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如果没有1991年7月在台湾海峡发生的“闽狮渔”事件,或许大陆记者不会在当年8月就能够突破种种限制,顺 利赴台采访。从这个角度看,一场带有偶然性的渔事纠纷变成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触媒,让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比人们预想的 更早到来。
但是,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这一步却是势在必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 次提出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主张,并呼吁尽快恢复两岸民众的正常往来。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 大陆探亲,两岸交流的大门正式打开。
从此,两岸民间交流的热潮恰如大江东去,沛然莫之能御。于是,两岸传媒的互动应运而生。
两岸在相互隔绝、台海冰封的岁月里因种种原因所构建出来的对方“水深火热”的生活情景,与开放两岸交流后民众 所看到的真实图像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如何将中断的历史重新对接,把疏远的同胞感情再次拉近,不仅是政治家思考的课题 ,也是两岸新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想用全面、客观、公正、善意的报道取代过去的相互丑化与攻击,第一步当然是直接走入对方的生活。1987年 ,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跨出了第一步。1991年8月,范丽青、郭伟峰跨出了第二步。不难理解,这本身就 是重大的新闻事件。
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采访者成为两岸审视对方的最真实样本,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神秘、太多的想象需要一一破 解。台湾媒体对大陆两位记者铺天盖地的报道持续10天之久,其背后所反映的正是岛内各界对于大陆同胞的那种好奇与一探 究竟的渴求。
两岸新闻交流脱离不了两岸政治气氛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上半段,两岸经贸关系的高速发展、两会商谈的不断推 进,不仅为两岸传媒提供了丰富而重大的话题,更为两岸新闻制度交流框架的建立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从李登辉执政后期 到民进党执政8年,台海局势云谲波诡,大陆媒体在台驻点采访也受到严重干扰。只是到了近来,随着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形 势的变化,大陆媒体在台湾采访才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岸政治关系的10年蹉跎。
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民众增进了解、沟通感情、培养互信的重要平台,是两岸经济、文化与社会交融的重要纽带,是 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虽然过去十几年两岸各项交流都有很大发展,两岸间的资讯流通无论质与量都跃上新的台阶,但 两岸民间的相互理解还很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与程度。因此,互构真实完整的两岸形象仍是两岸传 媒的紧迫任务。
□孙升亮(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