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67期:首家集体企业破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09:27  新京报

  “破产厂长”与“送葬队长”恩怨20年

  7月11日上午11时,81岁的石永阶和老伴并排靠在床头,吃着冰棍看着电视。见记者进屋,他和气地打招呼。

  石永阶以前不是这样。

  他有近20年的时间,拒绝任何媒体采访。他说,他不愿背负“新中国第一破产厂长”之名。

  如今,他非但接受采访,在今年3月的一次采访中,还和韩耀先合了影。

  韩耀先被人称为“送葬队长”,起草了我国第一部企业破产规定,主持了沈阳140多家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破产。

  1986年8月3日,韩耀先选择的第一家破产企业,就是石永阶担任厂长的沈阳市防爆器械厂。

  此后两人心生隔膜,多年不相往来。

  李长春首提破产

  韩耀先,69岁,现被沈阳市经济委员会返聘,负责为企业兼并、转制提供政策咨询。自从起草了《破产倒闭规定》 ,他的人生就和企业转制密不可分。

  “破产的思路是李长春提出的。”韩耀先说。

  1984年8月,时任沈阳市市长的李长春交给市计委一个任务:调查严重亏损的企业,起草一个企业倒闭的规定。

  两个月前,韩耀先刚调入计委集体经济办公室,从事政策研究。

  “小韩从企业来,对企业了解,这个事情就交给你。”计委领导说。韩耀先此前是沈阳汽车配件公司总工程师。

  “当时家里人很反对,砸人家饭碗的事会得罪人,弄不好再有什么运动可能要挨批。”韩耀先回忆说。

  对“破产倒闭”的概念,韩耀先也十分模糊。

  “破产、倒闭”这些词儿他在上学时的课本里见过,但那是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韩耀先想,社会主义怎么 也搞企业“破产倒闭”。

  而在4年前,石永阶已亲身感受到什么叫破产。

  当时他在一家生产水泵的集体企业,因产品卖不出去,企业长期靠贷款维生,“1980年,厂子黄了。”“黄了是 必然的。”石永阶说,“上面派厂长,一年派一次,做两天不行就被调回。

  厂里光主任就有11个。仅1978年厂子亏损30万。“厂子黄了后,100多名工人被组成4个工作组,各自谋 生。

  石永阶领导其中一个。

  因为小舅子在防爆厂当厂长,石永阶揽活很顺利。

  1982年,小组赢利。

  领导找石永阶,让其把另外3个不景气的组也带起来。1983年,石永阶召集所有生产组,成立防爆器械厂,准备 大干一场。

  韩耀先也在专注着自己的事业。他翻阅许多书籍后,开始撰写“破产规定”。

  很快一份40多条内容、3000余字的《破产倒闭规定》初稿送交李长春。

  一星期后,来了批示。

  初稿被毙。

  韩耀先清晰地记得批示着重强调了,“企业的倒闭,是竞争中的破产而不是人为的关闭。”因此必须突出,是竞争导 致破产。

  韩耀先深感受挫。

  “破产规定”没报纸敢登

  “竞争中破产”成为韩耀先脑海中的关键词。此后3个月,他四处调研、去北京学习。

  第二稿中,韩耀先制定了一个破产标准———企业连续亏损2年以上、亏损总额超过总资产2/3,就要破产。

  韩耀先十分谨慎,破产对象主要针对人数少规模小的集体企业,不涉及大中型国有企业。“对破产企业职工,也不敢 提失业,只能说待业。”当时还提出给符合破产标准的企业一年缓冲期,亮黄牌警告,一年后无起色再破产。

  一周后,李长春下发批示。“速提交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试行。”1985年2月9日,沈阳正式通过“破产倒闭规 定”。

  这就是事后舆论所说的共和国“首部”破产规定。

  韩耀先去报社刊登破产规定,但沈阳几大报社都不敢登。

  最后,《辽宁经济日报》以广告的形式刊登了这则破产规定。韩耀先为此支付了1万元。

  韩耀先春风得意时,石永阶则遭遇到“莫名”的挫折。1984年,他出了趟差,回厂后,被告知不再担任厂长职务 ,领导要他提前退休。上面派新厂长接替他的工作。

  “因为赌气,我有两年没去厂里。”石永阶说。

  中国爆出首个破产厂长

  登完“广告”后,韩耀先开始寻找破产企业。

  当时沈阳市有1万多家企业,49%是集体企业。各区工业局上报了100多家经营不景气的企业。

  考察筛选后,沈阳市政府确定3家。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是其中之一。“当时防爆厂总资产是二十万左右,欠债四五 十万。”1985年8月3日,沈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这3家企业发布破产倒闭限期整改通告。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褚朝新沈阳报道

