都根本不能让人满意,“但那房子也是专门给我们这种人建的,反正有人买。”买房后,高成又陆续 交了一些费用。他称,上户口的镇上按人头收每个人2万块钱,然后公安局还要每个人收2万,他家三口一共交了12万。这 才算把程序走完。

  “最后总共是花了大概94万把户口办了。”高成清楚地记得这个数字,从开始计划,到把户口办下来,只花了几个 月时间。

  据当年的媒体报道,截至2002年,在京郊小城镇落户的外埠人员达6818户、16336人,仅2001年就 有5000人被批准落户。

  本报记者耿小勇

  那时流行

  蓝印户口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

  流行指数:★★★★☆

  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公安机关加盖的蓝色印章,而被称之为蓝印户口。

  其一般是由当地政府出台争得,对投资者、购房者或者“引进人才”等外地人给予的优惠待遇。拥有者基本上可以享 受正式户口的利益,经过一定时期后,可以转变为正式户口。

  最早的蓝印户口大致出现在1992年左右,最初以中小城市居多。1994年之后,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也 开始办理蓝印户口。在许多地方,蓝印户口成为商品房的推销手段之一。

  2000年之后,蓝印户口在各地逐步被叫停,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