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字第一号”中外合资企业的诞生,居然是因为国产的航空配餐质量不佳,因为面包吃起来会掉渣。这或许让人觉 得好笑,但是细一琢磨却不难发现,这样的合资原因其实道出了引入外资的真谛。
引进外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国内不少企业都走过弯路。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经济建设需求旺盛,但建设资金却极度缺乏,特别是外汇资金的缺乏成为经济“大干快上”的瓶 颈。正因此,很多国内企业在引进外资时,更注重于“钱”本身,而忽略了对于控股权的把控,忽略了引进管理技术经验的重 要性。
此外,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关系,使得引进外资的资金规模和合同数量,成为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其 结果就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短期的政绩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地方企业出售给外商,拱手让出国内市场和未来的收 益,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变相流失,甚至使我国对战略产业、骨干产业的主导权、控制权不断受到侵蚀。
时至今日,引入外资的概念正在步入返璞归真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让“缺钱”已经成为历史。这些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中外企业合资行为变得更 加理性化、规范化提供了契机。引入外资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货币意义上的“钱”,而是要引入国内企业所缺乏的管理经验与 技术水平。
此外,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敏感战略性行业,还需要牢牢把控对于企业的实质性股权控制。
这两点要求其实与“第一号”中外合资企业并无二致,即要在中方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合资让企业学会如何使面包不 再“掉渣”。而问题的关键难处在于,如何合理有序地落实这两点要求。
与当初对外资的过分崇拜相反,目前国内频频出现的是对外资过度警惕。凯雷徐工合并案历经三年磨难无疾而终,国 有银行引入外资改制不断遭遇“贱卖”质疑,东航和新航合并案因为国航的搅局而告吹。
我们固然无法排除外资参与这些并购案的确另怀图谋,但是凡外资收购必被质疑的做法显然也不妥当。过度的质疑与 敏感,只会阻碍让中国企业学会“烘焙法式面包”的技术,阻碍中国企业成为国际一流企业的进程。
由谨慎小心,到门洞大开,再到今日的民族情绪泛滥,对待外资态度的“三部曲”固然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渐次强大, 但也暴露出中国市场经济思维发展依旧不成熟,尚需在未来的改革推进、制度建设中予以完善。
□马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