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7月份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拜访了一对60多岁的美国夫妇。男主人曾经作为机械设备商,在20世纪70年代初只 身从香港来到天津。他说印象最深的除了整齐划一的服装颜色之外,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围观自己。
我也曾经围观过。因为围观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好奇表现。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外国人仿佛总 是中国社会中最匆忙的过客。他们除了在古老城楼留影和大赞Ok之外,几乎不会影响中国人的任何生活。
因此,当我们想起2004年公安部和外交部颁布实施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并回顾在过去3 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外国人来华的人数、停留时间、访问目的的变化,我们才突然发现,或许我们已经不仅仅是这块土地上 的惟一主人了。
如果单纯从这样一部法规本身来说,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移民政策发生多么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一个国家的移民政策与 国家体制、民族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各种法律制度中相对较为稳定长期的一种。但是更多的,所谓“中国绿卡”实际 上是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于国际化和移民进入的一种接纳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中国有进一步完善外国人长期居留正常的意愿,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开放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从法制上保障外国人在华权利,从而引进更多的国际人才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而从客观上说,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 才的自由流动越来越充分,而中国的开放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入华工作和居留,这必然推动中国移民政策的改变和完善 。
对于外国人来说,了解中国有许多种方式,其中最有效果的不是阅读、也不是聆听,而是走进中国,和中国人共同生 活。毕竟中国存在着他们所期待的机遇,也存在着他们所好奇的文化形态。中国绿卡的出现,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 ,同时又包括了许多自由以外的责任。因为随着居住时间和接触机会的增加,“老外”这个词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性将不 断降低,亲切度或许会再度提高。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微观金发碧眼的“老外”,到以法规方式保护外国人长期在华居住权,这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不仅 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国际观的一种变革。全球化所探索的命题之一,就是本土议程的全球化和全球议程的本 土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绿卡其实不完全是发给外国人的,它更像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种身份证。因为 ,在对全球资源、观念、市场、劳动力的共享过程中,任何民族都不是单一的。
渐进式是一个国家开放最稳定的过程。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已经在大多数方面解决了有与无的问题,而面对的更大问题则是优和劣,进步与退步。这些都要 通过观念的变革与法规的完善来实现。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绿卡只是改革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周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