  -新观察

  “破产”利器凿开体制坚冰

  中国的改革,常常实践快于理论。1986年,中国第一家破产企业在沈阳诞生,当时,不仅大多数人无法接受,连 起草破产规定的人,也并不了解企业破产法的重大意义,只是一步步揣摩上级的心思,制订出规则。

  改革之前,企业是劳动者终身所托之处,政府调拨一切资源,没有盈利亏损的概念,紧缺经济下货物不愁卖,企业实 际上没有独立的法人身份,没有破产的必要,也产生不了破产的理论。

  破产是随着企业性质多元化逐渐生成的,也是政府开始国企改革之前的准备工作。当国企、集体企业、民企、个体等 各种企业类型并存,自负盈亏的企业开始浮出水面,紧缺经济逐渐成为历史,政府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对所有企业大包大揽。

  破产也是国企改革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利改税与拨改贷,这两项举措意在使国企与政府财 政彻底脱离,使国企与银行的盈亏分开,让国企初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让工人具有工薪族的身份,不再一辈子系于单位,是 国企改革的基础。

  集体企业破产是政府减负的需要。国企改革启动之时,已测算政府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如果把中小国企与集体企业都 计算在内,政府需要花上万亿元人民币的代价。以当时政府的财政实力,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把亏损的集体企业从整体篮 子中剥离出去,是为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最终的攻坚战役降低成本。

  最重要的是,这是社会总体改革中的一小步,企业改革需要社会配套措施,如融资渠道、社会保障等,企业改革是个 抓手,倒逼社会整体改革措施的出台,而破产法则是一根改革的引线。

  不破不立。企业破产法体现了中国改革的特色,当最后“破产”形之于法,推广到全国,在心理上被广为接受后,国 企改革与社会整体改革也走出重要一步。破产法导致了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破产法催生了活力更强的民企,取代了以往无数 中小国企的地位,吸收了全国60%以上的就业人口。

  破产法是经济体新陈代谢的重要链条,企业有退出机制才有重生机制与保护机制,我们理应再往前一步,将破产法理 念推广到自然人,推广到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在各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叶檀

  温故知新

  沈阳揭开破产真相

  沈阳制定企业破产规定有这样一个缘起,42岁的市委书记李长春,在担任一个工业公司经理和出任沈阳市市长期间 ,看到不少职工认为企业经营好坏与己无关。

  沈阳郊区有一个直流电机厂连年亏损,职工嫌上班远,工作情绪不高,恨不得工厂早点关门。一个业务员积极跑外承 揽任务,工人们却指责他:你那么积极干啥?找不着活儿,厂子快点“黄”了才好呢,那我们就有希望调到市里的厂子去上班 了。

  当时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工厂办不下去,就把人分散到其他厂,结果是穷厂吃富厂;关停并转,对职工无损,工资 照发,奖金照拿,干部照当,表面上看,亏损企业少了,实际上从根本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经济上产生恶性循环。

  李长春想到制订一个破产规定,将企业命运和职工命运连在一起。但有人说,破产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查阅历史后发 现,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破产法。

  中国宣统时代,就曾公布过《破产律》。

  他曾在一个会议中说,社会主义的经济生活中,亏损甚至破产屡有发生,不过是被国家的补贴和关停并转掩盖着。力 排众议后,李长春将破产规定办法铸成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编自1986.05.11第1版《破产启示录》

  那时流行

  “宇宙牌”香烟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

  流行指数:★★★★☆

  “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马季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完这段单口相声后,中国10多亿人就记住了这 个头戴蓝帽、手拎黑提兜的人和他手中的烟。

  黑龙江省烟草公司和穆棱烟厂后来生产了一款香烟,命名“宇宙牌”。

  在相声中,马季温和地讽刺了弄虚作假的社会风气。当时有人说,这个相声记录了一段人们在失落感中寻找方向的岁 月。

  2006年,这名师承侯宝林的相声大师与世长辞,享年72岁。

  一日三十年8月3日

  ●集体企业破产

  1986年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集体企业

  ●海协会赴台

  1994年落实“汪辜会谈”协议成果,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一行6人首次赴台

  ●“中国印”亮相

  2003年北京发布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