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网络文学”消亡喻示文学走向正常
当痞子蔡在(台湾的)BBS上贴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个新名词———网络文学诞生了。而我更愿意将稍后 成名的一批网络作家(李寻欢、俞白眉、宁财神、邢育森等人),看作大陆网络文学兴起的象征。这不仅是出于地缘上的考虑 ,还因为网络文学对于大陆而言,有着更为丰富的寓意。
网络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草根精神。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就是草根挑战“主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文学 的兴起无异是一场文学革命。这和发生于19世纪初期那场文学改良运动,具有内在的精神延续。上世纪初的文学革命,是通 过解放文字语言的手段激发文学的活力。被视作引车卖浆之流的白话文,让文字、文学不再成为知识贵族消费品。上世纪90 年代的这场文学革命,则通过解放文学创作的平台,打破既有的文学创作计划体制。
而这一切,既拜新技术所赐,更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必然后果。进入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就呼吸到了新空气。上世纪 70年代末产生的朦胧诗,80年代文学对人性的呼唤,都体现了这一点。到了互联网时代,文学不仅加速了大众化、市场化 进程,而且迅速呈现出平民化写作乃至全民写作的繁荣景象。市场化改革吁求自由的写作,而网络文学为何谓自由写作树立了 标杆。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新生儿。
改革历经30年,如果说在文学领域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变化,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而且,这一切只有在改革的中 国大陆才可能发生———因为很少有一个地区,互联网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如此之重大。
当然,正如我此前所说,作为理想主义的网络文学现在已经宣告死亡。就早期网络写作而言,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创作 和发布平台,还意味着一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这在现在,已经受到商业写作和互联网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化带来新鲜 空气,同时也带来强势的商业价值规律,没有什么能够独立于外。
最终,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的界限必将消除,直至合为同流。到那时候,作为创作载体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将使所有 写作者都离不开网络平台;而网络文学所体现和追求的自由创作精神,必将成为主流的文学形态。
从这点来看,网络文学(这一名词)
消亡,也是文学走向正常化的表现。而自由写作终会成为每个写作者的梦想。
□魏英杰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引爆网络“全民写作”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
所以我并不爱你。“
蔡智恒,人称“痞子蔡”,1998年3月22日到5月29日,这个正在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 青年,在BBS(网络讨论版)上完成了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他没想到,虽然整个太平洋的水无法倒出,整个中文网 络世界的写作大潮却从此兴起,蓬勃浩荡,一路奔流至今。
“创作动机”
因为苦闷选择网络写作
新京报:1998年,网络普及率还不高,你怎么就已接触了网络?蔡智恒:那时我还在成功大学读书,读理科,当 初使用网络的人,多数是理工科学生,以及刚踏入职场不久的计算机相关行业人士,年龄为二十六七岁。所以我触网也很自然 。
新京报:学水利专业的你,怎么会想到在网上写小说?
蔡智恒:其实当时很多出身理工科的人,在网络上写小说。而且,很多都是第一次写作;大家也不为文学奖、投稿、 出版而写,论坛气氛很轻松;理科生的语言应用又和传统文字工作者不同,比较幽默有趣。我觉得好玩,就开始写了。
新京报:然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引发一连串风潮?
蔡智恒:那是1998年3月至5月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台湾的BBS连载。
新京报:为什么会写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听说当时你很无聊。
蔡智恒:不是无聊,而是苦闷,因为每天待在研究室15个小时左右,假日也是。可以抒发心情的窗口,只有网络。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爱情故事?
蔡智恒:发生在周遭的或较容易引发写作欲望的,通常是爱情或友情。不只我如此,那时以“网络”
或“网恋”为题材的网络小说相当多。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武云溥 实习生赵岩 北京报道
一日三十年——9月5日
引滦入津
●1983年中国最大的城市引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工程开工于1981年,总长234公里。
题名“希望工程”
●1990年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这项公益事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
《图兰朵》亮相紫禁城
●1998年由印度裔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中国导演张艺谋和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通力合作的意大利歌剧《 图兰朵》,在紫禁城太庙演出。
温故知新
作协吸纳网络作家
在福州举办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三次全委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表示,将采取适当方式吸收网络作家参加作协 。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网络文学创造新鲜词语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它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不过网络 文学的创作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网络文学的界定不能过于简单化,不能把所有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字都当成文学。
陈建功分析说,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大了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和覆盖面;与纸质媒体相比,其交互性更强。但网络文学 的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的匿名性让一些网络写手丧失了责任感,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发表的随意性也 带来了艺术质量的粗糙。参加会议的部分委员建议,中国文学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中国作协的相关工作也应该适时调整。据 了解,目前使用的出版两本书才能申请加入作协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国作协对网络作家采取热忱欢迎的态 度,并将在近期对相关标准做出调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8.03.31第11版
原题《网络文学的兴起不容忽视中国作协将吸收网络作家》
那时流行
网婚
流行时间:2001年起
流行指数:★★★☆☆
2001年4月10日,天涯社区的天涯婚礼堂第一个提出网婚概念。于是这种网络上的虚拟婚姻开始在网民中流行 。
所谓“网婚”,就是男女双方在网上“发喜帖”、“办喜宴”、“拜天地”、“闹洞房”,在网上“结婚安家”,“ 操持家务”,“挣钱养家”,“过小日子”,甚至“生儿育女”。如果日子过不下去了,还可以“离婚”,若再遇到情投意合 的,还可以“再婚”。
“天涯婚礼堂”成为第一个为新人开辟虚拟婚礼专用场所、并颁行了网络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网络婚姻法的BBS板块 。随后相关的网婚网站、网络游戏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截至2005年,我国已有10多万人在网上“结为夫妻”。